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的人生悲劇有什麼值得汲取的經驗教訓?你如何評價賈誼?

九畹幽蘭93920082


首先,是否有練達的情商;

第二,是否善於處窮;

第三,是否善於調適與化解矛盾衝突;

第四,評價:

賈誼所談的是大政方針而不是具體的策略,只有國家危亡,所有人都迷茫或者帝位不穩、岌岌可危,死馬當活馬醫的時候才會一試。

漢文帝的時代已經不是春秋戰國時期,要當官,必須先立功,攢資歷!讀了很讀書、想了很多意見就以為只有自己掌握了真理,只要得到面聖的機會侃侃而談就能一飛沖天、那些勳貴元老凡夫俗子都只需要乖乖聽話,臣服在真理加持之下,跟著我就可以國富兵強,聽我的就能威加海內——這就是千古文人的執政夢。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自己就是個懷才不遇的代表人物,他哪裡是在悲憫賈誼,明明說的就是自己。其實即使在春秋戰國時代,和國君聊會兒就能被驚為天人、委以重任的范雎、蘇秦、張儀談的也都是實實在在的謀略,漢末三國的謀士們就更是一上來就上乾貨。

明儒暗法,談理想的就不要指望能得到實權。

石魚湖中魚


賈誼確實可算王者之佐,但他一生的坎坷和最後英年早逝也可以說是自己害死了自己。

賈誼之才確實讓漢文帝驚豔,賈誼針對當時諸侯勢力過大以及商富與諸侯勾結等社會現象和風氣做出一系列的看法和著作,可以說他替漢文帝看透一切,是最懂漢文帝的人,但為何之後遭遇冷落和貶謫?因為他雖看懂了形勢卻沒有考慮大局。

漢文帝剛剛登基,各諸侯國勢力都是高祖舊部和親信,勢力和威望甚高,結果你一上來就要讓漢文帝去削弱他們,明擺逼人家造反,這就觸犯到大多數人的利益。漢文帝瞭解賈誼之才卻不敢重用,因為賈誼的鋒芒太甚,終有一天會損害到自己的統治地位。所以只能讓賈誼作為犧牲品,最後高開低走,遭遇諸侯的彈劾,最終被貶。


之後漢文帝平定了諸侯,這次他想起了賈誼,於是小小考驗賈誼一番,讓他做了梁懷王太傅(意思是做太子師傅),但是後來梁懷王不慎墜馬而死,他也心懷愧疚而鬱鬱而終。

這裡不禁要聯想到三國中同為曹操手下的楊修和司馬懿,楊修自認為聰明可以瞭解曹操所有的心思,但反而害了自己。反觀司馬懿他對曹操的事很多時候看破不說破,留三分餘地,即為君王保住了面子,也不至於招同僚的妒恨。


司馬懿也做過曹操兒子曹衝的太傅,而曹衝死後,司馬懿也鬱鬱而終?不會,司馬懿清楚自己的目的和定位,依舊韜光養晦等待時機一展宏圖。

所以凡成大事者定要忍常人所不能忍。賈誼之才確實讓人驚豔,但他不懂得如何考慮大局以及為人處世。因為一次貶謫就鬱鬱寡歡,等再次有機遇時又一次錯過,可以說漢文帝也堪明君,但是賈誼不能過自己這一關,沒有讀懂帝王的御人之術,招致自己鬱鬱而終。


小夏新視覺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世人多謂賈誼一生懷才不遇,實則賈誼的治國方針理念,早已被漢文帝接受並付諸實施。


只不過,漢文帝迫於形勢,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有些方案暫時擱置等待時機。

再則,“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一個龐大的國家,不是小孩子過家家,需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推進。有些治國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甚至是需要幾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



賈誼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在漢文帝“無為而治”的幌子之下,悄然緩慢地推行。

中間晁錯的“削藩”之舉,理論不過“削藩亦反,不削藩亦反”。既知必反,也不做應急備案,整個實施過程如同兒戲,失敗自是必然。

隨著漢武帝權力不斷地加大,主父偃的“推恩令”全面啟動,才最終鞏固了中央集權。


賈誼一生,命運多舛,實為施政途中不可避免之舉。

賈誼亦不免俗,就像許多熱血青年一樣。一旦所提主張建議沒有被接納,便自怨自艾,全然不考慮領導不接納的原因。這也確實是現在很多年輕人的通病,現在年輕人當以此為鑑。

至於梁懷王墮馬而死,實為意外。賈誼身為太傅,常以此自責憂鬱而死。實為心理素質太差,不善於自我調節。


賈誼其人,按照現在觀點來說,就是智商高,逆商、情商低。雖然很有才幹,但是抗挫折能力很差,不善於自我調節。


寄暇學宮


蘇軾的評價是十分到位的。“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恰當地評價了他短暫的一生,和功過是非。

當時劉邦呂后已死,功臣故將日漸凋零,文帝初登大位,而諸候王勢力熏天,此時的漢文帝唯有滔光養晦,收斂鋒芒,以待時機,用黃老之術來給人民休養生息,培植勢力,以便將來,東山再起。漢文帝並非沒有看到諸候尾大不掉之勢,而是大亂剛平,人心思穩,如果此時削蕃必至又一場混戰,且漢文帝中央勢力還不足於平定諸候,以至賈誼之後晁錯在漢景帝之時行他的削蕃策還釀成七國之亂。何況當時。賈誼雖有才,而不識時務,他的削蕃策一出,連在漢文帝身邊的可能也沒有了,因為諸候王得知他的策略後,人人自危,非除之而不快,文帝不得不把他放到他的小兒子那裡實際是保護他,以便將來時機成熟再起用於他,可惜賈誼不明就裡,年輕氣盛,不會適應環境變化,以至年老的文帝與年輕的賈誼產生矛盾,最終他鬱郁不得志,而早夭。這叫雖有治天大才卻不識時務,以至折戟沉沙,悲夫。


狼煙一九三一


賈誼才高命短,與孔聖大弟子顏回堪有一比。史稱賈誼才調絕倫,情深不壽。少年得志,不解通融。憂憤成疾,鬱鬱而終。自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68年,只活了34歲。

賈誼上書憂漢室,長沙謫去古今憐。主要著作有:【過秦論】、【論積貯書】、【陳政事書】、【吊屈原賦】和【鵬鳥賦】等名篇。晚唐詩人李商隱曾批評賈誼: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絕倫。可憐半夜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生之死,說明一個人再有才能,也必須腳踏實地,躬親而行。還要懂得轉擐和通融。這樣才能志得意滿,心想事成,實現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


老頑童374236889


賈誼我感覺就是抗挫折能力太差,可能是因為年輕時太順,遇上挫折,就抑鬱不振,成天想著自己要死了,賈誼這個人對自己要求很高,最後自責內疚而死!


老張頭講故事


心胸不夠豁達,這好像是古人的通性(不是通病,能理解嗎?)多少大家或鬱疾或輕生早早離世!

現代人不會了,夾著尾巴做人成了共性韜光養晦成了偉大。稜角與我們愈發遙遠……

誰可悲誰可嘆?


一夢憶浮生


漢文帝因少年曆苦,算個好皇帝,但也衝不破官僚層網,以至英才鬱郁早夭,惜!。


明越清泉


能曲能伸方為大丈夫,方能實現自己的報負,不至於愉愉而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