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中為何為兵家必爭之地?

JordanKING23


古代軍事重鎮都在交通關鍵節點上,因為地面不是平的,有很多山河,雖然一些比較矮的山人依然可以翻越,但因為山路崎嶇狹窄只能是少數人,輜重和大部隊只能走平面,而被山河分割的小平地就成為兩軍交鋒的關鍵點了。

而漢中建議關中和巴蜀兩個地理大區,對於兩個方向的軍事集團的爭霸異常重要,漢中被兩座東西走向的山脈夾在中間,北面是秦嶺,南邊是大巴山,兩座大山就是兩條減速帶,對於不掌握漢中的敵對集團而已,衝過兩條減速帶已經困難了,僥倖衝過去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如果不是具備比敵人更多的優勢,比如國君更開明、主帥更優秀,內政更廉潔高效,基本上不可能打贏,相反別人可以據險而動,有利的時候出擊,不利的時候自保,掌握更大的自主權。


az2777


古代漢中是兵家必爭之地,只是說在古代,中華民族是一個以農耕文明為主體的農耕社會,糧食是人們生存的必須之品,只有唯一,所以人們把它看的很重,漢中在中華大地上向東越過秦嶺是廣闊的大平原。向西握有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漢中處在這樣的位置上其戰略意義不可小覷。三國時期劉備擁有蜀地後他首先望到的是漢中,派大將魏延鎮守漢中,他深知蜀國只要穩固了漢中的堅固,天府之國就會穩如泰山。其後的諸葛亮也對漢中看的很重,蜀國的前沿陣地就設在漢中,其戰略意義非同一般。



中華大地上在農耕時代有幾個要地要衝很是兵家必爭之地,向內域漢中算一個,向外域河西走廊算一個,都是兵家看重的戰略要地,這些要地在中國農耕時代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只是限於古代,農耕時代,人們生存的必要條件就是糧食,人們生存需要糧食,戰爭更需要糧食,漢中處在東西糧倉的脊點,兵家之事焉能有虞。必爭之地那時很自然的事。


楊柳青青春之聲


漢中的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和軍事戰略價值決定了它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首先,漢中地處中國版圖的地理幾何中心。它處於秦嶺之南、大巴山以北的漢中谷地,漢水橫貫東西,屬屬亞熱帶溼潤氣候,寒流不易侵入,潮溼氣流不易北上,溫和溼潤、乾溼有度,非常適宜農作物生長。這裡一直是中國的糧倉,劉邦擊敗項羽,依託的就是這裡源源不斷的糧食物資支援。

其二,漢中是南北東西交通要衝,看看今天這裡密佈的高鐵線也可推知漢中古代的作用。由秦地入蜀,由西向東,必經漢中。在古代,蜀道和漢水,是兩條交通大動脈,溝通了內地與四川盆地、與吐蕃的經濟文化聯繫。誰控制了漢中,誰就扼住了天下的咽喉。

其三,它進攻的跳板,固守的大本營,戰略價值極大。它東有武關,西有大散關,南接劍門,易守難攻,誰擁有了關中,誰就擁有了叫板天下的資格。秦國取漢中,方舉巴蜀之地,進而有實力東征。劉邦藉助漢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奪取天下。安史之亂時,這裡既是皇家避難所,又是唐軍反攻基地。陸游寫過“鐵馬秋風大散關”的詩句,就是因為南宋主戰派認識到漢中的重要性,意圖由此出大散關,取隴右,再圖長安,從而收復中原。





龍業文史


首先,我們瞭解一個地方,地理位置是必須先了解的。如下圖

如圖可以看到,漢中的地理位置非常的棒,怎麼說呢?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西安(長安)都是我國經濟、文化、政治中心,而漢中是扼守西安的重要關卡,從四川上去的人,只有在漢中西北方向,西漢水河谷低地提供了一條由漢中通往隴西的比較平坦的通道,其他地方都是被秦嶺截斷掉了,非要在此經過,勞神傷力不說,還不安全。同時,漢中也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發源地,從漢中,可以乘船直接到達湖北,湖南,乃至江南發達地方。往西,又是控制少數民族的軍事儲備點。所以各朝各代都把漢中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君不見大漢開國天子劉邦就是以漢中為基地,最終成就了400年的大漢基業麼。而且他的後代劉備,也取得漢中以後,才有資格與魏、吳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諸葛亮也是六出祁山,駐屯漢中,成就了一代軍師之名。

我是術球,我為你解答歷史,分享歷史。 希望“術球”的回答對你有幫助。(關注“術球”,一個見到有趣的問題就忍不住想回答的人,給你更多精彩)


“術球”愛歷史


漢中的重要性,在於關中平原與四川盆地之間的重要節點,即長安與成都之間蜀道的中轉站。先秦時期,秦王以“金牛糞金,五丁開關“,經漢中順道滅了蜀國,為之後滅六國一統天下打下基礎。漢王劉邦以漢中為基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滅三秦最終擊敗項羽一成大統。劉備先稱漢中王,後稱帝。諸葛亮以漢中為基地,六出岐山,北伐中原。宋朝吳階,吳磷兄弟以漢中為基地,北距金兵,立下不世功勳。基本而言,漢中可視為長安附屬,入川門戶。長安貴為首都,漢中便為京畿重地。一旦長安沒落,失去首都資格之時,漢中也就泯然眾人矣。


千年古柏柏



賽麥大弘


物產豐富,民風純僕,易守難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