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又要扮救世主?全世界都在等著中國的刺激政策

來源 |智谷趨勢◎作者 | 路口大爺


01

2月11日,農曆開年的第一個工作日,中國股市迎來難得的開門紅,“牛市要來了”的喜慶盪漾在人們心間。

很少人會注意到,就在那天,一個叫“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的風向標已經被連著血洗了16個交易日,從1月18日中國公佈創28年新低的GDP增速開始,BDI從1112點一路崩跌至595點。

振奮人心的統計數據和漲停板都無法否認,這其實是個糟糕的開年。因為這個神秘的國際航運指標釋放了極為真實的經濟信號

——全球危機沒有離我們遠去,反而還在一步步靠近。

BDI波羅的海指數一直被視為全球貿易的“晴雨表”。

它是全球鐵礦石、煤炭和糧食等散裝原材料的運價指數,航運費越漲,就證明國際貿易需求越火熱,反之則看出貿易冷淡。而恰恰也因為這些初級商品處於產業鏈上游,最能提前感受經濟變動,加之全球有高達9成的商品通過航運運輸,所以BDI也成了反映全球經濟景氣度的領先指標。

如今,全球航運價格罕見遭遇了12年以來最為嚴重的暴跌。2019年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BDI波羅的海指數斷崖式腰斬了50%,距離18年年中的高點更是跌去了66%,來到了接近紀錄低點的水平。

一不小心又要扮救世主?全世界都在等著中國的刺激政策

海上貿易往來的巨輪越來越少了。

02

也許用不著等貿易戰的戰火重燃,貿易已經凍結了。

現在,警報聲已經被韓國拉響,韓國出口進入了連續負增長狀態:

去年12月,國際上的預測值都來到了2.5%-3.3%的區間,沒一個能預料到會這麼快就跌入負值,而本週公佈的最新數據更是創下了2016年年中以來最大的降幅。

一不小心又要扮救世主?全世界都在等著中國的刺激政策

下滑速度越來越快,表明不久之後全球貿易會加速萎縮。

因為韓國的出口數據是極有價值的、世界經濟增長的先行信號,被稱為“煤礦裡的金絲雀”。

韓國處在國際供應鏈的核心地位,出口產品的種類從資本品、中間品到消費品均有涉及,出口範圍也廣泛涉及消費、生產和資源型經濟體,與中、美、歐、日的聯繫緊密。過去25年中,韓國的出口增長總是能精準地預測出全球企業收益的前景,以及全球需求的強勁與否。

韓國出口的慘狀,發出了全球經濟或陷入衰退的信號。

實際上,去年4月,韓國出口出現2016年來首次負增長,美銀美林當時指出,這也意味著全球經濟增長和企業盈利都來到危險邊緣,對全球市場來說都很不妙。

據華爾街見聞,世界貿易組織(WTO)本週發佈的全球貿易季度展望指數為96.3,創下9年以來新低。低於100,意味著全球貿易增速低於趨勢水平。

WTO在一份聲明中也表示,貿易勢頭的持續喪失,凸顯了緩解貿易緊張局勢的緊迫性。貿易緊張局勢加上持續的政治風險和金融動盪,可能預示著更廣泛的經濟低迷態勢。

情況還會進一步惡化。

03

前路會很坎坷,但眼下也已經不好過了。

2019年,全球經濟再次同步,只不過,經濟放緩取代了復甦,現在是一場比慘大會進行時。

韓國2018年GDP增速為2.7%,創下了6年新低,1月份失業率升至9年來的高點4%。

日本和德國在2018年三季度同時出現了GDP環比負增長,隨後的反彈讓這第三、第四大經濟體與技術性衰退險險擦身而過,但還沒來得及喘口氣,更慘的事情又來了。

日本1月份出口同比下降了8.4%,製造業PMI這一領先指標在2月份從50.3跌破榮枯線至48.5,這是2年半來日本製造業出現的首次萎縮。

德國2月份製造業PMI繼續下降至47.6,出現了74個月新低,出口訂單創下6年來最大降幅。

“火車頭”德國自顧不暇,歐元區2月份製造業PMI初值也跌破了榮枯線至49.2,這是2013年6月以來首次。

出口導向型經濟體遭受了最嚴重的打擊,國內製造業被拖累,工作崗位受到衝擊,經濟壓力重重。

而對於歐洲來說,麻煩的不止是出口,還要面臨內部的政治風險。

一直陷入脫歐僵局中的英國2018年經濟增速創下6年新低,12月GDP增速-0.4%,出現萎縮,惠譽已經將英國列入負面觀察名單,或將下調信用評級。

法國的“黃背心”抗議活動拖累了經濟活力,PMI一直處於榮枯線下,好的是2月綜合PMI初值升至了49.9。

意大利則是歐洲四大經濟體中表現最差的。意大利已經陷入了技術性衰退中,GDP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成為G7成員國中,自2015年以來第一個經濟陷入衰退的國家,也是自2013年以來歐盟第一個進入經濟衰退的經濟體。

一不小心又要扮救世主?全世界都在等著中國的刺激政策

20年來意大利的經濟幾乎陷入停滯,10年內經歷3次衰退,意大利政府認為出口萎縮是主因,歐盟委員會指出意大利自己發展不好別怪別人,問題是在於內需不旺,民粹政府的政策飄忽,公共債務高企。

此前保持年均5%左右穩定增長的東南亞也出現了異變。

兩大強國的貿易摩擦、美國加息給東南亞的新興國家造成了陰影,2018年5個主要國家的GDP同比增長4.8%,是3年來首次出現增速放緩。日經中文網指出,就連維持高增長的菲律賓也出現了消費乏力的跡象。

一不小心又要扮救世主?全世界都在等著中國的刺激政策

2018年最樂觀的國家,美國,近期勢頭也在減弱。

據路透,美國2月大西洋沿岸中部地區製造業活動自2016年5月以來首次萎縮,1月成屋銷售跌至逾3年低點。

04

最近比較振奮人心的消息,可能是來自“世界央行”美聯儲。

美聯儲最近多次釋放信號,傾向於年內結束縮表,加息步伐進入尾聲,市場預測今年下半年美聯儲可能加息1-2次,甚至有一些投資者開始賭美聯儲因為經濟下行的風險而不會再加息。

美聯儲帶來的壓力一解除,全球央行蠢蠢欲動。春節之後,印度央行意外降息,市場出現了“降息潮來臨”的聲音。

但是,局面還是有點尷尬的。現在美聯儲從2015年以來已經加息9次,而很多國家其實只是停下了寬鬆步伐、甚至還沒完全退出寬鬆狀態,跟隨加息的國家更是少之又少。

也就是說,面臨現在的經濟疲態,即便美聯儲不加息,其他國家可以寬鬆空間也所剩不多。

05

現在變成了各國都在等中國的刺激計劃。

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現在也成了最大的風險敞口。這些受出口拖累的國家,都是與中國經濟往來緊密的國家:

日本1月份對華出口下降17%,連續2個月下降; 新加坡1月對華出口同比減少25%; 泰國去年12月對華出口減少了7.3%,連續2個月下滑; 韓國2月份前20天對華出口下降14%,連續4個月萎縮; ……

其中出口萎縮最大的為半導體、集成電路等IT相關產品,其中有貿易摩擦的原因,但更關鍵的是去年中國國內手機市場的大幅下滑15.5%。

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波及全球,投資者要加大力度留意已經出現的全球貿易下滑:

“將原因全部歸於美中貿易緊張並不合理,美國去年5月份首次加徵關稅前很長時間,全球貿易下滑已經開始,而且亞洲國家之間的貿易滑坡尤其顯著。由此來看,真正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因此,儘管美中達成任何協議都對出口商和投資者有利,但不太可能扭轉全球貿易整體下滑的局面。”

BDI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的斷崖式下跌背後也有值得警惕的因素。因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煤炭和糧食進口國,BDI的走勢實際和中國內需變化關聯密切。

中國的內需,不僅關係著大國命運,更是讓全世界牽掛於心。

中國的寬鬆已經打開。中國央行在最新的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常說的“穩健中性”,已經刪除了“中性”二字。

但這一次的刺激是要打開“財政貨幣雙擴張”的局面,財政政策同樣要發力,2019年的減稅力度要更大力度才行。

承蒙華爾街日報高度點評,

“全球貿易真正復甦可能要等中國的經濟刺激行動開始發揮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