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兵器——槍

十八般兵器

賀玉明

在數萬年的漫長曆史時期裡,中華冷兵器械經歷了一個由少至多,由劣到優的發展過程。其品種繁多,又足以令人眼花繚亂,故兵家又有“十八般兵器”之譽。十八般兵器究竟為何,亦是眾說紛紜。但較普遍的說法則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棍、棒、鏜、槊,柺子、流星等十八種。但實際上,單是流傳至今的就不止這些,再加上失傳的、鮮為人知的,就更要比這些多的多了。

古代常用兵器之一,屬於長柄刺擊兵器,由上古矛戈發展演變而成,有百兵之王之稱。其種類繁多,有大槍、花槍、雙頭槍、鉤鐮槍等。槍術歷史悠久,主要動作有“劈、砸、滾、翻,崩、掛、點、扎”等技法。

十八般兵器——槍

槍主要由槍頭、槍桿、槍纓等三部分構成。槍頭的頂端稱為槍尖兒,兩側銳利的部分稱為槍刃。槍尖的形狀也不盡相同,有形如柳葉的名曰“柳葉槍尖”,形如鴨嘴的名曰“鴨嘴槍尖”,也有三稜形槍尖的稱作“三稜透甲錐”等,但大多的槍尖兒還是以三角形為主。槍頭的下端有“槍庫”,用於安裝槍桿,槍庫的下沿兒還環有“槍纓”。

槍纓,長度不短於六寸,有棕制、有頭髮制,也有的用犀牛尾毛製成。演變至今的槍纓已成為了純粹的飾物,但在古時的征戰中則是用於擋血的物件。當刺中敵人時,炸開的槍纓會擋住噴出的熱血。並使鮮血順著槍纓淌落於地上,避免順著槍庫流向槍桿,致使雙手溼滑,握著無力。故而,槍纓又有“血擋”之名。

槍桿,又名“槍柄”、“槍把”。古代作為兵器用途的槍桿大都採用金屬材質,各種槍的長度亦不盡相同。雖古諺有云:“七尺花槍、八尺棍,大槍一丈零八寸”,但通常還是要根據習練者的身高而定。

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諸多的用槍名將,最有影響的有:三國趙雲、隋唐羅成、大宋楊繼業、岳飛及大明戚繼光等幾家。趙羅戚楊又被譽為是兵家的“四大名槍”。高超深奧者又屬子龍槍為最,當年救阿斗於長阪坡上,單槍舞動如同銀蛇飛舞、淋漓瀟灑。銀槍抖動,更是道道寒光、鬼泣神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