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大代表鄒軍:定遠鄉村振興要做好“五篇文章”

“定遠是農業大縣,鄉村振興是永恆的主題,結合地方資源稟賦,我覺得定遠未來要做好產業興農、園區強農、科技助農、改革惠農、金融活農‘五篇文章’。”1月15日,安徽省人大代表、定遠縣縣委副書記、縣長鄒軍在接受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採訪時說。

安徽省人大代表鄒軍:定遠鄉村振興要做好“五篇文章”

安徽省人大代表、定遠縣縣委副書記、縣長鄒軍。

聚焦精準,努力實現貧困縣高質量退出。定遠是滁州市國土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也是該市唯一的省級貧困縣,90多萬人口中,2014年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就有11.16萬,貧困發生率13.43%。

“身上的擔子很重,但我們有信心打贏脫貧攻堅戰。特別是2018年以來,我們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貧困縣高質量退出統攬脫貧攻堅,貧困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明顯提升。”鄒軍介紹。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定遠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減少至7000餘人,貧困發生率也下降至0.95%。

在脫貧攻堅戰中,定遠提出“高質量退出”,雖然只是簡單的五個字,但背後要付出的努力卻很多。其中,在完善戶檔資料方面,除了規範貧困戶的信息資料,對全縣農村14.8萬戶非貧困人口,定遠縣也是一戶一檔。對於是否符合貧困標準,重點從家庭收入、房產車輛等方面做實佐證材料。

此外,定遠縣還圍繞住房、飲水、醫療、基礎設施等關鍵環節,在全縣農村開展房屋安全鑑定“戶戶到”、飲水安全鑑定“戶戶查”、農村醫療保險“戶戶繳”、農村道路暢通工程“組組通”,消除漏評、錯退隱患,補齊發展短板。

“為什麼要農村房屋安全鑑定全覆蓋?如果非貧困人口房屋不安全,也是‘兩不愁三保障’沒做到位,對於符合條件的,我們全部進行修繕和拆除重建。”鄒軍說,通過上述工作,定遠既夯實了脫貧攻堅的基礎,也讓非貧困人口享受到脫貧攻堅帶來的發展紅利,“工作量很大,我們全部壓到鄉鎮、壓到村隊,最辛苦的就是我們的基層幹部。”

因地制宜,鄉村振興要做好“五篇文章”。“定遠是農業大縣,對於我們來說,農業問題至關重要,鄉村振興是永恆主題。”鄒軍說,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產業興旺放在第一位,意味著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所在,而定遠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產業興農”。

鄒軍認為,農村發展,集體經濟是內生動力,沒有集體經濟的壯大,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就很難實現,而沒有產業,說集體經濟都是空談。

“產業興農,要有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溫氏養殖、眾興菌業在定遠搞規模化養殖、種植。到2019年年底,70個貧困村將實現溫氏養殖基地全覆蓋。眾興菌業一期工程每天可產蘑菇7000籃,那籃子生產、提供秸稈製作基料,村裡都可以配套生產,帶動集體經濟發展,增加‘造血’功能。”鄒軍說。

園區強農,是要做好的第二篇文章。鄒軍介紹,定遠縣西卅店鎮有一個國家級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園區中,土地向大戶集中流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集群,現代農業加快建設,成效非常明顯。未來,定遠計劃建設更多類似園區。

鄒軍介紹,定遠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還會做好科技助農、改革惠農、金融活農等文章,借“智”發展,激發農村更多的活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謀劃未來,提交議案關注農業發展“最大困擾”。此次兩會,鄒軍跟其他代表共同提交了兩份議案,都是關於定遠縣重大水利設施建設的,分別是《關於加快推進駟馬山滁河四級站乾渠工程建設的議案》《關於加快推進江巷灌區工程建設的議案》。

“定遠位於江淮分水嶺,長期以來缺水易旱,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把水留住很關鍵。江巷水庫的建設,以及效益的發揮,可以徹底把定遠的水利問題解決掉。”鄒軍說。

定遠縣江巷水庫工程是國務院列入“十三五”期間開工建設的172項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主要功能是供水和灌溉併兼顧防洪,批覆總投資30.58億元,於2016年12月開工建設,目前工程主體建設基本完成。

江巷水庫設計年均總供水量是2.59億立方米,其中2.2億來自引江工程,而駟馬山滁河四級站乾渠工程就是引江配套工程。

“水庫計劃2019年5月建成,這個乾渠工程要求是2021年前建成,所以我們建議及早開工建設,並請求給予建設資金政策傾斜。我們是省級貧困縣,目前正在全力扶貧攻堅、脫貧摘帽,縣級財政緊張,懇請減少或免除定遠縣級配套資金。”鄒軍說。

對於江巷灌區,鄒軍介紹,要讓江巷水庫發揮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建設江巷灌區十分必要,規劃新建的江巷灌區是駟馬山灌區重要組成部分,已納入《全國現代灌溉發展規劃》,一旦建成,將從根本上改善江淮分水嶺區域的水資源格局。

“這個工程總投資估計要128億元,定遠沒有那麼多錢,但作為一級黨委政府,謀劃必須要做,先樹立個目標,等有條件了再來實施。”鄒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