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貞為什麼會丟失廣寧?廣寧之責在王化貞為什麼熊廷弼結局更慘

廣寧之戰是明朝末年,十分重要的一場戰役。明軍在這場戰役的失敗,使得遼西全部失守,只能退居山海關內。

王在晉曾言:“東事離披,一壞於清、撫,再壞於開、鐵,三壞於遼、沈,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捐棄全遼,則無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縮之於山海,此後再無一步可退。”

由此可見,廣寧失守對於明朝當時而言,有多大的影響。《明史》言:“廣寧之失,罪由化貞。”也就是說,廣寧的失敗,根本原由在於王化貞,那麼王化貞最後為什麼會丟失廣寧呢?

其實廣寧最開始能夠保住,還要依賴王化貞。在遼陽和瀋陽相繼失守的情況下,王化貞守住了廣寧這道孤城。因此朝廷對王化貞十分看重,讓他全權處理廣寧之事。王化貞最後丟掉廣寧,最開始源於熊廷弼。

為了保住廣寧,朝廷起用熊廷弼為經略,升王化貞為巡撫。熊廷弼是老將,熟悉軍事。王化貞在廣寧根基極深,得民心。如果兩人齊心協力,廣寧之戰絕對又是另一番情形。但是偏偏兩人無法相合,走向背立面。

在廣寧兵力的佈置方面,朝廷採取了熊廷弼的意見,這引發王化貞的不滿。此後與熊廷弼多有不合,甚至時常忽視熊廷弼的建議。經略和巡撫的不合,讓廣寧人心浮動,同時也給了敵人可乘之機。

王化貞為什麼會丟失廣寧?廣寧之責在王化貞為什麼熊廷弼結局更慘

第二個重要原因,王化貞不學習軍事,輕視大敵,好說大話。對於旁人的建議根本聽不進去,對於熊廷弼的建議更是牴觸。如此最終使得熊廷弼制定的好幾個有利於廣寧形勢的計策都無法實現。王化貞甚至多次不聽命令,錯失戰機。

第三個,在於高傲自大,輕信他人。王化貞在廣寧能站穩腳跟,源於對於蒙古部落的處置方面。王化貞去廣寧之前,蒙古炒花等部落有南侵之意。王化貞到了之後,對他們大肆安撫,這才結局了蒙古的隱患,同時牽制後金。

王化貞對蒙古的處理還算可圈可點,但是蒙古族到底不是漢族,俗話說非我族內其心必異。儘管蒙古被安撫住了,但是並不代表他就站在明朝這邊了。但是王化貞對蒙古卻抱有很高的期望,他可笑的認為蒙古會幫助明軍攻打後金,幫助明軍取得勝利。且不說早先蒙古有入侵之意,就說蒙古族憑什麼為明朝賣命,王化貞的想法就出現了問題。

再來他又妄想已經投靠後金的李永芳等人會作自己的內應,幫助他獲得後金的軍情。一個為了個人利益,而背叛國家之人的話,能夠相信嗎?當然不能!王化貞就是在這種十分“樂觀”的想法下,決定主動發動進攻。當時熊廷弼警告他,蒙古人不可憑仗,李永芳其人不可相信,廣寧地方有很多間諜讓人擔心。王化貞卻絲毫不顧,一心認為河內人最終會做自己的內應。最後蒙古沒有派兵,李永芳也沒有傳來情報,廣寧失守。

最後的原因,重用錯了將領。當時王化貞重用和採納了孫得功的意見,但是孫得功早就已經投靠後金。為了能立下大功,孫得功想要活捉王化貞。所以傳播後金人攻來的消息,一時間廣寧城內大亂,人盡奔走出逃。混亂之中,王化貞被將領護送出逃,最終使得後金軍隊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取了廣寧。

廣寧失守,罪在王化貞。但是明朝當時的處理結果,卻是將經略熊廷弼斬首,隨後傳首九邊。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王化貞在關鍵時刻,投靠魏忠賢。魏忠賢顛倒黑白,保住王化貞,熊廷弼被誣陷為禍首。

廣寧之戰,熊廷弼雖然有責任,但是卻不該受到這樣的結局。閹黨的迫害誣陷,最終造成了他傳首九邊的慘淡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