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暈的Honeybaby
方圓論壇觀點!
我們先來說第一點,三國時期以魏國為正統的由來。原因很簡單,三國之後期司馬氏篡魏建立了晉朝。也就是說晉朝脫胎於曹魏,所以曹魏被視為三國正統。而且我們從陳壽的斷代史《三國志》可以看出,《魏書》在《三國志》中的記載就佔了一般,而另一半才是《蜀書》和《吳書》這也就印證了曹魏是三國正統的真實性。因為曹魏被視為三國正統,所以曹魏是列為“本紀”。而蜀和吳只是相當於列侯的“傳”。史料篇幅自然也就沒有曹魏那麼多了。
還有人說是因為蜀漢在三國時期沒有史官才導致歷史記載很少。能說出這個話的肯定是個偽三國迷。你要知道寫《三國志》的陳壽本身就是蜀國人。後來蜀國被滅才投降的魏國。根本就不存在沒有史官之說。古代最重要的就是傳承,所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古代皇朝對於史官可是相當重視的。不可能出現沒有史官這種事情。
而後世更多偏愛蜀漢是從南北朝時期就開始的。南北朝時期一部筆記小說《世說新語》就開始了“尊劉貶曹”的風潮。而《世說新語》中記載的人物都是歷史人物,但是裡面記載的言論故事有真有假,很多都是人為杜撰出來的故事。不符合史實。
再到之後羅貫中一部《三國演義》是徹底的給人們灌輸了“尊劉貶曹”的思想。在羅貫中小說中,蜀漢劉氏被定義成正義的象徵,整個蜀漢陣營被人為的誇大杜撰。而對於曹魏陣營則是各種貶低。比如曹操的兒子曹彰本身戰功赫赫威震外族,其功勞堪比衛青霍去病。但羅貫中的描述曹彰就成了一個莽夫。所以,《三國演義》也就是看的一樂,當不了真。而東吳來說記載相對客觀一些,很多也都是史料記載,畢竟三國的主角不是東吳。
所以,後世對於蜀漢的偏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後世這些杜撰小說的影響。我相信很人多人在小時候看三國都是喜歡蜀漢的。但長大之後真正瞭解三國又開始喜歡曹魏。這就是隨著接觸的真相越多,往往想法也會隨之改變。而整天都接觸的顧吹蜀漢的作品,自然而然也會受其影響。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劉備從最弱小的一方,先後拿下了荊州和益州,成為了雄踞一方的諸侯。而曹操統一先後統一黃河中下游流域。
但一直來,都有曹操和劉備之間究竟誰更能代表漢室正統的問題存在。
東漢最後的日子裡,是曹丕名義上接受漢獻帝的禪讓,而建立魏國的。
而劉備確實在四川成都,以“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名義去繼承漢室。
雙方都認為自己是正統,都認為對方才是亂臣賊子。
先說歷史上,主流的意見是怎樣的。
首先,朝代簡稱就是“魏晉南北朝”,明顯就是大部分歷史學家都認為魏國才是三國時代的正統。
而劉備的“漢”,有被稱為“季漢”,也有被稱為“蜀漢”的,但卻沒有人會把他的“漢”算到兩漢裡面去,也不像南宋一樣,認為蜀漢是漢朝的延續。
雖然,劉備一直自詡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這個八竿子打不著的東漢宗親。別說現在沒有人當回事,可能當時也不會有人當回事。
在建立蜀漢之後,也一直“恢復中原”為主要目的,但始終沒能真的打回中原去。而按照慣例,能夠控制兩京的(洛陽和長安),才算是真正的中央。
劉備也尊奉漢高祖,但尊奉漢高祖的政權,還真不止你一個。比如後來,劉淵的前趙就尊奉過漢朝七位皇帝。五代十國的南漢也自稱過自己是漢高祖的多少多少代子孫。
其實,劉備在法理上依靠的並不是所謂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
而是當年漢獻帝的召見,那一聲“皇叔”。
還有那個似是而非的“玉帶詔”。
才有了合法的旗號,才有和曹操對抗的法理上的資本。
“奉詔討賊”的旗號,總比“中山靖王之後”要強得多吧。正因如此,他去到哪裡,都總有反曹勢力跟他一起幹。
但這仍然沒什麼用,因為曹操擁有了天子,這才是漢室的核心所在。
只要曹操不廢漢自立,只要把天子好好供著。那麼許昌才是大漢的中央政府,你劉備再怎麼奉詔討賊,也只是地方勢力。
再來,漢朝的統治核心是什麼,是士族。
在當時,所謂的人心向背是誰的人心,是百姓嗎?不是。是世家大族。
而當時哪裡的士族最厲害,自然是中原的士族,而這些又是在曹操的控制之下。
而士族,和軍閥、財閥一樣,其實是沒有忠誠可言,更看重的家族利益,只要仍然能維持自己的利益,他們是不介意改朝換代的。
所以,曹操就算稱公、稱王,世家大族有幾個會造反的。而蹦躂出來刺殺曹操的董承、伏完、耿紀、魏諷這些人,都不能說是主流的士族。
而劉備、馬騰、劉表、孫權這些反曹派,都不能代表大部分士族的利益。
而最後,曹魏的篡漢自立。實際上,就是和士族的妥協交換的。
曹丕採納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度,讓士族比察舉制,更進一步地壟斷做官的權力。
用分享權力,換取士族的承認。
相比之下,劉備的所謂“興復漢室”,對於士族來說,算得了什麼呢?
所以,劉備既代表不了東漢政權。也不會他這個新生的政權視作東漢的延續。
但後世人們反而更加偏愛蜀漢,主要是幾點。
中國的主流思想,都喜歡讚美失敗的英雄,從岳飛、文天祥,再到史可法、林則徐......
中國人似乎都熱衷於讚美“屢敗屢戰”的精神。
而劉備多次經歷失敗但仍然沒放棄,的確是值得後人學習。
再來,雖然魏晉時代的士族都認為魏才是正統。
但時代終會過去的,後面的皇帝總喜歡樹立一些忠義的形象給自己的大臣吧,總不會喜歡自己的大臣像曹操那樣大權獨攬吧。
於是,不斷地踩低曹操集團,捧高劉備集團。
最後,在明清一代,《三國演義》的出現,讓這種踩低和捧高的程度,達到了頂峰。
儘管有人會為曹操翻案。但大部分人都只是從《三國演義》認識三國這段歷史。
所以大家大概率地認為,劉關張是忠義的,曹操是奸詐的。
史思明先生
事實上,在南宋之前,國家政權承認的依舊是曹魏的正統。
比如說,當劉協在高臺上向曹丕呈獻玉璽,曹魏的法統就是確鑿無疑的。此後西晉、東晉及南朝隋唐都承認曹魏是中央正統。就連自視甚高的唐玄宗都自比曹操,可見一斑。
不過,偏安時期,南方政權及知識分子都對於蜀漢有好感,這當然是愛屋及烏。
南宋時期,理學興起,加之同為偏安,所以國家政權開始承認蜀漢為正統。
這也是有其他原因的。
北宋時期,市民階層興起,大量關於三國尤其是關羽的戲曲被創作出來,加之北宋末期宋徽宗對關羽的追封,知識分子的追捧,佛道的宗教神話,關羽同樣被神化。顯然,作為聖人的關羽不能是叛逆,劉備集團當然就成為正統。
這之後才有《三國演義》對蜀漢的吹捧。
四川達州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正史應為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陳壽為曹操著《三國志.魏書.武帝本紀》,為劉備著《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為孫權著《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可見,陳壽是奉曹魏為正統。
人們對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歷史的瞭解,多是通過元末明初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羅貫中是在《三國志》的基礎上,經過一定的虛構和藝術加工編寫的《三國演義》,體現了其“擁孫貶曹”的思想。
東漢末年,劉備自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獻帝的皇叔,得到了漢獻帝和包括曹操和孫權等各路諸侯的認可。前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之後,稱帝再建“漢朝”,歷史上稱“蜀漢”,簡稱“蜀”。
所以,在羅貫中在編寫《三國演義》時,在思想上是以蜀漢為“正統”的。在一些故事情節上,有偏向蜀漢的藝術虛構與誇張。這些都深刻的影響著人們對“三國”的情感認識,多都喜歡蜀漢的人物故事。
林城布衣10001
我是醉漢,發表下淺見。
三國,分別是魏國、蜀國、吳國。
先來說說魏國。
魏國有正統皇帝,實際是曹操統治,手下大將也多。但是並沒有什麼可歌可泣的故事。唯一出名的曹操,是宦官之後,認太監為其父。這話說出來不好聽。而從曹操的為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句話也是曹操人生的真實寫照——梟雄本質。作為統治者,自己當梟雄沒有問題,但是肯定希望手底下的人是英雄類人物。包括現在,對曹操都是褒貶不一。所以怎麼算,曹魏政權在認可度上不高。
再來說說吳國。
孫吳政權以孫姓為主體,是反抗魏國政權的,原本也沒什麼錯誤。但是在天下三分的情況下,孫姓手下沒有什麼太過於牛B的人物。孫權和周瑜、大小喬,其他也沒什麼可以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步。
最後說說蜀國。
自古人民都喜歡貧民英雄。你作為官二代(孫權),取得大成就也顯得不怎麼耀眼,因為你站在先人的肩膀上。
但是蜀國的組成,卻是和劉邦差不多,以布衣之身成就三分天下的壯舉,你喜歡嗎?肯定是喜歡的,因為人群大部分還是挺喜歡意yin的。劉、關、張三人卻是是值得大家去羨慕的。
其次,關羽在真實歷史中也確實是一個“義”字為先的人物,過五關斬六將,這裡體現了勇猛、忠誠、義氣等美好的道德。人對於他的認可度非常之高。然後是劉備,在真實歷史上的劉備類似於劉邦,沒什麼大才,但是還是統治一國。再來說說諸葛亮,《三國演義》對諸葛亮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神化,真實歷史上的諸葛亮也確實是一個大才之人,輔助劉備實現三分天下。然後是趙子龍的勇猛。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人物,大多出現在蜀國。這給蜀國打上了一個比較光明正大、義薄雲天、勇於抗爭的形象。
後世主要影響有兩方面。
第一方面——
後世各朝各皇帝對於關羽等出自於蜀國的人才非常欣賞,對關羽等多次追封,以至於關羽被神化。專門建立關羽的廟,直到現在很多地方、家庭、商業上都會拜訪關羽雕像進行祈禱、膜拜等。
第二方面——
《三國演義》,它其實相當於一本小說,既然是小說,那麼肯定很多東西、內容會隨著作者的主觀意識進行修改。所以在三國當中,大肆追捧了關羽、張飛、趙子龍、諸葛亮等人物。“呼風喚雨”的諸葛亮;“溫酒斬華雄”的關羽;“長坂坡一吼”的張飛;“七進七出”趙子龍。
這些人物是《三國演義》重點描述的對象,但是也脫離了一定的歷史。真實性其實不高。但是關於三國時期的影視劇卻是依據《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來進行塑造。歷史本質是枯燥的,相比較去讀枯燥的真實歷史,大家更願意看《三國演義》,以至於很多人其實是受到《三國演義》真實作者的意志影響,而喜歡上《三國演義》中作者喜歡的人物。
實際上,瞭解真實歷史的人物,大家喜歡曹操比諸葛亮、關羽等多一些。
好了。大致就是這麼回事兒。歡迎不同意見的朋友進行補充。以上謹代表醉漢個人看法。
醉漢論談01
從法統上來講,魏國接受漢帝國的禪讓,西晉接受曹魏的禪讓(265年晉朝代替曹魏時,蜀漢已經滅亡兩年),兩漢魏晉是一脈傳承,這一點兒是得到主流社會認可的。
從統治區域和影響力來說,曹魏佔據著當時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居住著最多的世家大族和普通百姓,並且代替曹魏的晉朝統一了中國。所以說以曹魏為正統也符合實事求是的原則。
那麼為什麼會有蜀漢為正統的說法?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蜀漢的開創者劉備姓劉。因為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動盪和衰落,士大夫階層和普通老百姓都會懷念起兩漢帝國的強盛,他們或多或少的希望蜀漢像東漢光武帝那樣再次中興。
其次是三國志評話和三國演義等的影響。要知道,小說和評書在民間的傳播速率遠遠高於官修史書,普通老百姓接受的認知是曹操是大奸雄,劉備是仁義君主,人們自然不會把白臉的曹操當做正統。
再者,劉備的蜀漢更具有故事性。不同於曹操官二代的身份,劉備從織蓆販履一步步走向帝王之業,從幾乎要實現中興大業到關武聖被偷襲失敗,加上手下文武諸葛亮關羽張飛知名度極高,從同情弱者的角度,人們更願意把劉備當做正統。
不過史實終究是史實。如果我們以蜀漢為正統,那麼蜀漢亡於曹魏,劉禪舉國投降,此時正統到哪裡去了?豈不是仍是曹魏?
所以,說蜀漢是正統,更多的是寄託著人們的同情和懷念,是經不起推敲的。
靖遠0204
在儒家文化中,古人最在乎的就是正統的問題,現在人們的心中也是一樣的,俗話說的好,長幼有序。在三國時代,魏國本就名不正言不順的,曹操只是挾持了漢獻帝以令諸侯而已,他只是為了自己能有一個名正言順的藉口起兵,當然了,曹操到死都沒有稱帝,而是於漢朝丞相自稱,稱帝的是他兒子曹丕。
而蜀漢則不同,它的建立著劉備有漢室的血統,就是因為劉備有漢室血統,所以在老百姓心中蜀漢就是正統。當然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深入人心,特別是書中所寫的人物描寫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書中的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他們的英雄氣概都在讀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能是大家太喜歡《三國演義》這本書中蜀漢中的人物了,所謂的愛屋及烏吧,這也就為什麼大家都比較喜歡蜀漢了。
星空的貝
老百姓是跟著大勢走的,真正的大勢是正統文化。蜀國為何成為老百姓心中的正統?我認為是因為人。一是,劉關張桃園結義,符合江湖文化。關羽降漢不降曹,保護嫂嫂過五關斬六將,是許多武人的精神楷模。二是,劉備的確愛民,不是裝模作樣,而是出於本心,才有那麼多人追隨。三是,諸葛亮忠於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奉為知識分子的典範。與此相反,曹操也有三點為世人不齒。一是崇尚詐術,“寧願我負天下人,也不讓天下人負我”,不管曹操是否真的講過這話,老百姓是記住他了。二是,曹魏沒有諸葛亮這樣人格高尚之人,篡位是一個接一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篡權。曹丕威逼漢協帝退位,篡位。司馬懿、司馬昭篡魏,一個比一個狠。魏國講的是強權。三是,曹操對人才不如劉備尊重,典型的是,曹操殺了華佗、楊雄,在士人中口碑極差。羅貫中也是文人,肯定不會把一個殺了華佗的惡人當正統來寫的。
修山書院
人們偏愛蜀漢時,主要還是從南宋時開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尊魏為正統,南宋時朱熹就表達他的不滿曰:三國當以蜀漢為正!
原因不外乎南宋自身的形勢太尷尬:歷來是誰佔有了長安和洛陽,誰就是正統政權;可南宋時偏安一隅,中原之地已失,南宋皇帝清明節要想去中原祭個祖,還得要金國給開個簽證,這其中尷尬可想而知。但南宋君臣還是要面子的啊,仍然要以正統自居,於是遷都杭州後改名為臨安~至少擺了一個要恢復舊都的姿態。
隨著南宋的幾次北伐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朝廷既然回不去,就只能發揚阿Q精神,在道統上作文章,尋求理論依據,蜀漢這時候就成了最好的教材,尊蜀漢就等於自己找到了立腳點:政權是否正統關鍵看道統之所在,那些亂臣賊子或蠻夷即便一時竊取中原,仍然是來路不正的下國,上不得檯面。
南宋被蒙元滅亡後,漢人從士大夫到民間的家國情懷被徹底激發出來,戲劇大行其道,三國題材無不以蜀漢為尊,人物開始臉譜化:曹操的大白臉奸雄形象與劉備的忠厚仁義形成鮮明對比,諸葛亮的智慧與忠誠深入人心,北伐失敗壯志未酬成了社會悲情英雄的縮影……到了元末明初,《三國演義》正式成書,影響了一代代的中國人。
而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來看,宣傳蜀漢君臣的忠義,批判曹魏的篡逆,自然是與其統治手段不謀而合。隨著關羽和諸葛亮形象的神化和宗教化,蜀漢政權的正統形象也就更加牢不可破了。
光明左使2017
首先,為什麼要說魏是三國當中的正統政權,這是因為曹丕合法的從漢獻帝手中接過了傳國玉璽,完成了自古皇權轉移的手續——禪讓制。所以曹魏政權具有合法性,劉備與孫權都是自立為帝,所以不算是正統,如果有人硬要說從血緣上來講,蜀漢是正統,這點我不反駁,因為看待正統皇權的角度不一。
其次,為什麼會造成人們更加偏愛蜀漢而不是曹魏這種現象?主要原因是《三國演義》這本書的影響所造成的,《三國演義》的宗旨是尊劉貶曹,把劉備抬得高高在上,佔據道德制高點,把曹操說成是一個篡權者。舉個例子,諸葛亮是蜀漢的一把手,在演義當中把他吹的無所不能,甚至有些妖魔化,有事直接拆錦囊,動不動就夜觀天象。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個內政天才,類似於劉邦創業集團的蕭何,他的才能是內政>軍事>奇謀,而把對方能與諸葛亮匹敵的曹真、司馬懿說的基本一文不值。綜上所述,這就是本人對待這個問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