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戰,為何陸秀夫一定要帶著七歲的小皇帝殉國?

歷史大變局


所謂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匹夫尚可圖存,唯信念崩塌不可救。

陸秀夫,打小就有感於北宋徽欽二帝的靖康之恥,立鴻鵠志,以還大宋河山為己任,並且為之勵精圖治四十四年,其道一以貫之,這樣的人,你是不能奢望他委曲求全,苟活求全的。英雄之所以壯哉,在於霸王不肯過江東。


提起陸秀夫,突然間想起影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裡的楚材,他在最後信念崩塌之時,雖可苟活,但是卻選擇了飲彈自殺,結局與陸秀夫驚人一致。

其實,不論南北宋,因宋太祖趙匡胤重文輕武乃至抑武的思想,整個南宋都是一幫子清談誤國的文臣在朝廷上呱呱叫,舉國上下從皇族開始,均顯疲軟文弱之姿,毫無殺伐之氣,久而久之,外無強將以禦敵,或有而不用,整個宋,盛行桑間濮上之音,焉能不亡?!

一個國家,要救亡圖存,是要靠一幫子精英發揮作用才行,民國如此,大宋也如此,並非個別如文天祥、陸秀夫等幾個便能力挽狂瀾,扶大廈於既倒的。


(宋疲軟之風)

也就是說,從根本上看,大宋是死局。

其次我們再看崖山海戰之前背景。1276年,元入主南宋首都杭州,宋太皇太后清太真求和不成反蝕把米,連帶著她和宋恭帝被俘虜至元都,重蹈靖康之恥徽欽二帝覆轍。

唯有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兄弟在親信護衛下逃出生天,在金華與陸秀夫、文天祥等匯合,並且恭7歲趙昰為宋端宗。次年,元軍對南宋趕盡殺絕,趙昰在逃亡途中,不幸溺水後不治身亡。陸秀夫等恭趙昺為帝,也就是宋末帝了,也是7歲,逃到今江門崖山一帶。



悲哀的是,陸地南宋最後抗元巨擘文天祥在久無支援下兵敗被俘,從此陸地再無牽制。1279年,元大將張弘範三面包圍,攻打崖山。在敵眾我寡,國破山河之時,陸秀夫眼見大勢已去,心如死灰,眼見自己勵精圖治幾十年的山河破碎,信念瞬間崩塌,更不願重蹈徽欽二帝與恭帝覆轍,回頭便問末帝趙昺“當下山河破碎,陛下念舊辱當以身殉國而避之,臣與陛下生死與共!”

趙昺一字一頓,斬釘截鐵地答道“生死全由陸卿做主!”



於是,陸秀夫先看著老婆孩子跳了海,然後揹著趙昺也跳了海,連帶著一起流亡的十萬南宋臣民以身殉國。

山河破碎風飄絮,到如此地步,哪怕有點民族氣節的人,都會如此吧。你看戊戌變法的譚嗣同,為了救亡圖存,連被砍頭都不怕,還是用鈍刀砍!


不書公子


崖山海戰是歷史上著名的戰役,也是南宋集團倒閉,覆亡的標誌之戰。崖山海戰是說福建安撫使蒲壽庚降元,小皇帝趙昰於1278年4月病死後,張世傑和陸秀夫又擁立7歲的趙昺為帝,在廣東崖山建造行宮,儲存糧草和打造兵器,做長期抵抗元兵的準備。



第二年正月,元軍得知了南宋逃亡政權在崖山落戶後,馬上派兵圍攻,元軍佔據崖山各個要道之後發起總攻,南宋軍隊很快崩潰。陸秀夫在無路可逃的情況下,先逼得自己的老婆跳海後,然後自己背上年僅7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身亡。小朝廷許多人紛紛仿效投海赴死,達數萬人。張世傑撤退到南恩州時遇到颶風,船毀人亡。至此,南宋徹底滅亡。


那麼,陸秀夫又為什麼要背皇帝赴死呢?我想這應該和元軍進入臨安府後擄走南宋文武有關。當時,元軍集結於臨安府北餘杭長安鎮,太皇太后謝道清執於訖和不成,轉而投降。小皇帝宋恭帝出城投降。然後,元軍進入臨安府,並把南宋朝廷皇帝、後宮、宗親以及文武百官數千人押往元大都。就連病體纏身的太皇太后謝道清也不能倖免,一起被押往元大都。這和之前的靖康之恥何等相似。

徽宗和欽宗在金國遭受到了很大的屈辱,在人們看來還記憶猶新。所以,陸秀夫選擇了寧折不屈,以死守節。投降或者屈服,意味著隨後無盡的罵名,一生也會在道德的歧視下受盡屈辱。



宋朝在文化領域獨領風騷,但是,他畢竟是個重文抑武的朝代。文人得道的同時,竟然把武官貶的一文不值。強大的國家必須要有強大的軍隊,這也許是大宋留給我們的深刻教訓。


秦野雁


因為他要讓所有的宋室遺民看著:

……“我把自己的家人都扔進了大海,再和小幼主一起殉國,你們還好意思活著,就是做宋朝的鬼,也別做元朝的人”!

還別說,他的舉動起作用了,餘下的十幾萬軍實在覺得不好意思再活了,便跟著一些愣頭青陸陸續續的跳進了大海。追擊的元軍喊破嗓子也壓不住漫天的哭嚎聲,無法實施阻止下,眼睜睜看著最後一批宋人跳下後被海水捲走。

兵敗先行逃走的張世傑遇颱風船翻葬身海底,文天祥逃出後不久被擒,在元大都(今北京)拘押三年後被殺。

崖山海戰結束,“末宋三傑”陸秀夫、張世傑的死意味著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滅亡,同時也象徵著宋朝的徹底消失,恭忽必烈的大元最終統一了整個中國。

然而,縱觀宋室徹底消亡前後,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後期率領的抗元鬥爭雖轟轟烈烈,但總覺得是在“為禍人間,滅種滅人倫”,也就是不讓人好好活著,最後史評印證也的確如此。

當時他們仨舉義軍抗元時,小南宋已滅亡,只剩犄角旮旯的一些地方只待時日便被大元收入囊中,而這些地方的官、兵、民等也都態度曖昧。隨著大多數投元的宋臣被重用,越來越多的宋室遺民也陸續開始接受“大元”的統治,步入正常的生活耕作。而他們舉義時深入這些“根據地”後,無論官民人等,凡消極怠戰,蠱惑人心,欲叛國投敵者,不問青紅皂白,一律殺無赦,哪怕說錯一個字也殺,很多經驗豐富的資深原老臣錯言一句抗元的徒勞惡果便被殺掉,更多久經沙場、能征善戰之士稍微反對抗元以降和為本便連座數人,曾有一人因此被文天祥連殺十七將。搞得最後部下均是烏合之眾,打不贏幾場勝仗,每次敗仗只要哪個部隊死的人少就算贏了。但就這樣,還是幹,老百姓也得跟著幹,導致元軍搞不清誰是兵誰是民,乾脆殺光。最後被打得沒地方去了,隨陸秀夫一起跑進大海,圈在了一個彈丸之地,建立了魯賓遜似的海上漂流小朝廷。而因為他們的“眾志成城”,被戰火蹂躪、涉及的廣大地區,大宋子民基本亡了種。特別是陸秀夫背幼皇暗示十萬“全民”跳海亡種的舉動,看似悲壯,實則給中國古代人類史帶來了無比的災難。

後人對這場崖山海戰有種評價:“崖山之後無中華”!意寓此戰使得幾千年一脈相承的中華文明由此戛然而止,更標誌著意義上的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造成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更多的不細述,看看末宋時期巜末床三傑》的那種打法就懂了,這裡暫停)。

至此之後,幾千年的中華人倫思想進入一個新曆程,而明清時代的文明形態跟元朝之前大不相同。


驍勇34


史學界一直有一種說法“崖山之後無中華”,意思是自崖山一役南宋滅亡後,延續千年的古典中華文明已經中斷,以後的明清兩朝文化與制度都有了絕大的改變。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很難否認當一個延續千年一直自詡天朝上邦,稱呼四鄰為“蠻夷”的民族會在被異族完全擊敗以後還能保持曾經的驕傲,那種千年間傲視四鄰才能養成的捨我其誰的霸氣,必然會折損大半,從後來明朝的建立和延續,能很清楚地看到自秦至宋漢人身上的某些東西在明朝消失了。



自秦始皇一統華夏至南宋滅亡,這中間雖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這種外族逐鹿中原的大亂局,但最起碼不管是五胡還是沙陀人他們都以華夏偏支自居,而且領頭的這些人如劉淵、石勒、苻堅、李克用、劉知遠等人都是受漢化頗深或在漢地生活多年,被這些人擾亂中華,漢人還可以自我安慰,這些人算半個漢人,是我們培養了他們,但當來自草原深處未受半點華夏文明薰陶的蒙古人勢如破竹的攻滅南宋的時候,還有什麼藉口能給那些高傲的士子們以自我安慰呢?

其實,自北宋立國便一直受契丹壓迫有志難伸,好不容易熬倒契丹又來了個更兇殘的女真,等女真人被玩死蒙古人又南下了,一次次的妥協一次次的屈辱已經讓漢人的心氣跌到了谷底,再加上之前太皇太后謝道清及宋恭帝的投降,這讓在兩宋地位超然而高傲的文人士子如何自處?那些有家國情懷的文人,那些不甘屈辱的大宋武將,那些摯愛大宋氣度的子民,他們最終匯成了一股十多萬人的蹈海洪流,給漢家最後的高傲摸上了一層最悲壯的顏色!



八歲的趙昺是這場士子殺身成仁的犧牲品,不管對與錯大宋走到了最後一步,漢人千年的驕傲,帝國最後的顏面,在陸秀夫揹著少帝投海的那一刻永垂千古。


無恥之徒31


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句話出自日本,在當時的日本人看來,南宋被蒙古滅掉後,唐宋時期引以為傲的中華文明被蒙古人的野蠻文明所取代,這是中華文明的劫難。連日本人都這麼看,何況是當時的南宋臣民呢?



蒙古人在侵略過程中嗜血成性,屠城無數,南宋所捍衛的不僅是信仰和文明,更是民族的生死存亡。現實是殘酷的,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古鐵騎勢不可擋,儘管南宋頑強抵抗了四十多年,儘管無數民族英雄血灑疆場,終究也無法改變軍事層面不如蒙古的事實。南宋的疆域面積一點點被蠶食,最終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人被逼到了退無可退,文天祥被俘虜後拒不投降,慷慨就義,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道出了宋代讀書人的畢生追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為國死難,留名青史,在當時的讀書人看來比高官厚祿強得多,為其付出生命也是值得的。



我相信如果被抓的不是文天祥而是陸秀夫或者張世傑,後二人也會做出和文天祥一樣的選擇。

有了北宋靖康之恥的教訓,南宋在面對外敵入侵時聰明瞭許多,最後陪著小皇帝跳海的不止有陸秀夫,也不止是跟隨南宋的十萬軍民,更有南宋的八百多皇族,他們不想重蹈靖康之恥的覆轍。



所以,究其根本,這是一種風骨的體現,你蒙古人可以用野蠻征服土地,但永遠別想靠野蠻征服人心,你可以在空間層面消滅南宋,但永遠別想在時間層面消滅南宋,最終留在史書裡的,將會是一個不屈不撓的南宋,一個戰鬥到最後一刻的南宋,一個站著死的南宋。

十萬軍民為南宋殉葬,已經是對南宋最大的肯定和褒獎。崖山之戰,為宋朝320年的歷史畫上了一個大大的驚歎號!


北宋一書生


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陸秀夫。蔣一葵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陸秀夫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所有人,有一種精神,是信仰、是氣節。

陸秀夫【公元1236年—公元1279年】,字君實,一字宴翁,別稱東江,楚州也就是現在的江蘇省建湖縣建陽鎮人。南宋政權時期任左丞相,抗擊元朝名臣。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三人被後世稱頌為宋亡三傑。崖山海戰兵敗之後,抱著南宋第九位皇帝,大宋王朝最後的一位皇帝,宋末時期三帝之一,宋懷宗趙昺跳海而亡。年僅四十四歲。

公元1279年,宋、元政權展開了一場關於生死存亡的最後決戰,這就是非常著名的一場海戰,古代歷史上最為悽慘悲壯激烈之稱的崖山海戰。 崖山之戰最終以宋朝海軍的徹底失敗而終結,這一刻起歷時三百二十年的宋朝亡國了。


公元1275年間,元朝大軍入侵南宋,情況萬分緊急,陸秀夫臨危不懼,誓死抵抗。

公元1276年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正式即位稱帝,改元景炎,為端宗。以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為輔政大臣。福州政權的籌建是南宋復興的希望之火,雖說希望十分渺茫。

那些理學名儒,如許衡、吳澄輩,皆俯首稱臣。只有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謝疊山不肯臣元,都死了節。熊逸


公元1278年三月,歷經了百餘日海浪顛簸的航程,在岡州也就是現在的廣東雷洲灣外東南海中一個島嶼停船靠岸。但是,意外又發生了,年僅十一歲的端宗突然在四月中旬因病而亡了。陸秀夫和重臣商議擁立衛王趙昺繼承帝位,楊太后臨朝聽政,五月隨即改元祥興。陸秀夫臨危時刻,責無旁貸接任左丞相一職,他和張世傑一起攜手力挽狂瀾,共同撐起危局之勢。六月,流動的南宋王朝來到了到崖山。

餘觀卷中所載,如謂陸秀夫殉國,家鉉翁持節,汪水雲賜還,實足以醜奸臣,壯義士。瞿佑


公元1279年正月,元朝大將張弘範統帥海軍進攻南宋崖山落腳點,二月初六黎明,陰雲密佈,風號浪吼。元朝海軍決定在這樣一個極其惡劣的天氣下對南宋海軍發起最後的致命一擊。元朝大將張弘範將元軍精銳一分為四,自己則親率一路正面出擊。雙方激戰至傍晚時,風雨驟降,相形見絀,萬物難分。陸秀夫深知已無力迴天,決定殺身成仁、以身殉國。他整理了一下朝服,之後手執寶劍,督促妻子先行跳海。回頭對趙昺說道,沒有國就沒有家,我等如今一敗塗地,我願為國而捐軀,萬望陛下切勿重蹈德祐皇帝的覆轍。德祐皇帝身處元朝大都備受萬般凌辱,陛下切不能再遭元賊欺侮。話說完,他就一把抱起九歲的趙昺,將自己的身軀和宋懷宗趙昺緊緊捆在一起,縱身跳入冰冷的海水中,永遠地消失在空曠遼闊,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中... ...楊太后聞訊後也跳海追隨而死,在崖山戰役中跳海以身殉國的南宋臣民和宮廷家眷約十萬人之多。

崖山敗後,祥興乘黑雲中與數舟漂去。宰執陸秀才赴水死,公有炯炯一心在天水相與永之詩。解縉

陸秀夫在古代歷史上算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當南宋政權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挺身而出,臨危不懼,乃至獻出生命,格守民族忠義氣節。他縱身一跳,充分展現出國民榮辱共存的一種民族大義。他寧願跳海而亡也決不向侵略者臣服,寧願為國家而捨棄自我,也不願喪失氣節,苟且偷生的一種精神。

站在女性的觀點追憶歷史、瞭解歷史,感受截然不同的一種歷史解讀情懷。

每天和你分享有價值的歷史觀點!請你留步給予關注,點贊,點評,轉發,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原始動力!愛你們……


趙劉果兒


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民眾提出一句口號“寧死不做亡國奴”。南宋末的崖山之戰,宋敗後,陸秀夫背七歲皇帝趙昺跳海而亡,雖有其它客觀原因,從主觀原因上來說,用“寧死不做亡國奴”來表達其當時的心情,最為恰當,這也成就了悲壯,成就了民族的氣節。

其實象陸秀夫這樣的有氣節的英雄人物,準備以死報國甚至準備帶小皇帝一起跳海,早就有思想準備,並非崖山之敗後才激情產生的想法。因為象陸秀夫這樣的人物,早就已知道南宋徹底被滅是無力改變的,他們極力反抗,最後又組織了崖山之戰,都是為了彰顯寧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永恆。

世界上許多的人隨滾滾的江水而去了,但許多人精神卻永存了下來,有的是醜惡的,有的是高尚的,而惟有高尚精神的永存,才能使得一個民族在慘敗之後甚至在一段時間消亡之後,又重新崛起,重新煥發出生機,這就如草之根仍存,就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崖山之戰後再無中華之說,其中是對中華文明的誣衊,因為雖然陸秀夫背小皇帝跳了海,但民族不屈之精神永存,中華文明就會永生於世界之林。

一個民族如果人還在,但民族精神之靈魂不在了,其實你這個民族也等於是滅亡了。


春日之虎


史載,陸秀夫在崖山戰敗後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為什麼陸秀夫要這麼做呢?

一、無路可退

首先,我們要注意崖山之戰的地點,崖山位於今廣東南部的崖門鎮,臨海。當時,在蒙元的逼迫下,南宋殘餘勢力一退再退,已經只剩下崖山一隅之地,崖山一敗,蒙元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已經佔領了中國大陸整體,或者說已經統一整個中國,陸秀夫等人已經無路可退。

二、堅守氣節

漢文明在宋朝時候,是富有人文精神和抵抗精神的。陸秀夫等人在絕境中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和勇氣正是古典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宋朝蒙元滅宋,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中國人的脊樑已被打斷,中華精神已經滅絕。即便是後來的明朝,也已深受蠻族影響,大多數的漢人早已習慣於麻木苟且,再也沒能找回自信、開放、寬容的民族精神。

崖山之後無中華!可恨!可悲!

我是安文,以上是我對於本問的回答。歡迎交流,感謝各位的評論、點贊與關注。


安文話史


謝友邀。崖山之戰的來龍去脈以及悲慘結局早已塵封歷史,灰飛煙滅。歷史上,南宋雖然覆沒,但輸得悲壯,迥蕩節烈之氣,勇士們面對外族入侵和壓迫,拼死扺抗,為爭取民族生存、自尊而戰義無反顧,可歌可泣。陸秀夫做為“宋末三傑”(文天祥、張世傑和陸秀夫)之一,並不會被後人忘卻。陸秀夫,字君實,別號東江,楚州鹽城長建裡(今江蘇省建湖縣建陽)人,官至左丞相,殞時44歲,正是血氣方剛芳華之年,令人唏噓不已,前些時,聽說陸秀天陵墓被毀,深感痛心。崖山之戰,陸秀天揹著七歲小皇帝跳海殉國更為徹骨不寒而慄。回首那段晦暗的歷史……宋恭帝和楊太后被擄走。然後,4歲的他,便開始隨流亡政府四處顛沛流離,與他同命的哥哥早他立皇位,聽說是被嚇死後才立他為皇,小小年紀所受之苦不得而知,沒過上一天的快樂生活,更談不上幸福的童年。用現在的眼光看,他的死就是整個朝政的殉葬品,就是謀殺害命,朝野腐敗無能,讓一個乳臭未乾不懂事的孩皇帝去死,太過殘忍!倘若不死也難逃覆國的惡運。轉念,總比徽欽二帝被金人趕到千里邊塞苦地受盡屈辱好得多,死得雖不其所,總算有民族尊嚴吧!


閒庭信步206252415


陸秀夫曰:皇上,靖康之恥不能再重演了啊!小皇帝點了點頭……!的確,投海殉國總比徽欽二帝被金人擄到千里之外的苦寒之地行牽羊禮、受盡屈辱而死要好的多吧?也死得有尊嚴!除了兩個皇帝外,還有皇后、嬪妃、皇子、帝姬(公主)、宮女等幾千人也被抓走,途中被金人蹂躪或自殺至死的女性數不勝數,到了金大營之後,也成了金人將領的戰利品……,這是北宋最大的屈辱,所以南宋的將領與宮女們寧願跳海也不敢貪生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