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上君子”典故講的是誰?千古一人成就海內外6000萬望族!

漢末魏晉是中國歷史上士族門閥制度最為鼎盛的時期。潁川陳氏正是以漢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為當時的巨姓望族,世代傳襲,名重魏晉。 漢末魏晉潁川陳氏家族成員史實見載於《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及《世說新語》等書,其中陳寔、陳紀、陳群、陳泰並在《後漢書》、《三國志》中列有專傳。潁川陳氏作為當時的一流高門,在譜學興盛的時代背景下,也撰有《陳氏譜》一部,根據這些歷史記錄,我們可以據以勾勒出一幅冠冕相承、名士風流的潁川陳氏家族史卷。

“樑上君子”典故講的是誰?千古一人成就海內外6000萬望族!

陳氏迄今,中國陳姓人口達7000萬,全球人口總規模超過9000萬。其中潁川陳氏子孫達6000萬以上,名列中國第五大姓,在南方地區和海外名列第一大姓。潁川郡望是其中形成望族最早的一支。歷史悠久,名聲響亮,帝王將相,人才濟濟,影響巨大。而潁川陳氏公認的始祖,就是漢代陳寔。其故里和墓園都位於現在許昌長葛古橋鎮。筆者昨日拜謁了陳寔墓園。

“樑上君子”典故講的是誰?千古一人成就海內外6000萬望族!

據園內碑文記載,陳寔,字仲弓,漢和帝永元十五年農曆二月初二生於潁川郡許縣陳故村(今長葛市古橋鎮陳故村)。歷任縣督郵、郡西門亭長、郡功曹,後為聞喜(今山西省絳縣西)長,繼改任太丘(今河南永城市西北)長。於中平四年病逝,享年八十四歲。陳寔平生未做大官,只是一名普通官吏,但他為國盡守盡職、為民盡心盡力,做人講究誠信,流傳下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不僅在當時的官吏和鄉里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而且也贏得了後人的崇敬。

“樑上君子”典故講的是誰?千古一人成就海內外6000萬望族!

《後漢書·陳寔傳》內,“樑上君子”的典故就是陳寔恰當處理家中遇盜時的景遇。一天夜裡,一小偷溜進陳寔家,躲在房樑上被陳發現,他心中一驚,立即明白家中進了盜賊,他轉念一想假裝沒看見,不動聲色地穿戴整齊,喚來子孫,在正堂裡嚴肅地訓導他們:“人生而本善,由於不嚴格管理自己,才偷竊成性,譬如樑上這位君子就是這樣的啊!”小偷聞聽大驚,原來自己早已暴露,就從樑上跳到地上叩頭認罪。陳寔十分溫和地對他說:“看你的相貌神態,不像惡人,大概是因為生活貧困,才被迫如此的。你一定要剋制自己,正當做人才是呀!”旋即又送絹兩匹讓他回去。事情傳出去,當地再無人偷竊,地方清靜,百姓安樂。毛澤東讀《陳寔傳》後,很欣賞陳寔對待因飢餓到他家偷東西的人的分析:“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樑上君子者是矣。”並推薦給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閱讀,他由此畫龍點睛地指出:人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改變的。

“樑上君子”典故講的是誰?千古一人成就海內外6000萬望族!

“樑上君子”典故講的是誰?千古一人成就海內外6000萬望族!

“黨錮之禍”後,陳寔懸車告老,退隱家鄉,隱而不仕。他走村串戶,瞭解家鄉遭受風雨災害的情形,寫成奏摺呈報皇上。皇上得報,撥下一些賑災糧,每戶只能分到一斛。陳寔為了幫助鄉民度過災荒,恢復生產,決心拿出自己歷年為官的積蓄,但又不想讓人知道。於是便和縣令商量,事前將銅錢運進官倉,趁放糧時,每斛內摻進一捧銅錢。“滴水粒米救命恩”,鄉民得救。這便是“麥裡摻金”故事的來歷。

“樑上君子”典故講的是誰?千古一人成就海內外6000萬望族!

陳寔不僅學識淵博,且交不謅上,愛不瀆下,品行端方,為官清廉。其在鄉閭,平心率物,修身養性,深得群眾敬仰。當時盛傳“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的諺語。 陳寔在家鄉去世後,眾公百僚,無不嘆息,鄉里百姓,皆失聲痛哭。各地弔祭者三萬多人,大將軍何進派使者祭奠,著名文學家蔡邕親自撰寫碑文,官府奉旨作謚封墓,謚號為“文範先生”。

“樑上君子”典故講的是誰?千古一人成就海內外6000萬望族!

現如今,陳寔墓安臥在長葛的農田中,古樸的園牆詮釋著這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存在;肅穆整潔的墓園,記錄著兩千年的滄桑、無盡的故事和潁川陳氏的源遠流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