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流行文化中的理想主義反派浪潮

影片質量:4/5

推薦觀看

有劇透

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雖然是青少年故事,但某種程度上也有著極為黑暗的內核。不需多談故事中的種種死亡、虐殺與背叛——女貞路那霧氣瀰漫的夜晚就常常令上小學時的我害怕。但另一方面,我又會被它的神秘和未知所吸引。羅琳故事的魅力大概就在於此。

《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的開篇,恍惚間讓我有點找回當時的感覺(第一部則沒有):暴風雨中的紐約陰森可怖,電閃雷鳴間,美國魔法國會所在的極具哥特式建築風格的伍爾沃斯大樓(Woolworth Building,在故事發生的1927年為世界第一高樓)頂部,一部六駕夜騏囚車在眾多騎掃帚的傲羅護衛下悄然起飛,而囚車中囚禁的正是臭名昭著的黑巫師,蓋勒特·格林德沃。觀眾不由自主地就被這股危險、緊張的氣氛所吸引。接下來,格林德沃在重重守衛下,完成了一次極為高調的高空越獄,消失得無影無蹤。儘管可以預料,但卻足夠漂亮。

「影评」《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流行文化中的理想主义反派浪潮

遺憾的是,接下來的故事進入了極為平庸的多線敘事節奏,有點讓人抓不住重點——這部電影到底是關於神奇動物的,還是關於克雷登斯的身世的,還是關於格林德沃的罪行的?電影雖然叫“神奇動物”,但神奇動物這條線的存在感已經越來越弱了,漸漸淪為標題。羅琳對神奇動物與格林德沃的明暗線把握,顯然不如她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對單集故事明線與伏地魔暗線的把握。這種略顯乏味的局面在最後的高潮來臨時有所改觀——一個秘密被揭露,一場大戰爆發,我們才總算領會了這部電影試圖傳達的信息。

事實上,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的每個單冊故事在到達最終的反轉和高潮前,一直是缺乏較為激烈的、一波三折的衝突的,基本就是以家庭、校園日常生活為主(最後一部除外),但她通過其他幾種方式吸引讀者:首先是對英國魔法世界的不斷拓展,如第一部的古靈閣、第二部的小精靈、第三部的騎士公共汽車;其次是對霍格沃茨豐富多彩生活的挖掘,如開學聚餐、魁地奇課、三強爭霸賽等,而學校那些深埋的秘密也不斷地被揭開;最後是對總體故事走向的超強把握,即所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總體故事過半後逐漸令人拍案叫絕。

“神奇動物”系列仍舊由羅琳編劇。從目前已有的兩部電影來看,羅琳上述特長並沒有得到像過去那麼好的發揮。如果說《神奇動物在哪裡》對美國魔法界的塑造還比較讓人新奇,那麼本部《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對法國魔法界的塑造基本就讓人索然無味了。反正每個國家都有一個類似英國對角巷的地方,也有一個類似英國魔法部的地方。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我們看到羅琳是如何將魔法世界與現實世界緊密結合的——魔法世界有著自己的政治體制、教育系統、公共交通、體育運動、傳媒娛樂,等等等等;而“神奇動物”系列則致力於將魔法歷史與現實歷史緊密結合,比如《神奇動物在哪裡》的背景故事中,魔法世界的美國魔法國會的成立是源於現實世界的塞勒姆女巫審判。但遺憾的是,也許1926年和1927年的現實世界缺乏重大歷史事件(似乎只有本片片尾回憶中提到的疑似泰坦尼克號沉沒可算得上),我們也沒能在兩部“神奇動物”電影中見證什麼巧妙的結合。但這個情況在之後的三部電影中應該有所改觀,因為二戰已經在《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中驚鴻一瞥,而鄧布利多與格林德沃的巔峰對決也發生在二戰終結的1945年,相信之後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魔法歷史與現實歷史的巧妙結合。

除此之外,最大的樂趣大概就是尋找散落各處的與“哈利·波特”系列相勾連的彩蛋了,比如當全片最大的彩蛋——伴隨著悠揚的海德薇主題曲的霍格沃茨出現時,回憶如潮水般湧來——這一切還是很令人激動的。

「影评」《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流行文化中的理想主义反派浪潮

到了全片的高潮的來臨時,一個事關三個家族的秘密被揭開——在此就不做劇透了,我更關心的是格林德沃最後的反派宣言,這番宣言體現了格林德沃作為一名理想主義反派的優良素養,使得他比起伏地魔,更合我的口味(這麼說好像有點變態?)。

“哈利·波特”系列塑造的伏地魔這個反派是足夠經典的,但是,儘管羅琳賦予了這個反派一個悲慘的起源故事,大多數時候這個反派的行為模式仍然是流行文化反派設定中最常見的那一類——我們或許可以套用《龍與地下城》陣營九宮格將其稱之為中立邪惡。這種類型的反派一般有著明確的自利目的(通常都是追求絕對的力量),併為此不惜犧牲任何人,即使是親友。除卻發法力強大到讓人連其名字都不敢提以外,伏地魔就是一個驕縱的自大狂,他就像一個沒有教養、卻得到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小男孩,憑自己的喜好隨意玩樂。他這樣做人,也難怪社會路越走越窄。

在“哈利·波特”小說中,格林德沃第一次出場時就是他死的時候,但他的氣場卻完全壓過了伏地魔。“有很多東西你不明白……你不會贏的……”儘管電影將這段改得面目全非,但我們仍可以通過小說窺見兩代反派的差距——威震天下的黑魔頭,在格林德沃面前變回了那個什麼都不懂的小男孩。他不僅不懂愛,而且不懂人心。

格林德沃,恰恰相反,他太懂人心了,憑一副三寸不爛之舌直叫人神魂顛倒。他為信眾們描述了一副宏偉的願景:巫師不再成為受壓迫的少數派,而是要翻身成為這個世界的主人。而且更緊迫的危機很快就要到來了——當魔法社會只能靠個別巫師法力的進步而進步時,麻瓜世界的科技卻日新月異,魔法的力量在原子彈面前微不足道。阿瓦達索命咒需要強大的法力做支撐,但一個幾歲的孩子就能扣動手槍的扳機。麻瓜們將在二戰中摧毀自己,順帶著摧毀魔法世界。也許,格林德沃將保存巫師的血脈,視作自己的責任。我們可以把他歸到守序邪惡這個陣營中去——這類人並不自私,恪守自己的行為標準,但不管是否會傷害別人。格林德沃的口頭禪“為了更偉大的利益”(For the greater good)就是對其信念最好的詮釋。

在麻瓜問題上,伏地魔會憑個人喜好隨意虐殺麻瓜,格林德沃不會。他只做必要的殺戮,而對麻瓜在未來社會制度中的作用做了精密的計劃——牲畜(所以我有點不明白奎妮到底是怎麼被他迷惑的,縱然在格林德沃的願景中巫師確實自由了,但也不能嫁給牲畜吧)。格林德沃設計的社會,高效精密,卻也冷酷無情。這樣的社會讓人想到了納粹德國,格林德沃與希特勒也頗為相似。那漫天飛舞黑紗的巴黎是全片我最喜歡的鏡頭,同時也讓我想起現實世界中1938年充斥著看納粹旗幟的紐倫堡街頭。

「影评」《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流行文化中的理想主义反派浪潮「影评」《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流行文化中的理想主义反派浪潮

格林德沃可以稱得上是一位理想主義的反派,這樣的反派正漸漸成為當前流行文化的主流。從秉持“巫師優先”的社會活動家格林德沃,到熟練掌握馬爾薩斯人口論的理論家滅霸,再到大資產階級和腐朽學閥的掘墓人達斯·維達,這些創造於上個世紀的角色,在近十年內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他們反映了創作者對自己的異化社會可能孕育出自我毀滅力量的恐懼。尤其是格林德沃,他的“巫師優先”,在今天聽來毫不違和,這正是反映了我們今天某種程度上正在重走幾十年前的老路。

在上個世紀的故事中——“指環王”系列、“時光之輪”系列、“哈利·波特”系列、“星球大戰”系列,還有早期的漫威和DC系列中,英雄和反派總是正邪分明的;但在這個時代,反派們正變得越來越像英雄,而英雄們正變得越來越像反派,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也許我們的現實正變得越來越殘酷,以至於虛構故事中的人物也不得不被投入一些艱難的環境中,做出艱難的抉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