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如何從服裝來料加工,走向中國時裝之都的?

深圳是如何從服裝來料加工,走向中國時裝之都的?

深圳是如何從服裝來料加工,走向中國時裝之都的?

深圳,原本是一個毗鄰香港的小鎮。在短短四十年間,從水澤密佈的農田,發展成了僅次於北京和上海的一線城市,2018年GDP甚至超過了本省老大哥廣州。除了城市規模,深圳還是中國的文化創意、高新技術、金融和物流之都。

深圳是如何從服裝來料加工,走向中國時裝之都的?

深圳福田城市中心

在這些璀璨奪目的光環之中,深圳的服裝設計產業也頗具規模,服裝設計是深圳“十三五”規劃中的戰略新興產業,深圳女裝在大城市一類商場的市場佔有率已超過60%。

深圳是如何從服裝來料加工,走向中國時裝之都的?

是什麼樣的機緣,讓深圳從一個邊陲小鎮迅速崛起為一座現代化大都市?四十年滄海一粟,在南粵大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讓我們從服裝業作為切入點,來探索深圳模式的成功之路。

深圳是如何從服裝來料加工,走向中國時裝之都的?

深圳華強北夜景

潮起南粵,敢為天下先

(1978-1995)

窮則思變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國掀起思想解放的大潮。廣東很快就走在了改革開放的最前列,為國家探索新的發展道路。

窮則思變,一方面是文革結束後,國家急需轉變治國思路,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另一方面是真的太窮了。

深圳第一任市委書記吳南生在一次下鄉調研中發現,1979年的深圳羅芳村,人均年收入是134元,河對岸的香港新界,也有個羅芳村,人均年收入高達13000元,兩者相差近100倍。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界的羅芳村,居民竟然都是從深圳“偷渡”過去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直面現實問題,更加堅定了對外開放的決心。

深圳是如何從服裝來料加工,走向中國時裝之都的?

1980年8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設立深圳經濟特區,地域包括今羅湖、福田、南山、鹽田四個區。

深圳是如何從服裝來料加工,走向中國時裝之都的?

深圳羅湖夜景

三來一補

“三來一補”是改革開放早期的外向型經濟模式,指的是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

簡單來說,就是中國大陸企業,依靠低廉的勞動力、土地成本和優惠的稅收政策,使用外商提供的裝備和技術,賺取代工費的一種貿易模式,在上世紀80-90年代盛行一時。

深圳是如何從服裝來料加工,走向中國時裝之都的?

來料加工是深圳服裝行業早期的發展模式,香港商人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紛紛到深圳設廠,把香港早期勞動密集型模式照搬到了內地。

在80年代初期,一些內地的“弄潮兒”也南下深圳,做起了服裝來料加工生意。雖然只是賺取微薄的加工費,代工廠利潤只有5-10%,但是這段經歷讓深圳服裝企業率先接觸到了先進的企業管理、服裝設計和工藝技術,而且迅速地成長起來,賺到了第一桶金。

在90年代初期,深圳市約有1000多家服裝企業,聚集起了40餘萬人從事服裝加工出口業務。在這段時間內,深圳市GDP年平均增長率高達35%,創造了一個奇蹟。

深圳是如何從服裝來料加工,走向中國時裝之都的?

風靡一時的電視劇《外來妹》,講述的就是南下廣東的打工妹,在香港老闆開設的工廠裡,發生的各種價值觀碰撞的故事。

發展瓶頸

由於來料加工的門檻低,深圳服裝企業在90年代初期開始就面臨各種內憂外患的經營困境。

內憂是代工企業經過了初期的貼牌生產階段後,已經認清了殘酷的現實,90%的毛利都給國際品牌商拿走,別人吃肉,自己只能喝湯。

“三來一補”企業沒有法人資質,也不能註冊商標和申請專利。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普遍缺乏經營自主性和創新性,淪為了外商客戶的加工車間,完全聽命於客戶的指揮棒。

外患是來自於周邊城市的衝擊,比如東莞在深圳的經濟溢出效應下飛速成長,深圳服裝行業競爭力受到嚴重挑戰。

技術含量低和經營毛利率低,是當時服裝代工企業的普遍現狀。雖然有些老闆滿足於小富即安的現狀,但是有戰略發展眼光的人已看不到來料加工的未來,必須打破現有模式,重新尋找一條發展道路。

深圳是如何從服裝來料加工,走向中國時裝之都的?

深圳東門老街

二次創業,走品牌路線

(1995-2015)

壯士斷腕

來料加工模式為深圳服裝業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積累了現代企業經驗管理經驗,拓展了服裝企業的經營思路,但同時也對自然環境造成了破壞。

時任深圳市委書記厲有為痛感製衣業對深圳環境造成的汙染,下定決心要調整產業結構,進行二次創業。

深圳是如何從服裝來料加工,走向中國時裝之都的?

視頻截圖來源:央視網《深圳故事》第五集,改革改出“新自我”

決定進行二次創業,不僅僅是來自於環境保護的壓力,而更多是對城市未來發展規劃的思考,“三來一補”模式不能為深圳提供一個美好的未來。

1994年2月,深圳市下發了停止審批“三來一補”項目的通知,這對當時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厲有為也受到了來自多方的質疑。

深圳不再歡迎“三來一補”企業,就會觸動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好在深圳得到了廣東省委的全力支持,堅定決心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深圳服裝行業也被迫做出改變,從來料貼牌加工,走向自建品牌模式。

深圳是如何從服裝來料加工,走向中國時裝之都的?

品牌建立

來料加工的服裝行業如何進行轉型升級?唯有改變企業經營方式,建立屬於自己的品牌,通過創意和設計來參與競爭。

以前做來料加工,每件成衣只能賺2-3塊錢,自己設計服裝,銷售出去獲利可以增加上百倍。

在巨大收益的激勵下,深圳市湧現出了一批服裝品牌,比如馬天奴、天意、歐柏蘭奴等等,這些品牌的創立和企業的華麗轉型,極大地鼓舞了整個行業,開啟了深圳服裝企業自建品牌發展潮流。

深圳是如何從服裝來料加工,走向中國時裝之都的?

大浪小鎮

自從確定了服裝企業走品牌路線,深圳市政府對服裝行業的發展給予了很多支持,2003年在寶安區龍華鎮規劃了大浪服裝產業集聚基地。

經過了10多年的發展,現在的大浪服裝產業基地,已經升級成為了大浪時尚小鎮,有近300家品牌服裝企業入駐,深圳女裝佔據了國內一線城市各大商場60%的市場份額。

文化創意正式成為深圳四大支柱產業之一,而“三來一補”也漸漸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深圳是如何從服裝來料加工,走向中國時裝之都的?

深圳音樂廳和圖書館

智能製造時代下的挑戰

(2015-至今)

新的挑戰

隨著大浪服裝產業基地的興起,深圳時裝產業規模與日俱增。2016年,深圳服裝銷售額2300億元,出口近百億美元,九成企業擁有自己的品牌。

雖然服裝業發展前景光明,但受制於土地容量限制和勞動力成本上漲,深圳服裝企業逐漸開始把生產基地搬遷至內陸地區,比如安莉芳在江蘇常州、山東章丘設立生產基地,而深圳則成為了品牌企業的總部基地、設計和營銷中心。

除了生產成本,深圳服裝企業的經營模式也受到挑戰,電商、快時尚、個性化需求,這些都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縮短產品開發設計週期?

如何能夠快速滿足客戶訂單?

如何降低庫存成本和報廢損失?

深圳服裝業再次遭遇新的挑戰。

深圳是如何從服裝來料加工,走向中國時裝之都的?

雙管齊下

2015年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在文件中指出,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把智能製造作為兩化融合的主攻方向。深圳再次扮演起了先驅者角色,爭創“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的城市。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技術的提升,工業互聯網為服裝行業的再攀高峰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

在政策和技術的雙重支持下,深圳服裝企業加大了創新力度,比如2017年,贏家服飾啟動了智能製造項目,在深圳和江西于都分別建造了先進的大型智慧工廠,目標是打造全智能女裝供應鏈平臺。

至此,深圳服裝業已從傳統的生產製造模式,逐步發展為提供產品設計、智能製造、渠道銷售和定製服務的供應鏈平臺模式。

深圳是如何從服裝來料加工,走向中國時裝之都的?

贏家服飾智能生產車間

供應鏈平臺

現在供應鏈管理的理念已被企業管理者廣泛接受了,供應鏈可以幫助企業進行產品全生命週期管理,從產品設計、生產計劃、生產製造、銷售交付和運營維護,完美連接全流程。

工業互聯網技術的日臻成熟,使得供應鏈平臺模式獲得了更多的成長空間。服裝企業通過開發APP,可以讓顧客在手機上定製個性化的服飾,比如改袖口、領口和印字。服裝生產也趨於柔性化,工人根據智能排產系統的提示,實現了大貨和定製訂單混合生產。

深圳是如何從服裝來料加工,走向中國時裝之都的?

從消費者下單,到智能生產,直至最後物流配送,在全流程供應鏈的幫助下,服裝企業已經升級成為智能製造,深圳的“三來一補”也完美轉型為深圳智造。

深圳是如何從服裝來料加工,走向中國時裝之都的?

蛇口女媧補天雕像見證了深圳40年來的巨大變化

回首深圳服裝業的發展,既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縮影,也是服裝行業從貼牌代工到智能製造的蛻變之路。

四十年前改革者們,面對當時窮困落後的局面發出振聾發聵的吶喊,即使取得了一些成就後,依然堅持自我變革,勇於創新。

這就是深圳精神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引領著中國人繼續勇往直前,再創輝煌。

- END -

深圳是如何從服裝來料加工,走向中國時裝之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