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略陽,白水江林家山發現一處石梯子巖古棧道遺蹟

石志剛是一名酷愛略陽文化歷史的學者,今年5月他在位於略陽白水江鎮鐵佛寺村林家山後的窄峽溝內發現一處古棧道及石梯遺蹟。近日,他撰文描述了其探險經過與發現過程,這也為略陽研究歷史文化提供了有力佐證。其全文如下:

從林家山村附近水臺子越過青泥河,進入石梯子巖溝,徒步10多里,就到了一個三叉口,從此向右西南行,經鴛鴦裡、四房山、張家山就到了西漢水流域的東淮壩、西淮壩一帶;向左過陽灣裡,翻越歡喜嶺,經大水溝、水銀溝、黃龍坎、莊科裡就到了嘉陵江邊的禪覺寺,沿江就可達到略陽縣城。

漢中略陽,白水江林家山發現一處石梯子巖古棧道遺蹟

林家山古棧道及石梯遺蹟就位於白水江鎮鐵佛寺村林家山後的窄峽溝內,這裡兩山夾峙,水從中流,棧道、石梯和石碥道遺蹟就位於山崖的左側。石梯現留存石臺階11個,每個臺階長100釐米,寬20釐米,高15-25釐米,石梯的最上端,是一段石碥道,大約有20多米長,1米多寬,有明顯人工雕鑿的痕跡。石梯和碥道的右側,有八個方形的棧道孔,孔徑20釐米左右,深15釐米。這些棧孔呈不規則排列,估計是為石梯和石碥道構築護欄用的。

漢中略陽,白水江林家山發現一處石梯子巖古棧道遺蹟

從窄峽溝的地形來看,溪水從北面進入峽谷,從南口流出,在30多米長的峽谷內,南北落差很大,這段石梯就是順著峽谷右側山崖從南向北開,從下而上開鑿的。以後,隨著水量減少,加之在山上開礦,河床逐漸抬高,南側的石梯被埋入渣石中,只剩下北側的這一段石梯和石碥道了。從僅存的這部分石梯遺蹟來看,當年這裡的石梯規模應該很大。

漢中略陽,白水江林家山發現一處石梯子巖古棧道遺蹟

初步考證,窄峽溝的這段石梯,是徽略古道—小河廠·林家山古道的一部分。這條古道從青泥河畔鐵佛寺村旁的板橋溝進山,經窄峽溝、垮子巖、吊溝、分水嶺、徽縣包家溝、王家院、茅草口可達洛河邊上的小河廠。從小河廠繼續向北,可到達徽縣縣城;沿洛河向南,可到達略陽白水江鎮。這條道路,是徽縣與略陽之間,除了“徽略大路”和“百渡溝·九股樹”古道外,又一條連接徽縣和略陽的古道。該道路沿途有關帝廟、老摶洞、老君殿、土地廟、觀音洞、祖師廟、鐵佛寺等寺觀遺蹟,以及位於板橋溝內的兩方嘉慶年間的修路摩崖石刻。

漢中略陽,白水江林家山發現一處石梯子巖古棧道遺蹟

由於該段古道的北端是徽縣的小河廠,在兩晉南北朝時,曾經建過關戍,即蘭皋戍。《南齊書》:“武興西北,有蘭皋戍,去仇池二百里。”嘉慶《徽縣誌》載:“蘭皋戍,今小河廠”。西魏時在此置盤頭郡,小河廠一帶為郡治所在。唐時,為秦隴入蜀要路,在此再置關隘,明朝時,設置小河關。由此可見,該古道歷史悠久,使用年限較長。而從該古道附近的打馬山、走馬灣、馬蹄印、飲馬池等地名來看,這條古道極有可能曾經是茶馬古道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漢中略陽,白水江林家山發現一處石梯子巖古棧道遺蹟

一位當地嚮導說,以前徽縣、成縣的人去略陽或西淮壩,都從這裡走,行人很多。唐朝“安史之亂”唐玄宗幸蜀,也從這裡走過,當玄宗皇帝路過此地時,恰逢陰雨連綿,道路泥濘,當走到山頂時,雲開霧散,豔陽高照,皇帝龍顏大悅,此山嶺遂被命名為歡喜嶺。詩人李白沿青泥河一路走來,但見青泥河蜿蜒曲折,道路險峻難行,於是發出了“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的嘆息。以後有好事之人將唐玄宗幸蜀之事和李白《蜀道難》詩,刻成石碑,立於歡喜嶺山巔,由於後來常有人前來瞻仰拓印,附近百姓不堪其擾,將石碑推下了山崖。據嚮導說,關於此石碑的事,當地年長的老人曾見過此碑,但現在卻不知所蹤。

漢中略陽,白水江林家山發現一處石梯子巖古棧道遺蹟

唐玄宗幸蜀和李白經行這條古道之事,均無史料可考,但至少說明,這條古道使用年代久遠,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如果有朝一日能夠找到歡喜嶺上的石碑,也許一切都會真相大白。

漢中略陽,白水江林家山發現一處石梯子巖古棧道遺蹟

漢中略陽,白水江林家山發現一處石梯子巖古棧道遺蹟

漢中吃、喝、玩、樂、購、交友、旅遊、公益等應有盡有;為遊客提供漢中全方位旅遊服務信息,給關注

與瞭解漢中的朋友提供交流渠道,宣傳漢中旅遊城市的多彩旅遊形象。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在路上微信號:hz2752286698

微信搜索搜索“漢中在路上”博主個人微信:37988908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