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持续的输出?

1月6日去厦门参加厦门马拉松,正好与“在行”约见过我的学员见个面,因为我在北京,学员在厦门,异地的职业一对一课程只能通过远程视频来完成。

人与人的链接,无论网络多么方便,即使能通过语音和视频解决人与人的沟通,但“链接”的意义永远不如“我和你”能够面对面。

絮叨半天还没切入主题,也是想强调人与人见面之后交流的内容更有深度。“每天写一篇文章灵感从哪里来”,也是基于我们这次深度交流的成果。

基于上次我们就职业规划的问题大家就彼此的观点又延展开来,冰同学分享了上次课程的收获如何运用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中,对自己的未来有了重新定义的模型。

同时我也分享了近几个月的变化,比如每日输出一篇文章,调整了跑步的节奏,开展线下训练营等活动。

冰同学很好奇的问:“老师,你每天输出一篇文章,频率这么高,那如何输入呢,灵感都从哪里来呢”?

诶,很好的问题。

正如我辅导过的几百位学员,他们都会提出职场中遇到的各种问题,200人,每个人提出5个问题,就是1000个问题。各种问题我不可能都有身临其境的经历,如何给学员们解答呢?

如何才能持续的输出?

我给冰同学举了一个例子:

半个月前年底公司复盘大会,算是老板“下基层”,与公司所有员工进行的一次务虚交流会吧。

会议的主题是围绕着老板写的一篇文章,所有员工根据自己所在的岗位,针对公司业务发展、企业运营管理、自我业务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老板与管理层现场采集所有员工的建议和意见,以对公司的整体业务管理方式进行优化。

似乎每个人都有了一次“吐槽”的机会,对公司的各种制度的不满、管理的不人性化、对业务人员绑的太严、管理流程冗杂等纷纷各抒己见。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关注职场人发展这个主题,看似一个“务虚交流会”,但这背后反映出一系列有关职场发展的“秘籍”。

这些工作场景的每一个内容都是职业规划课题最好的素材和灵感。

比如这次会上,两个小时的讨论会,反映出以下职场问题,我既可以作为文章的输出,也可以作为一个小课题融入到课程中:

1、公众场合如何发言

看似是务虚会,作为老板,平日关注基层员工的机会不多,甚至想让老板听自己一次汇报,也是根据级别的等级来断定是否有被老板“接见”的机会,所以看似一次对所有人普通的会议,但对单个员工来讲,这是一次“决定自己生死的报告会”。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确有其事,2018年初,在一次年底述职汇报会上,在轮到一位董事总经理做工作汇报时,正要打开他的ppt,老板突然说:“你们接下来汇报的,不用ppt了,就随便聊聊”。

可想而知,这位董事总经理,也许没意识到这次5分钟的汇报“如此突如其来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因为他没有做充分的准备,没有了ppt他就没有了思路,以致在几分钟的汇报中出现“嗯”“啊”“断片”的情况,可想而知,因为他是董事总经理,因为老板对他有更高的期待,但他们没有做到这个岗位应该赋予的表现力,同时让老板及管理层看到他的逻辑和对工作的态度......

老板在他汇报后说:“我就想听听每个人的脑子里的思路是否清晰”,还记得老板之前说“随便聊聊”么?你真当是随便聊聊么?

之后不到两个月他便被辞退了,在几个月的观察期内,业务中没有作出可喜的成绩,那次汇报中,老板也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也不相信他未来能做出什么,连试用期延长或降薪留职的机会也没有,直接被辞退了。

能说汇报不重要吗?

接着说说本次务虚会,需要每个人多角度、全方位准备这次发言的内容,那些发言之前没做准备的,发言过程中表述不正确价值观的,发言的内容“词不达意”的,甚至发展的表达能力、个人状态等都影响组织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和评价,老板是能够通过一两次短暂的试水看得出这个人是不是具备优秀职业经理人的素养,老板之所以是老板,因为他就是老板!

2、如何评估自己在公司的价值,看岗位就知道了

按照发言顺序分别为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后台部门,按照顺序就知道所在部门及自己的岗位在3、6、9等的哪个位置。业务部门永远是一个公司的生命源头,唯有业务先创造价值,才有管理者和后台人员的支持,没有业务其他的都无从谈起。

业务部门反馈的因市场情况和公司产品近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几位业务同事提出了要求对业务的考核管理措施优化,老板意识到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在会议进行时就做了表态,足以看出对业务部门资源倾斜,给你们创造好的条件“干成事!”,相反当后台的一位财务人员提到流程冗杂,导致自己效率低下,希望优化流程时,老板直截了当的回复说:“这就是你所在部门的业务属性,如何优化要靠你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改进,有些流程是省不掉的,有些琐碎就是有本岗位性质决定的”。

不知当时这位妹子听完老板的话做如何感想。相对业务部门是创造价值的岗位,而后台更多的是支持和服务,注定是在琐碎、周而复始、重复性中度过每一天。

岗位决定不了你的未来,但岗位对你的“塑造”决定了你的未来!

3、如何判断本公司业务发展前景,及整个行业情况

什么是最好的学习?唯有关注一线业务人员的反馈,是为中后台同事打开一些视角的入口,长期在办公室内部办公的人经常碎碎念,我似乎对业务一知半解,甚至对业务的动态无所知。那类似这样的会议有认真倾听么?如果你是一位处在基层的员工,平日很少主动或被动关注到企业发展的思路和行业发展趋势的问题,而这次会议上的内容你会留心听进去多少呢?

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是找自己定位的机会,思考我所做的工作是否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职业技能成长是否是行业发展主航道上,等等。一次这样的会,多次这样的会,做个“有心”的听众也是积累做自我职业成长深度认知的素材。

4、你是核心“人财”还是即将被优化的“人材”

这个问题在上述第2话题中可以解读一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工作汇报也好,问题反馈也好,除了反映当下问题,还要延展业务未来发展的的策略、执行的方案、达到的效果等,老板最爱听的这些,你所持有的观点老板会一一做出点评,点到他兴奋或痛楚之处,他会时不时给出一些观点和建议,同时可以看出老板对你当下业务开展,未来业务规划是否持有信心,下一个晋升岗位空缺是不是等着你,还是琢磨你也是降薪、裁员的对象了。

是给公司能持续带来价值的“人财”,还是用一段时日的“人材”。汇报不定“生死”,但汇报会提前暗示给你这些信号。

如何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紧急调整方向、调整业务结构、优化产品内容等,决定了自己是块“材料”还是能给公司带来价值的“财料”。

以上四点,它们仅仅出现在一次“务虚会”上,但每一个小话题都可以作为我文章输入的素材,也都可以作为课堂上职业发展话题的小案例,这就是创作的灵感。

回到问题的本身,每天写一篇文章或分享一个内容,一种是通过读书或主动参考相关信息学习,先输入后再输出,一种是就是发现并提炼生活中的素材,而充实生活素材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经历”。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场景就是我们创造艺术的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