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想“裸辭”,至少想清楚了這3件事

2017年2月,我做了一件上至領導、下到同事,身邊家人朋友都反對的一件事。

裸辭!

如果你也想“裸辭”,至少想清楚了這3件事

這是一份我工作了四年的集團公司,在民因企業裡有一定的知名度,我也是從基層一步步到骨幹層,四年的奮鬥換來了所謂的穩定和信任,當然還有優越的年薪。

當下的滿足是否能換來對自己未來的期待?跟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一樣,答案是不能。

主要是越來想做自己了。

焦慮的癥結點一般都出現在做表面的自己還是做潛意識裡的自己的抉擇上。表面的自己在一個大公司裡,拿著不菲的薪水,週而復始地忙碌著,重複著那些走過來的前輩走過的路,即便是到了50歲,已經做到了ceo的位置,如果沒有完成今年的業績,這個ceo也變成了臨時性的。

企業還是企業,而你已不是你。

沒有任何企業會給員工做適合員工的規劃,一切適合你的規劃都是滿足企業發展為前提。

到了一定階段,明白的人越來也覺得自己可能越來不像自己,這種感覺是對的,那是企業需要的你,而未必是你想要的自己。

比如每天加班到深夜,做不完的表格和統計數據,反覆跟進的不一定有結果的項目,公司業務轉型來了新的領導,之前半年做的事又要再做一遍...

這麼久的時間你又在哪些方面有成長了呢?

其實你已經具備一些技能了,欠缺的是“思考”。

很多人都有一顆上進的心,積極做事的態度,但依舊沒有方向,你所掌握的技能只能從這個盒子裡再跳到另一個盒子裡,而這兩個盒子又極其的相似,相似到你看到的到從這到那做的工作沒什麼差別,但好像也沒有好的解決辦法。

有一段時間,有那麼一兩件事你就是想不通,或者左右為難,或者不知所措。也許就在自己想做點什麼和維持本工作之間難以作出選擇,很多人會按照一貫的思維,邊工作邊思考吧。

就這樣一邊忙著手頭的工作,甚至很忙,其實已經沒有了獨立思考的時間,半年、一年過去了,糾結的事情仍然沒有一個明朗的結果。

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機械的做”,而思考的時間總是寥寥無幾。

打破常規,只為安靜的思考,本身的工作確實乏味,另外我也看得到未來三年這份工作能給我帶來的一切,這一切我先做了評估,是不是我想要的,答案:不是我想要的!

我怎麼做的呢?

我覺得我應該好好思考一下,我到底要什麼?而且我如何才能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人生中,需要給自己這麼一點時間好好思考,

2017.2月到2017.12月十個月的時間,這10個月不上班了,用來重新思考自己。

得到的結果是,可以把自己變成另一個自己,事實證明我的思考是正確的,或者說,我思考的成果是,我找到了正確的答案,而這一切,如果你還沒有脫離之前的環境,恐怕不會有太大的改觀,因為2017年與我一樣迷茫的人,同樣的時間過去了,他們還在繼續迷茫,而我已經在新的軌道上。

按照自己的期望,從金融投資領域轉型到教育諮詢,一對一服務過幾百個案例;跑了2000多公里,完成1次TNF越野和10餘次馬拉松比賽;同時能夠堅持每天寫文章,累計60000字,讓我看到了一個通往斜槓之路原來如此能堅持的自己,這就是我經過1年的思考,把自己換了個樣,在新的軌道上為自我價值實現去做新的嘗試。

不贊成盲目的裸辭,想這樣做至少滿足三個條件:

1、預見性:已有的工作你能看到至少未來三年,它給你帶來的並不是想要的

2、驗證自己想做的事:你想做的那件事,在你腦海中已經形成一個閉環,通過基礎調研後,需要你花時間來驗證,為了換取這個時間,你覺得辭職去做,值得!

3、斷後路,無路可退:辭職半年還是一年,這一段時間內需要你心無旁騖,所有的精力專注投放這件事,以求一個結果,如何實現這件事,自己是否具備條件,還要滿足哪些條件等等。也只有這樣,你這段時間才更高效,也更有價值。

職業生涯幾十年,為餘生更正確的前行,適當的給自己一個獨立思考的時間,也未嘗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