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廠村的地標石

石廠村的地標石

賀玉明

2010年歲末,永定鎮又經歷了一場滄桑鉅變。為了修建永定鎮石廠村通往石景山區地鐵蘋果園站的國內第一條中低速磁浮輕軌鐵路"S1"線,永定鎮含石廠村在內的十一個自然村迎來了一次空前絕後的拆遷……

石廠村遠離了昔日的版圖,取而代之的是錯落有致的高架橋樑和縱橫交錯的磁浮道軌。除了村西僅存的圓照寺觀音殿,全然不見了老街的丁點兒蹤跡,故園的記憶也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變得越發模糊起來,接踵而來的則是永久的回憶和不盡的鄉愁,這也更激起了人們留住心中故園的情結。尤其是2016年3月新樓落成,鄉親們陸續回遷進新居之後,這種鄉愁的情結也愈發醇厚而強烈。

古諺雲"世間滄桑多變幻,歲月無情與時新",當年的"石廠"是為建造北京宮殿而設置的理事衙門,後來廠廢而成村,如今又為了發展城市交通,建設磁懸浮輕軌而舉村拆遷。

石廠村雖然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淡不出人們的記憶。高樓大廈雖然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但也畢竟是"石廠"古村的延續。記下這歷史的曾經,刻下這回家的路標便也就成了眾心所望。

2017年春夏之際,由石廠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主持下,在泰安路188號石廠新樓區門外、石廠老街三教庵舊址附近及改道後的新南河北岸先後建立了"石廠新村""石廠村舊址"和"新南河"等地標石,並逐一鐫銘。昭示後人,以寄桑梓之念。

一、"石廠新村"地標石

石廠村的地標石

"石廠新村"地標石,也稱"和諧"石,系本山所產,重12噸,原臥於石廠北溝上游高家塘一帶。2008年歲次戊子八月移至石廠老街,樹立於村東口公共衛生間前圓形花壇內,由上至下豎鐫行書"和諧"二字。2010年冬老村拆遷後暫存王大地。

石廠村的地標石

2016年3月,坐落於何各莊以西的泰安路188號回遷樓竣工,2017年4月20日,和諧石再次遷移至西北環線三公里段之路東,立於新建小區門前的圓形花壇之中。"和諧"兩字面東,西立面隸書豎鐫"石廠新村",南立面鐫寫"石廠新村記"243字。2017年4月28日完工。

"和諧"字面落款"戊子歲仲秋丁巳日"系"和諧石"落成之日:2008年農曆八月十五日。"石廠新村"落款"丁酉春三月"為此石落成日期。其落款"丁酉季春三月二十四日"乃2017年4月20日"石廠新村記"正文付梓之日。

石廠村的地標石

石廠新村記

石廠自古以盛產青石而名,奇石質優更為皇家青睞。大明永樂初成祖詔建北京,置石廠衙署掌官山採石,隸屬工部,品秩正五品。日後廠廢而成村,至今綿延六百餘載。

石廠老街,背依官山面向南河。有過街樓東西而峙,有街牆南北環繞。狀如新月,勢若城廓。

庚寅冬,建磁浮輕軌,舉村徙遷。丙申孟春回遷樓落成,樓三棟址青龍山迆東。北臨泰安,南通蓮石,西繚群山,樹木蔥蔚,百鳥啼鳴,宛然如畫焉。正月二十三日村民選房,相續回遷,歷時五載餘。

今表於石,昭於世,綿延萬代千秋,以寄桑梓之念!

謹記

丁酉季春三月二十四日

二、"石廠村舊址"地標石

石廠村的地標石

"石廠村舊址"地標石,厚約380毫米,呈不規則多邊形。於2017年4月26日立於村委會(第三址村委會),門前。東立面鐫書"石廠村舊址"等幾個大字,背面鐫書"石廠村記"161字,是年5月15日完成全部工作內容。

注:

石廠村的地標石

"第一址村委會" 為老村2010年拆遷前村委會。 "第二址村委會"為老村拆遷後遷址王大地村委會。"第三址村委會"為2014年秋,村委會再遷三教庵後,現址村委會。

"石廠村舊址"地標石,碑陽落款"歲次庚寅冬"系老村2010年冬拆遷時日之歲次。碑陰落款"歲次丙申秋九月"為2016年9月《石廠村記》成文日期。

"石廠村記"正文

石廠村記

石廠村,古以盛產青石而名,念潭柘、戒壇並盧溝古橋之屬,俱為石廠青石所造。大明永樂初成祖詔建北京,置石廠衙署,日久而村,綿衍六百餘載。庚寅冬,建磁懸浮輕軌舉村徙遷。丙申春新居落成,址村東二里,龍尾尖迆北樓三棟,面北有路,名曰泰安,村民漂流五載餘,始得住焉。

今表緣於石,以昭於世,日久年深莫潛漠矣。

謹記

歲次丙申秋九月

三、"新南河"地標石

石廠村的地標石

石廠村的地標石

《宛署雜記》載:"羅睺嶺,在縣西三十里。自石廠一帶橫亙至西峰寺嶺下,有溪流注渾河。"這溪便是從石廠村南流經的那條季節河,史稱"南河"。2016年,為滿足磁浮S1線建設需要,南河遷至村北,易名"新南河"。舊橋廢,於新河經村北三教庵舊址段再建新橋。因址於村北又是新建,故曰"北新橋"。

"新南河"地標石呈四柱狀,為南河景觀石,立於村北新橋以西。東立面大字行書"南河"史稱,並冠以"新"字,豎鐫"新南河"三字,北立面篆書鐫寫橋名"北新橋"三字。西立面鐫刻"新南河記"191字。

"新南河"落款"丙申秋九月"系新河貫通、新橋落成通車之時。"新南河記"落款"歲次丁酉春三月二十八日"系"石銘"成文日期。

石廠村的地標石

"新南河記"正文

新南河記

《宛署雜記》載:"羅睺嶺在縣西三十里,自石廠一帶橫亙至西峰寺嶺下有溪流注渾河"。此即村南之水,史稱"南河"。昔河堤無堰,趨經年水患,屢災民舍,又屬嘉慶六年為最,河床改道,毀河溝橋以東民宅二十餘丈。

乙亥春南河改道至王家樓下,拓河寬十米,砌堰築橋,河溝橋段街南再建民居。庚寅冬規劃懸浮輕軌,南河改道村北於此,再建新橋,丙申九月竣。河曰新河,橋曰新橋,故稱。

歲次丁酉春三月卄八日

這些豎立在故鄉舊址上的"地標石",樁樁都有著她一段不平凡的故事,更是一條留給後人溯祖探源的回家之路。無論走多遠,一聽到故鄉的名字,心中總會泛起一陣暖意。古諺雲"古代地名君莫改,尋根問祖好識途!"月是故鄉明,越是故鄉名!留住這故鄉的路標,才不會迷失了回家的路,心中的故園才不會荒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