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作為外蕃,朝中並無勢力,為何到了北京就敢不顧群臣反對追諡父親為帝?

亮仔學史


嘉靖即位後議追崇所生。大學士楊廷和、授尚書毛澄等請依漢定陶王、宋濮王例,尊孝宗為皇考,生父為皇叔父興獻大王,生母為皇叔母興獻王妃,自稱侄皇帝,嘉靖不允。

進士張璁獨上疏議別立聖考廟於京師,聖母以子為貴,尊與父同,嘉靖大喜。由此引發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大禮之議”之爭,朝臣分化為支持和反對兩派。

最終張璁、桂萼的一句“今日之議不在皇與不皇,惟在考與不考”擊敗滿朝迂腐之臣,嘉靖大獲全勝。尊其父為皇考,其母為聖母,孝宗為皇伯考,孝宗後為皇伯母,武宗為皇兄,武宗後為皇嫂。

嘉靖上京以嗣皇帝而非朝中大臣所定的皇子繼位,就有打壓前朝遺臣之意,也如願以償。借大禮之議,可說嘉靖即替自己父母謀得尊榮體現孝心,又瓦解朝中大臣的固有勢力,還拉扯一幫為己所用人馬,鞏固自身皇權,一舉多得。


歷史扒糞機


嘉靖皇帝是明朝皇帝中的權術天才,他敢發動大禮議的原因有三個。

一,在明朝的政治制度中,皇帝只要控制住了錦衣衛和禮司監那麼就可以和文官集團相抗衡。

二,打一派拉一派,利用文官中的幹實事的中層來對抗文官中清貴階層和文官高層,文官集團內鬥就有很大操作空間。

三,嘉靖皇帝不按既定規矩辦事,修訂各項制度,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話語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