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國王室到比爾蓋茨: 真正有大格局的家庭, 不相信"快樂教育"

近年來,教育理念逐漸多元化,“快樂教育”這一理念開始走入人們的視野。但是許多家長只是執著於“快樂”,而忽視了真正重要的“教育”。今天,想和大家探討一下如何在快樂與教育之間找到平衡。

真正有大格局的家庭,會確保孩子瞭解自己的能力,做什麼,走向哪裡,讓他們自由嘗試任何東西,而不是把大量金錢直接傾倒在他們身上,或是構築所謂“快樂教育”的象牙塔。否則,孩子未來可能一事無成。

........................................

一個學期10門課:

原來當英國王子這麼不容易

前段時間,英國的國民寶貝——喬治小王子正式完成了一年級的第一個學期。他的課程表十分引人矚目——

除去正常的數學、語言、地理、歷史、科學之類的課程,還有法語、宗教、計算機,以及統一參加的課外活動,如戲劇、藝術、繪畫、芭蕾等等。

不止如此,據外媒報道,小喬治還極有可能會參加學校的辯論俱樂部,增加日後進入牛津劍橋社團的籌碼,“為此他們將進行哲學、意大利語的學習,嘗試作曲、擊劍、高爾夫或陶藝。”

剛滿5歲的英國小王子,要學習的課程竟然有超過十門,還有哲學、宗教這種我們高中以上才能接觸到的課程,有網友評論:

原來當一個王子殿下,竟然這麼辛苦!

從英國王室到比爾蓋茨: 真正有大格局的家庭, 不相信


240多項課外活動:

英國教育注重培養多元化興趣

這樣“繁忙”的課程表還真不是針對小王子一個人。前不久,我們見到了許多已經入讀英美頂尖寄宿學校的小學霸們。

這些00後的生活都如出一轍的豐富:

就讀於美國排名第一寄宿初中Fay School的Alex,籃球、曲棍球不輸美國人,自己開發了一款遊戲,農場網站,還計劃在學校裡創辦經濟學社團;就讀Cothill House的小Morgan, 喜歡數學,物理,還熱衷於機械製造,在設計課上,純手工做出了飛機模型和汽車模型;即將入讀英國溫徹斯特公學的Victor,他興趣愛好廣泛:唱歌、鋼琴、拳擊、舞蹈、滑雪、游泳等;就讀於凱特王妃的母校,英國頂尖女高唐屋中學的女孩們,連舞蹈課都有三四種……


從英國王室到比爾蓋茨: 真正有大格局的家庭, 不相信


這些孩子很忙,但在他們身上,我們看不到“負擔”二字。

從英國王室到比爾蓋茨: 真正有大格局的家庭, 不相信


這背後的原因,大概就源於英美教育對於興趣培養與快樂學習之間的平衡

拉格比公學的校長Peter Green就在採訪中提到,學校重視的不僅僅是學術成績,更是一個人全面性的發展。 所以,拉格比公學每週都會提供240多種不同的課外活動供學生選擇,即使在考試期間也必須參加體育活動,力圖將他們培養成在藝術體育各方面都有所長的人才。

從英國王室到比爾蓋茨: 真正有大格局的家庭, 不相信


不斷嘗試:

富豪們共同的“育兒經”

為什麼擁有廣泛的興趣幾乎是所有英美名校對學生的共同要求?也許我們能從比爾蓋茨一家身上找到答案。

創建了微軟帝國的首富比爾蓋茨,也曾被父母推動著嘗試五花八門的活動:游泳、長號、足球、橄欖球......凡是蓋茨感興趣想要讀的書,父母也都會滿足。

“起初,這些嘗試令我覺得十分無聊、毫無意義。後來回想,不斷的嘗試並不在於成為一個全能型的人,而是逐漸清晰,有哪些領域是我沒有興趣而且並不擅長的。之後,當我一頭栽進軟件的世界時,我頓時發覺,這種感覺太妙了,這才是我應該做的。”


為人父後,蓋茨也將這樣的理念應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不遺餘力地為孩子們的“愛好”提供便利,幫助他們挖掘自身的潛力。

他的大女兒珍妮弗在斯坦福就讀人口生物學,喜愛兒科醫學,同時還是一名優秀的馬術運動員。 蓋茨十分支持女兒的興趣,向來低調節儉的他不惜豪擲1800萬美元,為女兒專門購置了一塊馬場。

珍妮弗也不負期望,現在已經是國家級的專業選手,在全美馬術協會排在障礙賽第19位,個人積累的比賽獎金就已經超過了百萬,她說,除了進醫學院,馬術也是她考慮的職業方向之一。


從英國王室到比爾蓋茨: 真正有大格局的家庭, 不相信



很多孩子從小上各種“興趣班”,但隨著學業負擔的增加,這些所謂的興趣被逐漸割捨拋棄,沒有趣味和熱愛,也就無從談起未來的選擇。

很多孩子知道要上名牌大學,要選個就業形勢好的專業,可這些專業的內涵是什麼,他們能否學有餘力,卻無人引導。

而蓋茨的教育理念很清晰,他曾在訪談中說:“我會把大部分財產捐給慈善基金會,但我要確保孩子瞭解自己的能力,做什麼,走向哪裡,讓他們自由嘗試任何東西,而不是把大量金錢直接傾倒在他們身上。否則,他們可能一事無成。 ”

他的好友巴菲特於1986年宣佈捐出八成財產成立基金會時,舉世震驚。被問到是否顧及孩子時,他說:“我的孩子們已經雕鑿出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並且他們知道,我會支持他們去做任何他們想做之事。”

從英國王室到比爾蓋茨: 真正有大格局的家庭, 不相信


物質財富來來去去,唯興趣與志向帶來的價值感永恆,並帶來持久的回報。所謂的“貴族教育”,不只是留給孩子金錢、名氣、人脈,更在於幫助他們在探索中尋找目標,實現真實意義上的滿足。

規劃興趣:

高效能人士的唯一“秘訣”

一個拉格比公學讀書的男孩說,他們學校的課業難度不小,有大量的閱讀要爭分奪秒地完成,還有體育活動和社區服務,同時他還是學校樂隊的一員,每週花大量時間練習五種樂器:吉他,貝斯,烏克麗麗,打鼓...此外,他竟然還有業餘時間創作寫書!

從英國王室到比爾蓋茨: 真正有大格局的家庭, 不相信


李嘉誠到80多歲還堅持每天6點起床,8點準時到公司上班;蘋果的現任掌門人蒂姆·庫克每天4點鐘起床,蘋果員工4:30就會收到他的電子郵件…… 精英階級的人生一點不簡單,他們也許沒有柴米油鹽的焦慮,卻是為了責任和使命而活。

相較之下,那些日程表空空如也,沒有熱衷的興趣的人,也許會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要做的事那麼多,沒到截止日期就能拖就拖,打不起精神;面對很多任務就開始焦慮,手足無措……

曾經問過一位同時修兩個學位,做三份實習,還喜歡騎行、跑馬拉松的超級學霸,其保持活力的秘訣到底是什麼?他說,這些都是他極其想做的事情,為了不放棄任何一項,精力是嚴格訓練出來的——每天固定5:30起床,立刻去運動;按照輕重緩急列出當天要完成的任務,集中精力完成......

從小鼓勵孩子發展多方面興趣,實際上就是在訓練他們的這種能力——因為熱愛而自發地填滿了自己的時間表。慢慢地,孩子就能學會自己制定時間表,準確區分每件事的緊迫程度,優先高效地完成最重要的任務。

構建自信:

內在驅動才是一切的基礎

對於興趣愛好的培養帶來的另一重回報則是自信心的構建。 越是成功的人越明白,失敗是無法避免的,重要的是能夠面對失敗,並且重新站起來。

近年來我們看到聽到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自殺案例,從無法對抗學業壓力的名校留學生,到因為人際關係選擇自殺的中學生,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正是孩子過於逼仄的生活範圍,以及對於生命熱情的缺失。

詩人余光中說過:“高尚的情趣會支撐你的一生,使你在最嚴酷的冬天,也不會忘記玫瑰的芳香。” 在貧乏生活中尋找趣味的能力,能夠滋養孩子的精神世界,使他對生活充滿熱情,也就有更多的勇氣和堅持面對未知的困難。

必益教育的導師Emma曾和我們分享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男孩,在學業上十分掙扎,老師提到他都紛紛搖頭,因為他擅長體育,便諷刺他“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甚至還直接說他是“rubbish(垃圾)”。他的心態完全跌入低谷,父母也希望他能轉去英國讀書,重新開始。 孩子喜愛運動,於是為他選擇了一所重視體育的中學。一個學年下來,男孩彷彿變了一個人,充滿自信,神采奕奕,還成了學校的英式橄欖球隊的核心成員,和團隊一起拿下了不少比賽的獎項。他開始享受學校裡的生活,在體育上收穫的成就感和積極性,竟也慢慢轉移到了學業上。最後,他以非常優異的成績畢業,拿到了英國頂尖大學的offer。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自我效能”,它與自信的區別在於:自信是對自己的模糊認同感,而“自我效能”,意味著你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成某件事,由此產生一種結果自信。

如何提高“自我效能”?正如Victor的母親所說:“你要去嘗試,沒有嘗試過的東西沒有資格說喜歡或是不喜歡。”第一次攀越高山,所有人都會感到害怕和畏縮,但當你曾經征服過一次山峰,下回面對類似的高山時,自我效能會讓你相信,這不過是又一次成功的演練。

從英國王室到比爾蓋茨: 真正有大格局的家庭, 不相信


當一個人達成過很多目標後,對自己就會越來越自信,這種基於自身能力的自信能讓孩子不懼挫折,永遠往下一個山峰邁進。

不過這並不代表家長需要強迫孩子去學習儘可能多的特長。萊佛士醫療臨床心理醫生Claudine Hyatt博士曾經說過:

“在發展課外興趣這件事上,家長們總是在鼓勵和逼迫之間做平衡,這其實這映射出你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你要充分理解孩子,讓孩子來引導你,父母所要做的是讓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不斷得到滋養,而不是直接就下達明確的指令。”


一個人最大的成就是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並且幸福快樂地生活。

一個真正有大格局的家庭,並不會只在意孩子當下的輕鬆快樂,或是眼前的小小成就,而是讓他們掌握自己人生的風帆,縱使會經歷驚濤駭浪,但只要他們駛出自己的那條航線,便能走向壯闊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