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87年初春,萬曆皇帝龍顏大怒,嚴懲全體官員,為什麼?

23UYDE'eo


萬曆帝朱翊(yì)鈞(jūn)是明朝在位最長的一位皇帝,在位時間長達48年。

跟玄宗很像,先勤後怠。

萬曆帝當政期間前十年奮發圖強,中間十年由勤變懶,最後二十幾年不理朝政。他雖然權操有數,但又缺少明太祖、明成祖那樣的雄才大略。雖然不是庸人之輩,但是他貪權,好酒,好色,貪財的習性,非但未能使中國跟上世界新潮流,迎來新時代的曙光,相反在他的手裡把明朝推向絕境,加快了明朝滅亡的歷史進程。

至於公元1587年,萬曆帝龍顏大怒,嚴懲官員,源於有官員聽到小道消息說,有午朝。於是文武百官不敢怠慢,立即奔赴皇城。到了皇城,並不見有午朝大典的跡象。直到近待宦官宣佈了確切消息,皇帝陛下並未召集午前,官員們也就相繼退散。

雖說這只是一件小事,皇帝本可以一笑了之的。但是他考慮到百官聽到謠言就急匆匆的 趕來上朝,有損朝廷顏面和體統,不能就這麼算了,於是就下令到內閣,先處理了相關人員,之後要求吏部查出消息來源。下令的文書大意是說:午朝的是吏部以及鴻臚寺的職責所在,這兩部門明知道午朝大典已經有很多年沒有舉行,絕不會在沒有備註的情況下,匆忙之間召集百官的情況。本來應該是謠傳,你們兩個部門就應該制止,既然沒有制止,就是失職。尚書、寺卿以下官員各罰俸兩月,並查明謠言首先訛傳的人是誰。

官員多,謠言來的太急,根本無從查起,調查毫無進展,沒有結果。怎麼辦,只能如實說:當時所有人都在傳,首先訛傳的人無法查明。於是,萬曆帝大怒,為了讓百官長長記性,於是懲戒範圍由吏部、鴻臚寺擴大到了全部在京供職的官員。


魯見山如是說


這是一件烏龍事件,明朝上下所有的官員臉都被丟盡了。


很多人說到萬曆皇帝,就會提到萬曆15年。那麼萬曆15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其實根據歷史記載,這一年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但是仔細回味,到處都充滿了詭異。因為這一年發生的諸多事情,都或多或少的推漲了明朝的滅亡。

荒唐的午朝大典

今天所講的是叫做“午朝大典”的故事,也是發生在了萬曆15年。由於這件事情實在是太過戲劇性,而且也丟了皇家的臉面,萬曆皇帝侍候罰了所有人的俸祿。

時間回溯到1587年,在歷史長河當中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年份,也被叫做萬曆15年。在當年3月2號的中午,春天的氣息還沒來到,街道兩邊還有冬天留下的痕跡。

不過在中午午飯的時候,不知道從哪裡傳來了消息,萬曆皇帝要舉行午朝大典。有關於午朝大典要解釋一下,其實是明朝時期的一種習慣,皇帝要在中午登朝議事,所有文武百官必須全到。
結果不知道從誰開始傳出來的,所有的官員都急匆匆的趕往皇宮。由於消息來得太過突然,有的人還在家裡面休息。但是被朝中好友拉著,連衣服都來不及整理妥當。

不僅是他們,當時在大明門前面的守衛軍也懵了,他們並沒有接到朝會的消息。但是看到所有官員全部盛裝出席,就不得不放行。

所以當時的情況就是,所有人都知道了開會的消息,唯獨萬曆皇帝這個正主不清楚。當所有百官就位之後,發現並沒有朝會的跡象,桌子也沒擺,板凳也沒有放。常常早就到了的御史大人,也沒有出來點名。

這時候有人提出了疑問,是不是一場訛傳?最後經過萬曆皇帝的貼身侍衛傳話,才知道並沒有這件事情。但是到底是誰先穿出來的呢?由於當時實在是太亂,誰也說不清楚。

如此大的事情,怎麼可能不傳到萬曆皇帝的耳中?在得知事情的原委之後,可謂是龍顏大怒。全城上下成百上千的官員,竟然全都被騙,實在是太過荒唐,於是就下達了聖旨。
今天中午發生的這件事情,利部和鴻腫寺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利部掌擬具僅注,鴻腫寺掌領督演習。你們明明知道午朝大典已經很久不再舉行,竟然匆忙傳話文武百官,最後造成以訛傳訛。

事情剛發生的時候,你們兩個部門就應該立刻出面制止。如今落到這個局面,實在是翫忽職守。你們兩個部門所有人罰俸祿兩個月,並且查明到底是誰先傳出來的?

但是在最後的調查結果顯示,由於是口口相傳,並未能找到罪魁禍首。為了讓這些人能夠引以為戒,萬曆皇帝把罰奉的範圍擴張到了全部的京官,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也只能說是萬曆皇帝非常生氣了,皇家的臉面也全部丟光了。本來一直講究禮儀的朝臣,竟然能做出如此荒唐的事情,罰他們幾個月的俸祿都應該。

萬曆幾十年不上早朝,如何維持朝綱?

其實從萬曆15年開始,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裡面,萬曆皇帝都沒有上過早朝。難道是和這次的午朝大典有關嗎?其實誰也說不清,畢竟我們都不是當事人。 郭沫若先生在上世紀的時候,曾經極力主張挖掘萬曆皇帝陵。其中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萬曆皇帝本人的骸骨以及他的兩個妃子,在挖掘之前被保存相對完好,後來毀於一場大火當中。

研究萬曆皇帝骸骨之後發現,他的兩個腿並不一樣長。尤其是他的右腿,已經有了明顯的萎縮現象。因此時人推測,是不是因為腿疾,上早朝不方便,也有損皇家顏面,才會有如此情況。

也有人說是萬曆皇帝對於明朝文官、言官的一種報復,相對於其他朝代來說,明朝還是一個相對言論自由的朝代。

在朝堂之上,言官可以自由的發表個人意見。有時候話語實在是太直接,也會讓皇帝下不來臺。但是很少有人會把這些言官拖出去砍掉,最多的也只不過是廷杖。

有人猜測是因為萬曆皇帝實在是受不了,所以乾脆早朝都不上了,你們想說也沒有地方在說。
總之有關於為何不上早朝的事情,歷來都是眾說紛紜,唯一能夠解釋此事情的,也就只有萬曆皇帝自己一個人了吧。

不過也有人提出了疑問,萬曆皇帝不上早朝,究竟怎麼維持的朝政?其實提出這個疑問的人有點狹隘,所有的事情並不是說只能在早朝才能商議。

在私底下面,萬曆皇帝也可以召集群臣商量事情。再加上明朝各種機構複雜,他們之間互相傾軋、對抗,不知不覺中也維持了另外一種平衡。所以說想要維持朝政不亂,並不是靠早朝一種手段。


史之策


樓主所說的應該是被後世稱為‘’午朝大典‘’事件。其實這是個烏龍事件,事件的結果使整個大明朝廷和所有官員被丟盡了臉面。

簡單的說就是在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初春,突然有消息說皇帝要進行午朝。京城眾官員稀裡糊塗都被集中在端午門前。文武百官到了端午門,萬曆皇帝才知道此事。

這件事,文武百官感覺被戲弄了一次,萬曆皇帝等到眾官員到了端午門才知道有此事件,感覺此時嚴重有損朝廷顏面,決定下令徹查謠言來源。但是結果卻另萬曆皇帝更加憤怒,竟然查不出來,就下令所有在京供職的官員,罰俸一年。

就是這麼一個事,有的人說,萬曆皇帝有點小題大做了,其實不然,這不僅嚴重有損明朝朝廷的臉面,更是大明應對危機的一種考驗。

還好這次所有官員都慢慢退去,但如果有人藉機發動政變呢,萬曆皇帝可是等眾官員進了皇宮才知道有這個事呀,京師官員集體集合都沒人告知皇帝,那要是發動了政變,萬曆皇帝結果會是怎麼樣。還有,一句謠言就召集了那麼多官員,以後有人藉機作亂又如何。還有禁衛軍,禁衛軍的職責是保衛皇宮安全,結果沒有皇帝命令,就擅自放進了那麼多人,能開這個口子嗎?

大明王朝是最講究禮儀的,朝會這等大事豈能說舉行就舉行,萬曆皇帝也是熟知皇家禮儀的,此次謠言可是玩弄朝廷,玩弄禮制。

要是我是萬曆皇帝,我會按有人逼宮未遂處理,不要說罰俸祿了,起碼得殺一些大臣,流放一些大臣。萬曆帝已經是仁慈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