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文武雙全戰功卓著,為什麼不是“五子良將”之一?

未鳴讀史


從李典的履歷來看,打過仗、治過民、有文化,可謂全面人才,確實是個好苗子,但他不能成為五子良將,也是有原因的。


一.戰功不差,但不算卓著

我們可以發現李典一生在戰場上的表現雖然不俗,但往往都是次要戰場,且處於次要地位,比如擊破高蕃打通水路這一仗,曹操一開始也說了,不能船運就算了,走陸路把糧食運過來就行,當然李典最後能打通自然是好的,只不過也沒太重要。


然後像是勸阻夏侯惇追擊劉備,只能說有先見之明,亡羊補牢了一把,再後面跟著樂進打高幹、打管承,也是順帶喝湯刷點經驗,人生最後一戰是合肥之戰,可惜他依舊是配角,張遼才是主角。


加之李典一生才活了36歲,遠沒有五子良將活得久,那他的戰功積累,自然也受到限制,只能說他曾經有希望步入大將行列,但還處於發育期就夭折了,如此匆匆離去,一切就都煙消雲散了。

二.李典本人不喜歡打仗

我們常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麼“不想當五子良將的將軍不是好將軍”也是成立的,然而放在李典身上,他雖然是將軍,卻不喜歡打仗。

【魏書】:典少好學,不樂兵事,乃就師讀春秋左氏傳,博觀群書。太祖善之,故試以治民之政。

大家看到了,從李典個人志向來說,更偏向文的一面,所以曹操不完全把他當武將,而讓他治民,李典當過縣令,當過太守,打仗只是當時的局勢下不得已的行為。


而即便是在軍中,他的本傳記載“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陳壽給他的評價也是“貴尚儒雅,義忘私隙”。


因此,這麼一個人,曹操是不是在可能的情況下,也會盡量避免讓李典沾染他不喜歡的軍事呢?那麼李典在戰場上的表現機會自然就更少了,即便有,也處於非關鍵位置,那麼五子良將的位置離他自然就遠了。

總的來說,李典其實是跟張郃挺像的,張郃也是武將中難得的比較有文化修養的人,還被曹睿封為了博士,但張郃是真的一輩子打仗,也樂於打仗,他是重武兼文,李典卻不然了,他是重文兼武,側重方向不同,加上其他七七八八的因素,比如壽命什麼的,人生的軌跡和成就也就不同了。

——————————————————————————————

我是《逆三國志》作者鄭勳(杭州市作協成員)

這是我回答的第 80 個三國問題啦

本號專注三國曆史領域,品評真正的三國曆史

歡迎小夥伴們長期關注~~也可以在評論區一同交流~~~~


正說三國


李典文武雙全戰功卓著,而且很早就追隨曹操,但是他為什麼不是曹操手下“五子良將”呢?

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指的是張遼、張郃、樂進、于禁和徐晃。這五人不但打仗勇猛,各自統兵作戰的能力也很強。

五子之首的張遼,降昌豨攻袁尚,斬單于解白馬,威鎮逍遙津,戰功赫赫。翼州人張郃,用兵巧變,長於利用山川地形,是阻擋諸葛亮北伐的中流砥柱。樂進雖然身材短小,但是勇猛異常,每次戰鬥都是衝鋒在最前線,屢立戰功。于禁則很早跟隨曹操,為人剛毅穩重,臨危不亂,有古代名將的風采。令人遺憾的是後來于禁被關羽俘虜後投降,晚節不保。許晃則忠心勇敢,帶兵有方,在襄樊之戰中力挽狂瀾。

李典是現在的山東鉅野人,出身地方豪族,從小博覽群書,文化底子很厚。

在官渡之戰中,李典負責運輸糧草,袁紹失敗後,曹操開始討伐袁氏二兄弟,李典又負責從水上運輸糧草,還臨機果斷打敗了來截糧的袁尚手下將領高蕃。而當時的李典不過二十出頭。

後來李典又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平定北方,在博望坡救出貪功冒進的夏侯惇;和樂進一起在壺關大敗高幹;在長廣攻破管承。立下了赫赫戰功。

李典最輝煌的也是最後一戰就是“合肥之戰”,他和張遼摒棄前嫌並肩作戰,以七千兵馬殺得孫權十萬大軍丟盔棄甲,孫權本人還差點被擒。

所以說李典的戰功其實不低於“五子良將”,有些方面還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他為什麼不能成為“五子良將”呢?我想原因有三:


一:李典死得比較早,三十六歲就去世了,而其他人繼續在建功立業,所以後期李典的名氣和功績比“五子良將”稍稍遜色。

二:李典屬於和關羽一樣手捧《春秋》的儒將,不是很喜歡打打殺殺,上陣的機會不是特別多,更沒有在特別重要的戰鬥中獨擋一面。

三:曹操手下能夠衝鋒陷陣的武將很多,唯獨缺少像李典這樣“上馬能打仗,下馬能管民”的全能型人才。因此曹操更多的是倚重他的文才,派他去治理地方,安撫百姓。因此,李典雖然也是文韜武略,戰功卓著,最終還是和“五子良將”失之交臂。


未鳴讀史


三國時代,曹魏陣營中的李典確實是文武雙全。他沒有被列入五子良將的行列,原因很複雜,與他的出身,性格、為人處事和曹操的用人態度都有關係。

咱們可以通過史書的記載逐步進行分析。


李典比較好學,是個文化人,博覽群書,“不樂兵事”,他實際上並不喜歡打打殺殺,是個和平主義者。李典愛看《春秋左氏傳》,這一點與關二爺似乎相同。
李典的伯伯李乾很有能力,很早就跟從曹操東征西殺。


曹操與呂布打仗,呂布的部下
薛蘭和李封招攬李乾,但李乾不接受,被殺害了。李乾的兒子李整繼承父志,曹操命令他率領李乾的餘部繼續作戰。

李整也很年輕就死了。李典又繼承了這支部隊。

現在我們就知道了,為什麼李典與張遼不合。張遼以前是呂布的手下,在曹操和呂布的對戰中,張遼必然與李氏有過多次敵對交鋒,李氏族人死在張遼手中的,估計不在少數。李典是個讀書人,原則性比較強,內心中是不能原諒張遼這個當年的仇敵。

在這段時間,李典被任命為潁陰令,中郎將。很普通的級別。在官渡之戰中,李典是率領宗族成員為曹軍做後勤補給工作。任務完成的不錯,被晉升為“裨將軍”,這官也不大。


曹操同袁譚和袁尚打仗,袁尚派高蕃封鎖了水路。曹操派李典和程昱去打破封鎖,李典發現了敵人的弱點,戰機良好,李典主張不須向曹操請示,“苟利國家,專之可也”,抓住戰機渡河向敵人發起突襲。打開了通路。


劉備投附劉表,率兵北侵,曹操派夏侯惇去防禦,李典隨之出征。劉備燒掉營屯而退,夏侯惇欲追擊,李典瞧出了劉備的詭計,勸說夏侯惇不要輕敵冒進,但夏侯惇不聽,結果中了埋伏,損兵折將,李典率部將他救了出來。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火燒博望坡這個情節的由來。

曹操定鄴,李典主動響應曹操的號召,將宗族三千餘戶,一萬三千多口人遷居到鄴。

通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知道,李典的宗族是望族,規模龐大。而曹操對出身輕微的將領比較照顧,而對於李典這種豪門大族的人才還是心裡頗有忌憚的。這也是曹操始終沒有讓李典去擔負起獨當一面的重任,而始終做為副將使用。
圍高幹,擊管承。李典都立下了功勞,曹操封李典為捕虜將軍、封爵為都亭侯。




在合淝之戰中,鎮守合淝的張遼因平素與李進不合。但國家危難之際,三人都放下以往的仇怨,共同對敵,獲得大勝。


這次曹操又增加李典的食邑。但李典的光輝業績也就到此為止了。不愧是讀書人,李典性格謙謹,頗有“長者”之風,不與諸將爭功。李典去世時,年僅三十六歲。

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李典為什麼沒有進入“五子良將”的行列。

1.李典出身於名門望族,而曹操不願意過多過高地提拔這種出身的將領。

2.李典在其戰鬥生涯中,很少有獨當一面的作戰經歷,因此缺少有說服力的戰功。

3.李典性格謙和,不願與人爭功,往往將功勞委於他人。

4.李典很年輕就去世了,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示他文武雙全的才能。

5.曹丕上位稱帝后,忠於曹家的將領們都水漲船高,得到晉封,而李典沒有活到這個好時代。


饞嘴肥貓鏟史官


從《三國演義》來看,李典武力未必勝得了張郃、徐晃、張遼,應該和于禁、樂進差不多,但李典的見識、對戰場形勢的判斷不比他們五位任何一位差,甚至有過之,如在樊城同曹仁與劉備之戰所作的分析、在合肥配合張遼大敗孫權等,《三國演義》中看不出樂進有多少表現,李典不光和所謂的五子良將比,就是和其他的將領比,除了武力值以外也不遑多讓!


天道183


李典佔前五位以後!又如蜀國五虎將!魏延佔第六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