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崇禎帝和清末光緒帝相比較,誰比較悲情?你更加同情誰?

歷史大變局


同情,末世君王有啥好同情的,都是無能之輩。一個治國無道,一個被老年婦女控制一生。他們都是失敗者。他們的悲情悲情僅限於個人,但卻是國家的幸運。



先說崇禎,崇禎首先就是一個喪門星。三歲母親去世,九歲父親駕崩(萬曆)。十六歲大哥駕崩(天啟)。可以說這個帝王之位是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的,但就在他‘’剋死‘’兩位帝王之後,他成為大明天子。但剛剛登基就是天下大旱(小冰河時期)。都說皇帝是天子,但可見老天爺是如何不待見這個兒子。


都說崇禎是剛愎自用,薄恩寡義。崇禎一朝的宰相如門神,一年一換。崇禎在在位十七年。宰相換了五十多位。明史評價崇禎‘’性急‘’而實際上崇禎就是能力不行。都說崇禎勤政,水平不行。勤政有屁用。嘉靖二十多年不上朝,大明照樣蒸蒸日上。孫傳庭,盧象升,楊嗣昌。崇禎一朝三大名臣。他若重用一人也不至於如此。也就是說,一個小學生再努力,也寫不出大學論文。能力就可以說明一切。如翟天臨一樣早晚的事。崇禎臨終遺言,滿朝文武都該殺,這話不錯,這些人是該死。但這些人又是誰選擇的?誰任命的?自己有眼無珠,識人不明,怨不得他人。


崇禎之所以被後世同情,首先就是在位十七年,可謂是兢兢業業。確實想把國家治理好,但前幾任皇帝欠賬太多,在他任內總爆發。但點背不能怨社會。還有就是崇禎就他保留了帝王最後的尊嚴與顏面。君王死社稷。

如果說崇禎是倒黴。那麼光緒就是悲催,在位三十四年,沒有實際上治理過這個國家一天。他的皇帝之位也是‘’撿便宜‘’得來的。光緒有能力嗎?不知道!沒有,就憑所謂親政十幾年而沒有控制朝局,奪回屬於自己權力,也是太無能了。而且又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光緒沒有落下一個‘’賣國賊‘’名聲已經是他最大的幸運了,其他都不要奢求了。


戊戌變法被說明是光緒意圖自強不息的表現。但就實際而言,戊戌變法根本無法成功。滿朝文武根本沒有支持光緒的,無論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這些重臣沒有一個支持他的,難道這些人都無知無能?可以斷言,如果光緒親政。肯定不如慈禧。畢竟慈禧基本上維護了國家的基本上的統一。

有人說,光緒是生不逢時,廢話,太平天子誰都會做。亂世才能看出你的本事與能力。光緒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氣魄,沒有膽識。作為一個合法的天子。居然無法去奪取屬於自己的權力。實在是無能的很。親政數十年。居然沒有聚集起自己的政治利益集團。戊戌變法期間,慈禧一道旨意就罷免這個皇帝。光緒的能力和水平又體現在哪裡?

這二人各個方面都缺乏英主的能力,膽識。更缺乏一個皇帝應有的遠見和見識。這二人根本不值得同情。也沒有悲情可言。一句話就是無能。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崇禎帝,是明朝的皇帝;光緒帝,是清朝的皇帝。他們二人所處朝代不同,而且作為皇帝,他們二人的遭遇都可以說讓人同情。若是說他們二人誰比較悲情,我認為,是崇禎帝。

因為崇禎帝相比於光緒帝而言,崇禎帝是亡國之君。試想,在歷史上,哪一位皇帝希望國家滅亡在自己的手上。如果崇禎帝是驕奢淫逸之人,是那種昏庸無道之君,那他亡國就屬於活該。但是,相反的是,崇禎帝並不是那種皇帝,雖然他性格上多疑,以及剛愎自用,但是,總體來說,崇禎帝還是比較勤政的皇帝,“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崇禎帝有著遠大的抱負,他是想讓大明王朝恢復往昔的榮光的,但是,以他的性格和能力,沒有能夠挽救已經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在起義軍攻破京城後,崇禎帝於煤山自縊身亡,“君王死社稷”。


如果說二人中,更加同情誰,於我個人而言,我更加同情光緒帝。因為光緒帝這個皇帝做的憋屈,甚至可以說,他就是當時的清朝實際掌權者手上的一顆棋子,也是一個犧牲品。

在同治帝駕崩後,因為同治帝並沒有子嗣,所以清朝下一位皇帝的人選就由當時清朝的幾方利益團體商量議定,而關於皇位繼承人人選最具有話語權的便是當時的兩宮太后,即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後來商量的結果,便是由載湉繼位,是為光緒帝,而後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在慈安太后崩逝後,由慈禧太后一人垂簾。



在這種“垂簾聽政”的局面下,光緒帝等同於坐在龍椅上的“傀儡”,哪怕是在光緒帝所謂的“親政”之後,也沒什麼大的權力,親政後的光緒帝對於朝中大事,要向慈禧太后“稟白而後行”,國家實際上的大權還是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最後,更是因為“維新變法”一事與慈禧太后一方發生衝突,堂堂一國之君,竟被幽禁。

光緒帝是有一定遠見的,是有抱負的,他有意振興國家,想要通過變革使得國家煥發新生。但是,光緒帝又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皇帝,他的一生都籠罩在慈禧太后的權力和淫威之中,遠大抱負不得施展,可悲可嘆!


說與山鬼聽



崇禎皇帝是明朝末代皇帝,亡國之君;光緒皇帝是清朝倒數第二任皇帝,去世後三年就亡國。這兩位哥們都是悲劇的角色,都很悲劇,如果一定要對兩者誰更悲劇做個判斷,我覺得還是崇禎皇帝更悲劇更悲情。主要從兩個方面說:

1.崇禎皇帝是國破家亡。

大明朝是真真切切亡在崇禎皇帝手裡,崇禎皇帝是聽著李自成起義軍的槍炮聲上吊的,上吊前,砍死了自己女兒們,逼死了后妃;是個兒子送出去結果還是被李自成抓到,沒能活下來,可謂死不瞑目。光緒帝無兒無女,國家也不是在他手上滅亡的,也不是死在荒郊野嶺,級別是被慈禧太后毒死,也是死在床上。

2.崇禎帝大權在握卻無力迴天。

崇禎皇帝是貨真價實的皇帝,威福自操,在長達17年的時間裡,沒能挽狂瀾於既倒,雖然宵衣旰食,不事聲色,但是無力迴天,留下了太多的遺憾。光緒皇帝始終是個無權的皇帝,本來就是個傀儡,他對清朝的滅亡實際上沒有什麼責任,也沒有什麼好遺憾的。

所以要說悲情,崇禎皇帝更悲情,付出了極端努力,得來的結果是滅頂之災;而光緒皇帝更值得同情,因為光緒皇帝從三歲被慈禧扶上皇位,從來就沒有掌握過最高權力,無時無刻不在慈禧太后的監督和約束之下,就算有天縱英才,也無處施展,


坐看東南了


光緒皇帝是歷史上有名的“囚徒天子”,在位三十四年,名義上1889年開始親政,到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被奪權,有九年的掌權時間。但是實際上,權利一直牢牢掌控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緒皇帝做過兩次掙扎,一次主戰甲午戰爭,一次支持戊戌變法,卻都因為沒有掌握政權,控制力不足而失敗。

崇禎皇帝則不同,他生活在鮮有貴戚專權的明朝,不用擔心皇親國戚尾大不掉。他在位十七年,雖然國祚日衰,但是卻可以乾坤獨斷,生殺予奪不在話下,他的悲哀僅在於天命更迭,生不逢時,但絕不是被命運所拋棄。他有機會南下,有機會議和,只不過都任性的選擇了堅守尊嚴,決定權始終掌握在自己手裡。

其實兩位皇帝也有共同之處:

其一,都是因為先皇沒有子嗣才繼位大統,但二人的遭遇卻截然不同。崇禎繼位是受乃兄遺命,名正言順,雖然初期魏忠賢勢大亂政,但是在皇權面前閹庶不過是一條走狗罷了,很輕易就被崇禎除掉了;光緒皇帝則是被慈禧太后選中,一來光緒是她的親外甥,二來此時光緒剛剛四歲,方便“垂簾聽政”,自此光緒帝的衣食住行都在慈禧太后的監視和掌控之下。

其二,在國家危亡之際都力主抗戰,但是失敗原因卻各有差異。崇禎皇帝的失敗有天災也有人禍,先是被旱災和瘟疫所累,又因為自己朝令夕改而致戰事不利;光緒皇帝的失敗則多在人禍,遠可追溯至閉關鎖國,國力日衰,近可歸結於主和派權柄過重,從中作梗。

至此,我們有必要簡單回顧一下兩位天子同樣悽慘、但不同悲哀的人生經歷:

乾綱獨斷的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的悲哀在於,自己毫無亡國之君的昏庸羸弱,但也無法改變明朝覆滅的命運。

其實自古王朝更迭,都是因為積弊日久,矛盾叢生,再隨便來一兩個不肖子孫推波助瀾,就可以改朝換代了。崇禎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雖然之前有“嘉隆萬中興”,經過幾代改革家的努力,國力有所扭轉,但是改變不了宗藩吸血、吏治腐敗、軍隊疲疾的本質,矛盾還在日益加深。自萬曆中後期開始,明朝頹勢盡顯。隨後朱常洛繼位,大有勵志圖新之勢,可惜這位皇帝僅在位29天就崩逝了,天下於是落在了“木匠皇帝”朱由校手中,國內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

崇禎皇帝朱由檢就在這種背景下繼位了,接手就是滿目瘡痍的景象。財政赤字、政治鬥爭、邊患四起、民變叢生……

他繼位以後第一件事就是剷除閹黨,但是對於一位皇帝而言,我並不覺得朱由檢是明智的。大明自二祖以後,只有兩位皇帝排斥宦官,一位是嘉靖,一位是崇禎,兩位有一個共同特點——從小並沒有被當做繼承人來培養。因此他們並不瞭解太監對於皇室的作用,連聰明睿智的明宣宗都要設立“內書堂”,教育太監識字,進而對抗日益龐大的文官集團,就是因為皇家必須要懂制衡之道,而在大明,能夠修理文官的,只有聽話的宦官。

為何大明一朝奸宦層出,又都不得善終?就是皇帝利用他們打壓士林,用完之後就棄之不顧。嘉靖不懂這個道理,但是他的聰明睿智不輸任何一位帝王,僅憑自己就可以把文官集團牢牢控制;崇禎也不懂這個道理,他先棄了宦官,後來就被“東林黨”耍的團團轉。

東林黨的隱性禍害絕對大於閹宦,因為他們都是江南富戶的代表,因此掌權之後所有政策都傾斜於商賈士林,這部分人不僅不用納稅,還可以肆意兼併土地,對江南農戶剝削日益加深。同時他們還大興商業,千畝良田改稻為桑,嚴重威脅糧食安全,無力對抗接踵而至的乾旱、瘟疫和邊患。並且以東林黨人構建的所謂北邊防線,每年耗資極其龐大,據說有二百萬兩之巨,甚至超過了全國一年的財政收入,並且還不如魏忠賢時期穩固。

當然這樣的錯誤也不能完全怪他,畢竟也是第一次當皇帝,經驗不足。然而他的用人和施政理念也有失誤,可能是因為國家形勢得不到扭轉,內心比較急切的原因,崇禎皇帝總是猶疑不定、朝令夕改。他在位17年,據統計換了50位內閣大學士。有兩位內閣首輔被處死,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多達11人,殺死巡撫11人、逼死1人。這還都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被他抓進監獄關押、毆打、間接逼死、戰死、自殺、判刑的相當於現在省部一級的官員可能多達幾十人。崇禎十四年,也就是亡國前三年,被關押在監獄裡的具有大臣資格的官員就多達145人,這個數字幾乎是當時具有大臣資格官員的1/10。

這就是崇禎皇帝為了救這個國家而做的努力,雖然自身勤政廉政,能夠以身作則,但是在方法上過於急功近利、急於求成。有人說他生不逢時,還是十分中肯的,以崇禎皇帝的性格,再早生幾代,也就任他折騰了,但是此時的大明,就像一個滿身疾病的老人,又怎麼經得起崇禎這樣去折騰呢?

瀛臺幽禁的光緒皇帝:

光緒皇帝的悲哀在於,縱使自己有勵精圖治之才智,卻也沒有辦法付諸實踐。

崇禎皇帝至少還有機會和能力去折騰,光緒皇帝就慘了,就算他心急如焚,也只能在一旁觀看,坐在皇帝的位子上,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國家一步步走向滅亡。

這位悲情的皇帝,從記事之日起,就一直籠罩在慈禧太后的巨大陰影下,行如牽線木偶,連死都死在了慈禧太后的前頭。自四歲繼位起,就入宮由慈禧撫養,一直到十六歲,據稱當時已具備了“披閱章奏,論斷古今,剖決是非”的能力。按理慈禧就不能再“垂簾聽政”,但是這個掌控欲極強的女人,卻不願輕易放手,將還政之日一拖再拖,直到他19歲大婚之後,才不得不遵照祖制“還政”於光緒,但是實際的軍政大權還是一直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

光緒皇帝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親政的,親政不久就遇到了一次巨大的挑戰——甲午甲午農民戰爭爆發,日本藉口保護僑民,增兵朝鮮,蓄意挑起中日戰爭。光緒帝及帝黨成員則從中華民族的利益出發,認識到日本進行戰爭挑釁的嚴重性,痛感“我中國從此無安枕之日”,積極籌備抗戰事宜,表示出主戰的願望。然而因為種種原因,甲午中日戰爭以中方失敗而告終,宣告中國徹底失去捍衛對外主權的能力,也宣告光緒的第一次反抗徹底失敗。

侵略的口子一經打開,世界列強就都嗅到了利益的味道,隨後幾年中國被迫與各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為了改變這種被動挨打的局面,光緒皇帝還需要再做出一次努力——變法圖強。但是後面的慘痛失敗就不需要我多加贅述了,變法維持百日之後宣告破產,當變法觸及到舊勢力權益以後,光緒皇帝還是沒能戰勝慈禧太后。

這次失敗的教訓是慘痛的,後果是嚴重的,慈禧太后甚至想廢掉光緒,雖然最終作罷,但是之後的生活中,光緒完全淪為“囚徒”, 形同木偶。臣工奏對,不發一言,有時慈禧太后示意要他表態,也不過一兩句罷了。

泰戈爾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光緒皇帝此刻沒有心情去研究愛情,但是卻同樣感受到一種遙不可及:我就坐在皇位上,權力看似觸手可及,實際上卻無能為力。

光緒最後十年的幽禁生活中,仍然堅持不懈地鑽研法律,留心閱讀世界各國的法律書籍。這更平添了幾分悲劇色彩,明知毫無希望,卻沒有放棄夢想。


歷史沒有假設,也許放手讓光緒掌權,他也救不了大清,救不了中國,也許還不及崇禎。但是光緒的悲劇在於,他連假設的機會都沒有,空有一腔勵精圖治的熱情,卻只能付諸夢裡推演。


尹禾


我個人認為,比較悲情的是崇禎。光緒談不上悲情,他一生被慈禧操縱,只能談得上悲慘,因為他平庸,短暫的一生沒啥指的感嘆的地方。

崇禎的一句話,朕非亡國之君,然臣皆亡國之臣。雖然不可否認,崇禎殺魏忠賢,信任袁大吹是給自己的滅亡敲響喪鐘,不過崇禎雖然昏聵,但是他的確是想做出一番努力,到最後還自欺欺人的相信不是徒勞,最終在絕望之中,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女兒和妻子,上吊自殺。最後生死攸關的時候,他也不想遷都了,和自己的妹夫鞏永固相看,君臣放聲大哭,沒有一個大臣願意為行將就木的明朝效力。

但是他不知道,他死後,僅僅國興爺和李晉王兩人就捍衛了漢土二十年。他不知道,南方並沒有被李自成,張獻忠煽動,蠱惑,清朝和漢奸殺到血流成河,軍民,宗室沒有一個人投降,最後一億多人只剩下兩千萬。他不知道連貪生怕死的錢謙益都散盡家財資助別人反對清朝。他不知道永曆最後還大罵吳三桂毫無懼色。

因為他對大臣失望了,對自己的祖先感到羞愧了,他最後只想逃避現實。如果他能預見到這一切,我想他也許不會自殺,甚至還會放手一搏。

崇禎甚至做的比他的祖父萬曆,哥哥天啟都要好,比之前很多皇帝也要好。但是,可悲的是,前面皇帝積累的弊病,榨乾明朝的士紳,東林黨,卻讓崇禎一個人還債,確實很不公平。


放學後的teatime


我認為:這二人都是亡國之君,都不值得同情,若是崇禎上有一個強勢的太后,他就是明朝的光緒;若是慈禧早死,把江山留給光緒,他就是清朝的崇禎!為什麼這樣說呢?

長期來,我們有一個誤解,以為慈禧太愛攬權,什麼都不放手,把光緒捆得死死的,什麼也幹不了,要是肯放權,說不定光緒會搞成中國的"明治維新",其實這完全冤枉了慈禧!

慈禧對光緒本來很信任,在皇帝大婚以後就歸政了,自己在頤和園安度晚年,在總管太監李連英陪同下,終日看戲消遣,國家大事連同朝廷重權都交給了光緒,讓他放手去搞。可是出了一件大事,徹底顛覆了她的印像,從此她不再信任光緒,又要插手朝政,事事幹涉了。什麼大事呢?

就是甲午中日戰爭!

戰爭爆發前,形勢很緊張,慈禧衡量了中、日之間的國力,認為不能打,寧可退出朝鮮,賠點銀子換太平,因為當時左(宗棠)、彭(玉麟)、岑(毓英)、馮(子材)四宿將都不在了,缺乏幹練的領兵人才,打起來沒有把握;但光緒年輕氣盛,認為幾十年的洋務運動已造就了一支新式的陸、海軍,還怕小小的日本?主張盡全力一戰,打敗日本,可以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洗刷一下鴉片戰爭以來所蒙受的國恥!他不瞭解清朝已極腐朽,各種問題都是一觸即發!

母子爭執的結果,是慈禧讓步了,她認為自己年紀大了,有暮氣了,不如年輕人有勇氣,敢幹實事,好,就讓他去幹吧!若真能取勝,為中國爭一口氣,還有何說?當然是再也好不過了!

結果大家都知道:輸得很慘!這一下子慈禧發火了:怎麼樣?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了吧?從此她不放心朝政,又要事事幹涉了。

後來,光緒信用康、梁變法,提出了一套改良主義的主張,一開始慈禧也未反對,可是康、梁以皇帝名義,下詔斥退了一批慈禧信用的大臣,發展到後來,譚嗣同竟密約袁世凱,要他起兵殺榮祿,包圍頤和圓逼慈禧交權,這下子徹底激怒了老太后,母子之間徹底決裂!

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倘若慈禧早死,光緒掌握了實權,他能挽救清朝不亡嗎?答案是兩個字:不能!

光緒的能力如何?在甲午戰爭中一覽無遺:當時李鴻章就說"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也就是說,任憑北洋陸海軍和全國拚殺,其他各地各軍都在旁觀看熱鬧,光緒對此有什麼反應?做了多少工作?一點也沒有!相反,在戰前,戶部尚書翁同和妒忌北洋勢力,扣剋海軍經費,他倒是同意了。

後來在"百日維新"中,他頒發的各道詔書,從中央到地方,都受到眾大臣抵制,大多推行不下去,可見其威望之低。說實話:晚清政府的大權,早已落到漢族大臣的手裡了,他們根本看不起滿洲貴族,也包括這個皇帝,認為他們沒用,只會享樂,應該讓權給漢大臣組織責任內閣,要不是對慈禧尚有些畏懼,單靠光緒執政,清朝絕對維持不到1911年!

這樣看來,光緒連崇禎都不如:崇禎要不是剛愎自用,直接間接地害死了一大批名臣良將,本來大有可為;光緒呢?那些漢族大臣都手掌重權,哪個服他?僅僅因為慈禧在才沒有逼宮奪權而已!老太太一嚥氣,辛亥革命爆發,袁世凱調兵進京,逼著清帝讓位,這時不要說是三歲的小皇帝,就是光緒也只得簽字退位!

所以,亡國之君以崇禎最為悲情,他作了一切努力,還是不能避免亡國;至於光緒,完全在慈禧的監護之下,軍政大權早已落入漢大臣之手,清朝已經名存實亡了!


阿斌270202161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和倒數第二位的清妖皇帝光緒,哪個悲情?我同情哪個?
孤獨的人認為,悲惜的當然是清妖皇帝光緒了。和他的繼任者愛新覺羅-溥儀一樣,愛新覺羅-載恬在他還是兩尺童稚的時候,就被抱入宮中,成為了年號“光緒”的清妖倒數第二個皇帝。往日家無憂無慮、恣意玩耍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了。富麗堂皇的宮中,全部都是不認識的陌生人,再也看不見疼愛自己的熟悉的父母爺孃了。光緒的悲情,其實和今天的那些在未成年時,就被拐賣到遙遠的陌生的地方的孩子,沒有太大的區別。當然,我在這裡所說的光緒的悲情,是指他的個人遭遇,而不是其他方面。

老實說,我對這兩個末世的君主一個都不同情。手裡雖有一付好牌,卻完全打爛了的崇禎,這個傢伙純粹就是一個故意殺人犯。對這個胸無雅量的劊子手,我對它沒有絲毫的同情。
而光緒呢,這個“左傾機會主義分子”,我對它也提不起好感來。從他少有的幾次親政來看,和崇禎一樣,他倆都是急躁冒進的“左傾機會主義分子”,不懂得必要和必須的妥協和退讓。在這兩個人在位的時候,我國的國內目際處境,都是一日不如一日。對這樣的人,我怎麼會同情他們呢?


孤獨的人209381559


悲情的當然是崇禎了!

崇禎應對四面楚歌,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當文臣皆賣主敵時,他仍欲力挽狂瀾,堅信以一人之力阻四面決堤,雖不知量力但敢為之。

在關外滿清大軍壓境之下,滿朝臣子畏首畏尾,他頻於奔命,好主意沒人出,竟誤殺袁崇煥,恨曰:文臣皆該死。在李自成兵臨城下之際,他誓死做最後一搏,如果南明不袖手旁觀,北京城豈能輕易丟掉。國雖亡,但身死不逃,還留有令人同情的遺言:大明,毀於我手,愧對先祖。

而光緒只是慈禧手中的一枚棋子任其擺佈,國家“大事”拿不定,慈禧眼中的“大事兒”幹不了,更連一個愛妃都保護不了。當變法失敗後,身為“左膀右臂”的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朝廷重臣危在旦夕,他卻閉上了嘴,結果這些人是死走逃亡傷。導致最後眾叛親離,自己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你說一個皇帝,競被軟禁至死,一生沒有做出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兒,咋弄的,唉!跟崇禎完全不在一個檔上。

所以,相比之下,我更加同情崇禎。


驍勇34


這二人不存在誰更悲情的比較。崇禎帝是亡國之君,他是帶著不甘心與悔恨在煤山的那棵歪脖子樹上上吊的。無論哪個帝王,親眼看著自己祖宗創下的基業毀在自己手裡,心裡都會是萬分難過的。清朝末年的光緒帝沒有實權,大清遭遇”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整個帝國在洋人的堅船利炮中風雨飄搖。光緒作為一個有志愛國青年,想拯救搖搖欲墜的江山,於是在一幫不靠譜的熱血書生的忽悠下,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戊戌變法”。但是光緒帝手裡沒有實權啊,變法觸動了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勢力利益,慈禧向變法揮起屠刀,光緒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北洋軍閥袁世凱身上。沒有群眾自上而下參與的變法,變法頭目皇帝手裡不掌臥軍隊,想成功無異於痴人說夢。光緒帝一生都在為帝國的振興而努力著,而沒有實權為這種努力添加了一個悲情的註解。


崇禎帝在位期間還是幹了許多實事的。崇禎皇帝剛一坐上皇帝位子,就開始了對大太監魏忠賢的清算。在這裡,崇禎肯定要感謝自己的老祖宗們,沒有腦袋一發熱,把京城禁軍交給閹黨們,不然像唐朝中後期那樣,太監手裡有兵,廢立皇帝只是在舉手之間。崇禎先是示弱,麻痺魏忠賢,在他試探性遞交辭呈時果斷回絕,令魏忠賢拋棄了謀反的不臣之心。然後從魏忠賢的羽翼開始剪除,並收回魏賊手裡的實權。這樣,魏忠賢在皇帝開始清算時便沒有了還手之力。 拔掉閹黨集團固然是好事,但是崇禎朝的政治平衡被打破,文官集團做大,無法受到制衡。歷史上高明的帝王都是玩平衡權術的高手,下屬鬥來鬥去,領導的位子才能做的穩。崇禎帝重新啟用東林黨。東林黨最開始於明朝萬曆年間,最初是一群心繫天下的士大夫建立東林書院,在裡面針砭時弊,向天下傳遞自己的政治報負。東林黨成立之出還沒有黑化,但是在崇禎帝重新啟用時,東林黨已經淪為大地主,大商人階級的代言人,他們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行包庇大地主,大富商之實。可惜崇禎帝看不到這點。崇禎帝還啟用袁督師,過往輝煌的履歷使得崇禎帝對他有莫名的信心,拍著小袁的肩膀,袁愛卿,國家與朕的安全都交到你手上了啊。袁督師腦袋一熱,在皇帝跟前誇下海口,五年復遼。可接下來袁督師做了幾件爭議很大的事,皇太極又率兵攻破了遵化,三屯營,直逼京城 。打退皇太極後,朝中非議袁督師之聲不絕於耳。加上皇太極又適時來了一出反間計,直接令崇禎帝殺掉了袁崇煥。 縱觀崇禎帝一生,他是一個勤政的君主。但是崇禎帝做不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信任臣下,性格多疑,他急功近利,做事缺乏全盤考慮。崇禎帝是位時運不濟的皇帝,高於亡國之君的水平,卻做了亡國皇帝,不得不讓人感慨命運無常。



清冷黃昏曲終人散


誰也不同情,因為這倆人配不上悲情二字。

什麼是悲情?為了解決當時的問題或實現理想,往正確方向努力卻無果的人才悲情。所以諸葛亮悲情,岳飛悲情,大家都喜歡也同情。

崇禎這個人很努力,但“崇禎五十相”的情況不是好現象,每一次努力都更加急功近利,都讓情況變得更糟,於是袁崇煥死了,盧象升死了,孫傳庭死了,洪承疇敗降了,朝堂混混唾沫橫飛,民間稅賦年年加重,流寇肆虐成災,外敵抄掠不斷。終於一死了之,江山變色。

光緒呢,不管是客觀還是主觀因素,事實上從來就沒有真正努力過,輕信了一幫沒有實幹經驗的書生之論就想如何如何,幸虧失敗了,不然更糟。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對這倆老兄,沒有同情,只是可憐,畢竟他們還有理想,也只有理想。如果他們不在那個位置上,不必承載能力不匹配的壓力,或許生活的也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