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忽視“宮鬥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誰該為此負責!

不能忽視“宮鬥劇”的負面影響

觀察

最近,有媒體發文批評宮鬥劇,認為從《甄嬛傳》、《羋月傳》、《步步驚心》的霸屏,到後來的《延禧攻略》《如懿傳》的熱播,宮廷文化在不斷的升溫,確實起到了豐富娛樂大眾文化娛樂生活的作用,但是對其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而隨著該文章的曝光後,東方衛視原定於下午時段播出《如懿傳》已經被緊急撤檔,而浙江衛視的《延禧攻略》也臨時變成了綜藝節目。

宮鬥劇為何大熱

自從2004年的《金枝玉葉》以來,《宮心計》、《美人心計》、《甄嬛傳》等一批以清廷為背景的宮鬥劇相繼成為了熱點。而隨著《延禧攻略》的大結局,持續了半個多月的“全民追劇潮”暫告一段落。無論是早年的《甄嬛傳》還是如今的《延禧攻略》、《如懿傳》,宮鬥劇自帶永不過時的“光環”,總能讓人們一邊吐槽補休,一邊又欲罷不能,一次次無比虔誠地在電視機前、各大視頻APP上,一集不落地追劇。

不能忽視“宮鬥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誰該為此負責!

隨著近年來,以宮鬥劇為代表的一系列古裝劇,每每呈現出現象級的觀影熱潮。宮鬥劇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爾虞我詐、其鬥爭不斷的宮鬥“狗血”劇情,讓人們在其生活中壓抑的欲求得不到某種滿足。《延禧攻略》中所充滿對女主角魏瓔珞,就讓許多生活壓抑但卻不得不憋著“一股勁”的人,所獲得心理上的極大滿足了;二是,與其充斥著一地雞毛與真實的現實生活相比,錦衣華服、其高貴精緻的皇室生活,有著“壓倒性”的優勢,使得人們較容易放下比較得失心,更加之純粹去欣賞劇情。適當的心裡距離也起到了極大舒緩人們對生活的焦慮與不滿。

宮鬥劇十多年來,久經不衰,其內容往往涉及和展現了後宮的生活,其中諸多女子你死我活的宮鬥內容,使勁了招數與挑撥、篡改、下藥、迷惑、籠絡人心等等權謀之術。綜合這些年來各大熱播的宮鬥劇,其不難發現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製作技術雖然在逐漸升級了,但是其思想境界卻沒有任何升級換代。就其本質來說,大部分宮鬥劇的核心主旨,始終離開了一個“鬥”字,集中呈現的景象就是後宮嬪妃們之間的互相勾心鬥角,而無限的宮鬥“狗血”劇情中,人性中最最“醜陋”的一面則被不斷放大,厚黑處世哲學被頂禮推崇,華夏厚重而燦爛的文明歷史被裁剪得只剩下了宮廷之爭,歷史也就失去了正邪,人性沒有善惡,有的只是永無休止的“戰鬥”。

宮廷劇的價值偏差

文學藝術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外化,觀眾往往會從文藝作品中尋找出答案。而《延禧攻略》則用自身的升級,說明了這一題材類型對於自我突破的渴望。《延禧攻略》能成為現象級的產品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它進行了劇情結構的升級,更加符合當代觀眾的心理節奏。觀眾之所以更愛看宮鬥劇,是因為能通過距離,得到其審美的快樂,舒展顯示生活中所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顯然,以《延禧攻略》為代表的宮鬥劇所折射出的其芸芸眾生的職場壓力,生活節奏快的日常,在配合默契的當下,其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觀眾的精神需求。但從其價值層面上看,這類宮鬥劇的文化取向和價值導向都存在其明顯的偏差。

不能忽視“宮鬥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誰該為此負責!

曾經何時,不少古裝劇還是青春偶像劇的代名詞。而在收視高升、好評如潮的背後,對各類古裝劇的反思卻從來沒有停止過。除了少部分正劇外,宮鬥、穿越等演繹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很多時候就是披著古風外衣,展示現代人的好惡喜善。但生活不等同於戲劇,成長所需要的還是勤奮才能加以智慧,而不是“鬥”,幸福所需要的還是善良的默默耕耘,而不是一路腹黑開殺。

不能忽視“宮鬥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誰該為此負責!

當“宮鬥”多年來已經成為觀眾爛熟於心的套路,更強大的演員陣容、更龐大的製作、更長的劇情,是否能撐起一部劇,讓它真正意義上經得起觀眾檢驗,仍然是一個未接之謎。宮鬥劇固然精彩,但再精彩的題材,倘若一味的“霸屏”,長此以往不僅容易讓觀眾感覺到疲勞與厭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創作者的創新思維能力。只有對照正劇與悲劇的反思,才能最終讓文藝作品迴歸到顯示,產生其正能量與價值。

文章部分內容來源於 羊城晚報娛樂版 感謝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的友情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