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奇女子

誰說女子不如男,大荔地靈人傑,千百年來楊堅、閻敬銘、王進喜等名人軼事膾炙人口,遺憾的是甚少有人瞭解大荔奇女子,她們巾幗不讓鬚眉的氣概風采絕對是美麗大荔一道亮麗的風景。

大荔奇女子

大荔奇女子

大荔奇女子

皇宮裡的女人

在王兆鰲所撰的《朝邑縣後志》裡,濃筆重墨地介紹了一位女性,她便是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帝)的貴妃田氏。田貴妃祖籍朝邑連家莊,後來移居揚州。父親田弘遇為人豪爽,行俠仗義,官至左都督。田氏人長得纖細嬌妍,心靈手巧,多才多藝,但她性格內向,不苟言笑。朱由檢做信王時她便嫁進王府,崇禎元年(1628)封理妃,後進封皇貴妃。朱由檢當政十七年,宮中沒有進行過任何營建,節省了大量經費。看到皇上如此克己為國,溫柔體貼的田貴妃就更加關心皇上。宮中有一條夾道,三伏酷暑毒日當頭,皇上往來於宮殿中,被陽光曬得熱汗淋漓十分無奈。田貴妃便在夾道中搭起了席篷,擋住了日頭,這樣不僅皇帝,就連那些隨從也避免了日曬之苦,同時她又將進入小黃門抬轎的人換為宮婢,朱由檢對此十分滿意。田氏為皇帝生下四個兒子,除四皇子永王朱慈炤在京城淪陷不知所終外,其它王子皆早夭,田貴妃悲傷過度,於崇禎十五年(1642)七月與世長辭,諡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葬入思陵。

田貴妃並不是大荔唯一進入皇室的女人,早在漢代,朝邑上官村上官安之女已經叱吒風雲了。上官氏(前88—前37)是漢昭帝劉弗陵的皇后,外祖父是權傾朝野的大將軍霍光。霍光將年幼的外孫女嫁給同樣年幼的漢昭帝劉弗陵,以此來鞏固外戚的地位。少年聰慧的昭帝不幸二十一歲便駕崩了,上官氏年僅十五歲就成了皇太后。上官氏是漢朝年齡最小的皇后,她享盡榮華富貴,夾在祖父與外祖父爭權奪利的鬥爭中自始至終穩坐皇后寶座。後來漢宣帝、漢元帝相繼即位,她又成為太后、太皇太后,居國母之位四十餘年,是中國歷史上極少數為皇帝曾祖母輩分的太皇太后。

大荔奇女子

大荔奇女子

大荔奇女子

詩書裡的女人

清末大荔人張梅清被譽為東府“五淑女”之一,受其丈夫範子陽的影響博通經史。晚清社會動盪,遭逢離亂的夫妻倆懷才不遇、憤世嫉俗,周遊各地遊歷攬勝數載,期間在華山避世隱居十餘年,後來居同州草店,落戶到朝邑連三城。張梅清精於辭賦韻律,著有《風雲集》傳世。困苦時期,張常作詩以自遣並勸慰子陽,在《感懷寄子陽》中寫道:舉世浮華愛婦人,我今為婦恥效顰。心存大廈憂王室,志在長城報國恩。織錦聊傳蘇惠手,從軍早備木蘭身。蒼天若有中興運,誓掃群夷百里塵。在《世亂避居草橋店與子陽先生談守志》中寫道:寬寬院子土圍牆,小小門樓矮矮房。不願夫君身富貴,惟求祖母壽安康。人情險詐交遊淡,世道陵夷著作強。迅速光陰能有幾,坐官何勝學賢良。這兩首寫給丈夫範子陽的詩,均表現了她自守高沽之志的情懷。

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像張梅清這樣的才女確實稀缺,但在大荔卻有許多。明朝參議韓邦靖的妻子屈淑是副都御史之女,亦是能文善賦之人,她在《送夫入覲》詩中寫道:君往燕山去,棄妾雒水傍。雒水向東流,妾魂隨飛揚。丈夫輕別離,所志在四方。努力事明主,肯為兒女傷!君有雙老親,垂白坐高堂。晨昏妾定省,喜懼君自量。珍重複珍重,丁寧須記將。既為遠別去,飲餘手中觴。莫辭手中觴,為君整行裝。陽關歌欲斷,柳條絲更長。雖是閨閣詩卻不帶絲毫脂粉氣,夫妻相別情意最為深婉,既捨不得丈夫外出,又勸丈夫“志四方”、“努力事明主”,並解除丈夫的後顧之憂,替丈夫照顧好雙親,一聲聲珍重、一聲聲囑託在丈夫出行的路上縈迴。小女人大胸懷,其人其詩其事品來別有一番情趣。

大荔奇女子

大荔奇女子

大荔奇女子

商海里的女人

明清兩代同州商貿繁榮、漕運發達,鉅商老號銷售網絡遍及全國,有“接不退的咸陽、填不滿的同州”之說。埝橋同堤村趙家從清嘉慶年間開始經營藥材、布匹生意,由此逐漸起家,後遷涇陽縣改營水煙、採茶生意,由於營運得當,資本積累,在上海、南通、蘇州、無錫、嘉興等地均設有分號。趙家產業興盛但人丁不旺,三代獨苗,主持家世大業的重擔便落在女人身上。安仁龍門村富戶劉命初之女、曾任河南省參軍的劉芹圃之姐劉氏知書達理非同一般,先是輔佐趙心印發展家業以致越發興隆,中年喪夫後就承擔了內外大業。她深明大理、樂善好施,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逃難來西安,她毅然捐獻銀兩以救國事,慈禧贊其“以一孀婦、頗識大體”,光緒皇帝嘉其義舉賜宅“榮祿第”。有一年遊華山時看到山路狹窄,險峻異常,為保遊人安全,她捐贈銀兩為“老君犁溝”險路鑄造了扶手鐵索。1904年,大荔文廟失火殿宇盡毀,趙劉氏與同州知府商定,由趙家出款重修文廟大成殿及兩側廡房,光緒皇帝賜給“深明大義”四字嘉獎,誥封趙劉氏為“一品夫人”,賞戴鳳冠霞帔。

繼趙劉氏之後,兒媳劉莊若當家理事,她繼承先輩遺風,民國十八年(1929)大年饉給同、朝兩縣各捐大洋四萬賑濟災民,又令人在遊家斜村大廟前和城內東大街府第門前設置粥廠舍飯救急,先後用糧達三百餘石。省政府知曉後贈趙家“萬家生佛”牌匾。趙家院內還曾懸掛“有功明教”匾額,相傳是同州知府為嘉其樂助家鄉貧寒子弟求學赴考送的。民國二十九年(1940)興辦大荔中學時,趙家壓縮劉莊若埋葬費用,捐四萬元作建校投資,捐一萬元作為辦學費用。

大荔奇女子

大荔奇女子

大荔奇女子

  大荔縣大人多,男英俊女俏麗,2013年我編纂《五彩大荔》時收錄的就有600多人,當然這也僅是掛一漏萬。記住他(她)們,就是記住歷史;不忘他(她)們,就是不忘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