鳥中蝙蝠——日本海自“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


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JMSDF)隸下的艦隊領導直升機驅逐艦,日本將其稱之為"護衛艦",根據英文原名"Helicopter Destroyer"而簡稱為"DDH"。共兩艘。

本級艦可以視作其前級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的改良版,中間有大型的直升機庫可以容納三架直升機和整備設施,比榛名級還要成功,也是第一艘搭載3D掃描雷達的日本軍艦。

日本防衛省長官中曾根康弘(後來出任首相)提出了"航路帶"的構想,從日本本土南端到北緯20度的釣魚島、衝之鳥島、南鳥島的海域範圍內,畫出東、西兩條海上航路,這就是日後日本"防衛海上生命線"構想的起源。

為了守護這個面積廣達78萬平方公里的"航路帶",日本防衛省遂在第四期防衛力整建計劃提出了領導直升機驅逐艦(DLH)的方案,建造兩艘排水量8700噸、可搭載六架直升機(其中四架處於備便狀態)的艦艇,並配備韃靼人防空導彈、燃氣渦輪機等先進裝備,可作為艦隊反潛於防空中樞。

美國海軍在1970年前後也針對專用搭載直升機的小型母艦進行研究(這個研究就是美國海軍內部在1972年1月推出的"制海艦"(SCS)的前身),欲隨時保有一架直升機在海域上空值勤,整個反潛直升機隊規模至少要有六架,這意味著一艘搭載六架直升機的DLH只有隨時保持一架直升機在空值勤的能力,遠不及原先設想的四架,根本難以有效捍衛面積廣大的"航路帶"。


正因為不切實際,DLH計劃首先縮減為只造一艘,隨後又因為1973年以阿贖罪日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全球性經濟不景氣,日本國家經費緊縮,昂貴且風險較高的DLH遂遭到全盤放棄。

取消DLH後,日本海自退而求其次,建造兩艘改良自榛名級的直升機驅逐艦,這就是白根級,於1980年代初期服役。相較於兩艘榛名級都採用以往著名的日本海軍戰鬥艦艦名,兩艘白根級(白根、鞍馬)採用的雖然也是山名,但都沒有類似的淵源。

白根級的基本設計延續自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艦體、裝備的佈局差不多,都擁有位於艦體中央的集中式大型上層結構以及能操作三架大型反潛直升機的機庫、艦尾甲板,裝備的配置也與榛名級十分類似,動力系統則完全相同。

不過白根級的艦體比榛名級長6m, 滿載排水量增加到7000噸;艦體延長主要是因為白根級增加更多電子設備以及近程防空系統,包含海麻雀防空導彈系統的發射器、射控指揮儀以及MK-15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等。

這些裝備主要部署在艦體中段,而這個部位也是白根級與榛名級設計差異較大的地方。兩者外觀上最大的不同,在於榛名級採用單一的大型煙囪,白根級則擁有兩個。

標準排水量5200噸,滿載排水量7200噸;艦長159米,舷寬17.5米,吃水5.3米;2座IHI蒸氣鍋爐,雙軸推進;最高航速32節,續航力4500海里/15節;編制370人。

2座MK-42型127毫米54倍徑艦炮;1座八聯裝74式ASROC反潛火箭發射器(8枚備射,艦上另儲有16枚備用彈);1座八聯裝MK-29海麻雀點防禦防空導彈發射器.

2座MK-15密集陣近迫武器系統;2座三聯裝324mm 68式魚雷發射器 (使用MK-46或89式魚雷); 3架SH-3/SH-60J反潛直升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