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摺疊屏手機的三重難關:量產、降價、應用生態

隨著三星Galaxy Fold和華為的最新手機Mate X在間隔不到4天時間內分別亮相,曾經被稱為概念產品的摺疊屏手機,終於讓消費者們觸手可及了。

三星和華為這樣的大型手機廠商相繼推出摺疊屏手機,已經展示出一種趨勢:摺疊屏手機具備了比較完善的產品成熟度,可以跟消費者進行親密接觸。

但這可能只是一款新型消費電子產品走向市場的第一步。

雖然摺疊屏手機憑藉著驚豔的硬件外觀博得滿堂彩,但在真正面對大規模消費者之前,依舊有著諸多不確定性。

華為Mate X的起售價高達2299歐元(約合17416元人民幣),將在今年年中銷售,Galaxy Fold的起售價為1980美元(約合13377元人民幣),將在今年4月份銷售。

“太貴了,也不知道耐不耐用。”一位手機愛好者對界面新聞記者說,他只能把目前的摺疊屏手機看作昂貴的試驗品,並不能取代現在正常使用的手機。

在正式發售以前,消費者對產品的全面看法還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摺疊屏手機試圖全面突破市場,還需要解決三大核心問題:量產、價格以及應用生態。

為什麼摺疊屏手機量產難?

早在2017年,摺疊屏、柔性屏已經在各個屏幕元器件公司有過展示,但到真正摺疊屏手機的量產,已經晚了2年時間。這可能是比任何一次屏幕新技術應用都更長的週期。

從形態上看,可摺疊手機目前出現的摺疊方式分為內折、外折、折三折、向下折這四種。比如華為Mate X採用的是外折,Galaxy Fold則採用內折的方式。

【深度】折叠屏手机的三重难关:量产、降价、应用生态

國盛證券分析師鄭震湘說,外折式設計是屏幕顯示在最外頭,容易與外物接觸,對於技術要求相對較強。內折的屏幕則是在裡面,相比外折其屏幕更好保護,可能內折式進入量產階段的時間會比較快。

但無論內折還是外折,其需要解決的核心難點依然有兩方面:屏幕本身和鉸鏈技術。

柔性屏幕雖然可以彎曲和摺疊,但跟金屬類似的是,柔性屏幕長時間彎折會造成不可逆的破壞,影響產品的壽命。

為了確保Fold在摺疊開合上的耐用性,三星表示手機經過了20萬次的實際測試,可以在每天開合100次的情況下,五年不出問題。

半導體研究分析師楊健對界面新聞記者說,柔性屏可以做到可摺疊,但是製成模組後,要做到20萬次的摺疊而不出問題,顯然並不容易,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做一系列的改良和優化。

其中的原因在於,柔性OLED屏模組本身就很薄,但是仍包含了很多層的結構,要想實現出色的可摺疊功能,就必須儘可能降低屏幕模組的厚度,增加各層結構的強度。這其中的關鍵在於偏光片、蓋板、薄膜、OCA膠等。

【深度】折叠屏手机的三重难关:量产、降价、应用生态

首先是偏光片。以三星的產品為例,其屏幕Infinity Flex顯示屏中的偏光片的厚度相比於以往降低了45%。而目前具備高端超薄偏光片生產能力的主要為日本日東電工(Nitto Denko)和住友化學(Sumitomo),產能有限。

其次是蓋板。目前的手機屏幕蓋板方案均採用玻璃材料,玻璃雖然可以做得很薄,也能實現一定的彎折度,但即便是可以實現可摺疊,也很容易碎裂。所以可摺疊屏的蓋板就必須要採用高分子薄膜來實現。目前具備摺疊屏CPI蓋板生產能力的廠商主要為韓國科隆工業、日本住友化學以及韓國SKC三家材料大廠。

【深度】折叠屏手机的三重难关:量产、降价、应用生态

最後是高性能的OCA光學膠,這是實現可摺疊屏的關鍵。對於摺疊屏來說,其屏幕的摺疊處需要承受20萬次的摺疊而不出現問題,這就要求OCA膠也必須能夠承受20萬次以上的彎折而功能不受影響,在彎折和攤開過程中還需具備一定的流動性,同時又要保持黏性不脫膠,因此技術難度相比於以往大幅提高。

除了屏幕本身,還有一項是屏幕與屏幕連接處的鉸鏈技術。包括三星和華為在內的廠商,如今都在新產品中採用這項技術。雖然現在很多筆記本電腦產品也廣泛使用了鉸鏈技術連接屏幕和主機,但摺疊手機的開合頻率可能遠遠高於筆記本電腦,如何讓鉸鏈經久耐用也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

【深度】折叠屏手机的三重难关:量产、降价、应用生态

根據之前韓國媒體的報道,三星Fold採用的轉軸是由韓國廠商KHVatec供應,但是轉軸中可能採用的齒輪與傳動結構並未有相關信息。此外,三星Fold摺疊結構當中的微型傳動結構是由廣東金力變速股份有限公司供應。

楊健說,三星Fold實現可摺疊特性的關鍵器件供應商基本都是日韓廠商。能夠被大規模商用在可摺疊屏上的廠商卻非常之少,比如目前能夠被用於商用摺疊屏的CPI、OCA,國內沒有廠商能做,大多還是在佈局階段。

【深度】折叠屏手机的三重难关:量产、降价、应用生态

為什麼摺疊屏手機價格如此昂貴?

根據IHS預測,可摺疊AMOLED面板的出貨量有望在2025年首次達到5000萬臺,預計到2025年,可摺疊AMOLED面板佔AMOLED面板總出貨量的8%(8.25億),佔靈活AMOLED面板總出貨量的11%(4.76億)。

【深度】折叠屏手机的三重难关:量产、降价、应用生态

目前全球能生產柔性OLED產線的公司並不多,包括了韓國公司三星、LG,中國公司京東方、維信諾、華星光電和天馬。其量產時間基本都在2018年到2023年之間。

華為方面對外承認,其屏幕供應商為中國公司京東方。接下來幾年的時間,柔性屏幕的產能將獲得釋放,這可能是降價的趨勢。

幾年後,即便屏幕本身得以順利大規模量產,但要應用在手機上,則又是另外一大難題。

國盛證券分析師鄭震湘的報告中提到,目前可摺疊屏應用於手機依舊有很多困難:

  1. 屏幕良率問題。從傳統手機到可摺疊手機發展過程中,零配件成本大幅增高,原因在於良率沒能提高。
  2. 續航問題。屏幕變大後導致的續航能力需要電池技術能有突破,提升整機續航能力。
  3. 攝像頭模組問題。摺疊方案設計難度較大,由於用戶對手機輕薄度有一定要求,所以攝像頭模組等均有較高要求。
  4. 蓋板材料來源問題。目前蓋板材料主要由住友、SK海力士等國外廠商壟斷。
  5. 厚度問題。不同的摺疊方式、摺疊屏中間的縫隙問題,都會對厚度有一定影響。
  6. 散熱問題。手機散熱問題,在需要控制手機厚度的背景下,會需要更多優質的材料供應商。
【深度】折叠屏手机的三重难关:量产、降价、应用生态

以三星的可摺疊屏手機為例,其元器件成本要比iPhone XS高出約65%,其成本增加項主要為屏幕模組和鉸鏈元器件。

比如屏幕模組超過了200美元,此前的屏幕成本僅要100美元左右,增幅超過了100%。在鉸鏈設計中,韓國廠商方案則需要150美元-200美元,國內廠商可以做到100美元左右。

【深度】折叠屏手机的三重难关:量产、降价、应用生态

應用開發者的慾望

手機屏幕的變化將極大影響應用開發者的交互設計。而在屏幕可摺疊之後,手機應用會從單個尺寸的屏幕發展到適配多個尺寸屏幕。如果未來手機廠商推出多種摺疊屏幕方案,那麼適配的分辨率比例如果有大變化,會導致應用顯示問題。

以三星和華為的摺疊屏手機為例,通過摺疊屏設備的兩種變體效果:雙屏設備和單屏設備,當摺疊時,是一部手機,而當它展開時,就變成了一臺平板。應用需要不斷切換。

2017年,蘋果發佈iPhone X之後使用了劉海屏的設計,隨後許多手機公司也跟進使用這種屏幕。當時許多應用廠商因為適配性的問題而備受困擾。

某月活過千萬的App最近接到了來自三星要求其適配摺疊屏手機的申請。不過目前他們推進的意願並不強。“短期內不會特別花精力去做適配,而且用戶規模有限,還是希望廠商自己能先在系統層面做適配。”該App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技術層面,應用適配手機其實並不複雜,但卻相當繁瑣。“適配兩塊屏幕其實和適配旋轉是一個道理,都需要先改系統的寬和高,難度不算太大。”一位國內主流互聯網公司的開發者對界面新聞記者說。

因為需求比較小,所以很多App的適配需要等到大多數高端用戶正式拿到手機後,近幾個月內很多小型App會迎來適配缺陷,但大廠出品的App會第一時間適配。

“這其實就有點像是把網頁和圖片按比例拖拽成不同大小,單屏和雙屏就是兩套寬高數據,切換的時候適配不同的寬高,和豎屏切換到橫屏的那種屏幕旋轉適配的工作量差不多。”另一位遊戲開發者說。然後谷歌底層也會自動幫忙適配,之前安卓出過分屏功能,也是將屏幕進行切割。

“無論如何這個正正方方的屏幕都不會比劉海屏還麻煩。”上述開發者補充道。

可以預計的是,摺疊屏手機在解決應用問題之前,首先需要想辦法讓更多人使用。畢竟在手機創新已經極為緩慢的當下,這場屏幕的狂歡可以滿足消費者足夠多的期待。

(界面新聞記者鄭潔瑤、周伊雪、彭新對此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