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孩子的同時,一定要教會孩子“去愛”他人

有一本育兒暢銷書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路上碰到了一個小販,正在被城管追。家長認為這是一個教育的機會,就跟孩子講:你看這個小販多可憐。你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會像他一樣。

這家長以為自己很高明,實際呢?

我們想想,這個回答在孩子心目中植入了什麼?

植入了歧視。對小販的歧視。

植入了恐懼。對成為小販的恐懼。

那什麼是更好的教育呢?

正好聽吳伯凡老師也講了一個故事:

有個爸爸帶孩子出門,碰到了一個乞丐。這爸爸說:你要努力學習,將來可以幫助這些人,讓這些人不再成為乞丐。

這個對話在孩子心中植入了什麼?

植入了愛。

植入了信念。

從小告訴孩子,以平常心對待未來和社會,每個人都不是萬能的,努力就好了。這樣會讓孩子提前感知社會的殘酷,對於未來的平凡甚至平庸不會有太大落差。缺點就是容易讓孩子失去衝勁闖勁。甚至會因為從小的教育而自我暗示,果真變成一個平庸的人。

在愛孩子的同時,一定要教會孩子“去愛”他人。培養他們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或者伸出援手為他人提供幫助,孩子學會付出和給予,才會逐漸明白父母愛他照顧他的不易,首先知道感恩父母,才能懂得心存感激地面對這世界。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充滿愛與責任的家庭才會教養出有愛,有責任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