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相親”引熱議 網友:鞋大不大,只有自己的腳知道!

“如此相親”引熱議 網友:鞋大不大,只有自己的腳知道!

公園相親角(資料圖)

民聲天下2月21日北京報道 “我兒子才33,不考慮沒北京戶口的姑娘”,這是在影視劇與生活中常常能夠看到的橋段。這也被眾人比喻成“中國式相親”,說出這番話的不是劇本,而是發生在聲名遠播的北京中山公園自發形成的“相親角”。門當戶對是這裡的鐵律,“我們不找外地的”、“可以輕度殘疾,但屬羊的絕對不行!”“連房都沒有,也敢來相親?”…戶籍、收入、房產、學歷等硬性條件都成了“交易籌碼”。該消息一經報道,立即引得眾網友熱議。對此,有網友表示,鞋大不大,只有自己的腳合適。

網友@司徒斕曦 認為:“你挑別人的同時,別人也在挑你!”

網友@@香克斯shankusu 直言道:“相親就像一場交易,雙方互提條件和要求,要求滿足了就談攏了……”

網友@作者阿旭 反問稱:“在北京有房到底能證明什麼?一些人就那麼的喜歡的做房奴嗎?在一個生活節奏快而壓抑、交通阻塞、冬天寸草不生的地方買了房就真的能過得舒服嗎?”

網友@道道陰陰 打趣道:“老子北京要是有套房子,有兩車子,會去公園找你們那些嫁不出的姑娘?”

網友@麻辣小打油 坦陳:“我永遠秉持一個觀點,結婚必須以感情作為基礎。咱們先有感情,然後再談別的。上來就明碼標價的談物質條件,以金錢作為結婚的基礎,這樣的婚姻能牢固嗎?婚姻不該是交易。難怪現在離婚的那麼多了。更難怪很多人結婚之前就在考慮離婚後能不能分到房產了。社會確實很現實,但人活著還是應該有點理想主義。”

網友@勞勞勞睡不醒啦 指出:“我就是北京姑娘,現在男朋友是外地的,然後就被家裡啊朋友啊各種說。我就覺得哪兒的人不是人啊,很多條件真的重要麼,尤其是戶口這種東西,能為你留下來不就好了麼。感覺在一起的先決條件就是相愛,有必要先規定那些有的沒的標準麼?”

網友@整球不成_ 表示:“婚姻一事,若不論門第相對,不管年貌相當,惟以合婚為準,勢必將就勉強從事,雖有極美良姻,亦必當面錯過,以致日後兒女抱恨終身,追悔無及。為人父母的,倘能洞察合婚之謬,惟以品行、年貌、門第為重,至於富貴壽考,亦惟聽之天命,即日後別有不虞,此心亦可對住兒女,兒女似亦無怨了。”

網友@一聲所ai 不無感慨:“我爸媽以前都很窮的年代他們結婚很簡單!兩個人只要有住的地方就可以了,簡單的辦下酒席而已,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等等,他們一直走到現在很幸福。現在這個社會風氣變了!向錢看,相房看,相車看,可是你們兩個以後過得好與不好先不說,為什麼現在離婚率很高!不是不能在一起而是種種的挑剔不務實!”

網友@破碎的永恆7- 質疑稱:“有句古話叫十羊九不全,所以說有的人不想找屬羊的,但是現在都什麼年代了,都開始看星座了,誰還看屬相?”

網友@瑪瑞雅水果花 無奈地嘆息道:“外地、沒房、屬羊的,心裡很難過……”

*民聲快評:


“如此相親”引熱議 網友:鞋大不大,只有自己的腳知道!

△相親角(資料圖)

看到這樣的一則消息,說實話,並不是令人感到特別舒服,為這樣的現實而感到一絲無語。

“民聲君” 注意到,隨著社會的發展,青年工作、生活的方式跟以往比起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齡青年遲遲找不到心儀對象的現象普遍存在。家有未婚兒女讓眾多家長焦急不已,甚至呈現出一種孩子不急父母急的狀態。

相親是男女認識、 和結婚的途徑之一,各式各樣的相親渠道為眾多 搭建了相識相知相愛的橋樑。然而,受生活工作節奏加快,社會觀念轉變及青年社交圈逐漸縮小等因素影響,青年 問題日益凸顯,交友難、婚戀難已成為普遍現象。

中國的父母之所以在子女的婚姻中有這麼大的發言權,有一個原因是其中有許多父母在為孩子的婚姻埋單。據全國婦聯較早前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全國平均結婚年齡為26歲左右。但結婚的費用超出了這個年齡的大多數 所能承受的範疇。一份行業報告顯示,2016年在上海舉辦一場 的平均費用為20萬人民幣。這還不包括一套公寓和一輛車的費用,這兩樣被普遍視為訂婚的先決條件,而且往往是由男方父母提供。

如今,現代社會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理性化和工具化,人們總是試圖以最小成本獲取最大收益,總是渴望事半功倍。特別是待子女相親的父母們,一旦對象不契合作為長輩自己的婚戀觀念或者達不到自己的擇偶標準,他們寧願選擇迅速地轉身離場,繼續下一輪為子女相親。這種蜻蜓點水的相親方式表面上看提高了相親效率,實際上卻可能會讓年輕人錯過合適的婚戀對象。

“如此相親”引熱議 網友:鞋大不大,只有自己的腳知道!

△公園相親角(資料圖)

先生曾在《圍城》中借方老爺子之口闡述:“嫁女一定要嫁勝似吾家,娶媳一定要娶不如吾家”;樸實的言語,卻將擇偶梯度效應的精髓和盤托出。許多女大學生並不“愁嫁”,他們的父母為何“等不及”?一方面,在錯亂的價值認知裡,“女孩年齡越大就越貶值”;另一方面,優質男性是一種稀缺資源,通常不會送上門來,而是需要“主動出擊”。

截至目前,微博關於這一話題的討論仍在持續飆升,其參與互動的人數也征程幾何式增長。從這一點上便不難看出,公眾對於該話題的熱衷程度,顯而易見。

平心而論,在擇偶的過程中,以財富為核心的階層邊界,和相貌邊界、年齡邊界、 邊界、社會資本邊界一起構成了一個複雜的等級系統。市場化和商品化將人們情感的欲求和滿足以等級化的價格呈現出來,在婚戀市場上不同社會階層的男性受歡迎的程度是不同的。父母渴望女大學生“嫁得好”,就是希望她們找到一個門當戶對或者“更上一層樓”的 ;先有了婚戀觀念的功利化,才會有相親方式的快餐化。

正如網友所言,“門當戶對”的說法一直存在,不同於以往的是,新時代的“門當戶對”更多是指男女雙方學識、家庭背景、社會閱歷相當,這也是成就高品質婚姻的前提。作為“公園相親會”的主角,父母是婚姻中的過來人,他們比子女更懂得婚姻中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兩人相處應該注重什麼。對於這樣一種現象,固然可以理解。但是,說來說去,還應該最終迴歸到子女自己的身上。正所謂亦如網友直言的,“鞋大不大,只有自己的腳知道。”

然而,渴望“走捷徑”,難免會產生“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價值迷失。婚姻理應以情感為本位,一旦融入了太多的功利與算計,不可避免會上演“變形記”。缺乏情感基礎,沒有價值觀念的契合和生活方式的貼近,那些“嫁得好”的婚姻,也隱伏著危機。

最後,還是希望城市的公園裡多一些最美的“夕陽紅”,少一些如此疲憊的“中國式相親”。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撰文/匡吉)

*編者注:

以上文字,所採內容,已經被訪者同意,授權刊載。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一經發現,違者必究。

“民聲君”恭祝全國各地的有情人終成眷屬

(您可將新聞線索私信我們,也可在文章末尾評論留言即可將您手中的新聞線索第一時間反饋。我們將第一時間派員調查事件、報道事實、揭開真相。)

歡迎在底部留言,發表您的見解。

↓↓↓覺得還不錯,隨手訂閱我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