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的腰裡為什麼掛把鑰匙?這種少見的情形說明什麼?

秋媚讀史


《雍正王朝》中,雍正腰上彆著這的把鑰匙,是為了打開一個掛滿鑰匙的櫃子,這些鑰匙,則是雍正時期密摺制度的體現。

最讓人記憶猶新的,就是雍正派了十名侍衛隨同九阿哥胤禟前往西北大營服役,而這十名侍衛在面對年羹堯及西北眾軍時,依然飛揚跋扈、趾高氣昂,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有密摺專奏之權。

雍正在位期間,許多官吏,特別是地方官吏上任之前,雍正都會交給他一個密匣。這個密匣有道鎖,而鑰匙則只有皇帝和拿匣子的大臣才有,大臣們把自己要奏稟的事情放在密匣裡,上好鎖,這個密匣不同於一般的公文,不需要經過六部,或者上書房,或者軍機處,而是直接呈現在雍正面前。雍正用自己的鑰匙把鎖打開,查閱奏摺,並且進行硃批,反饋自己的意見,再將密摺鎖好,發還給奏報上來的官員。這樣一來,密摺的內容,皇帝的回覆也就只有皇帝和這名官員兩個人知曉,其他人對裡面的內容和事情一概不知,到了絕對的保密。

而這,就是密摺制度。

密摺制度的建立,成為了封建君主專制和封建皇權到達最高峰的標誌之一。

在密摺制度之前,很多官員為了避免成為眾矢之的,有些事情不敢明言,而密摺制度建立後,很多的事情、很多的建議或者意見,包括官員的彈劾、個人的想法還有許許多多的事情,都可以通過密摺進行上奏而不用擔心公之於眾,因而皇帝收集信息的寬度與廣度得到了迅速的擴展。

同時,對於皇帝來說,密摺制度極大的增加的皇權的神秘感,也提升了帝王的威信,一方面,皇帝可以獲取了更多的信息,瞭解到更多的情況,還能及時的進行回覆溝通,提升了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官員們之間也開始存在了利益關係與利益衝突,官員們相互監督,也對吏治的整飭起到了積極的效果。

因而,密摺制度也成為了君主專制統治到達巔峰的重要標誌。

正是因為有眾多的密摺要回復,才有了雍正勤政皇帝典範的形象。

康熙時期,具摺奏事的官員只有100多人,而到了雍正時期,具有密奏資格的官員增加到了1200多人,雍正籍此也做到了不出北京便可知天下之事。

雍正在位十三年,留下的硃批文字超過了1000多萬字,這是多麼驚人的工作量,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做密摺的批閱,因而,為了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量,雍正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每年也就只能給自己放一天假,其他時間都在勤勞的處理奏摺,這也使得雍正皇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勤政皇帝的典範。


雍親王府


就是那年頭的通訊密碼。

雍正手下的大臣,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密碼,可以和皇帝單獨通信。每個人自己都只掌握自己那份密鑰,皇帝則掌握所有人的密鑰。

這種密摺是清朝特有的制度。它的渠道不通過中樞,無論是南書房大臣還是軍機處,沒有人可以看到。也就是說,不作為正式報告,即使誣告不實也不會追究責任。皇帝也不能以這種密摺作為處理問題的正式依據。

這個渠道極大的加強了皇帝的權威,從此皇帝再不受大臣的制約。因為他擁有自己的私人信息來源,他是明眼人,大臣都是瞎的。

而擁有密摺上奏權的臣子也就成了特權臣子,他們其實還兼任皇帝的私人耳目。

電視劇當中年羹堯手下那個伊興阿就是這樣一個人。看上去他對年羹堯忠心耿耿,唯年羹堯之命是從。可是他擁有密摺上奏權,其實是雍正潛伏在年羹堯身邊的眼線。後來捉拿年羹堯,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雍正皇帝很少離京,也能知曉很多事。這得益於一項制度——密摺制度。這項制度並非起於雍正,早在順治康熙年間,就有類似的告密制度,但告密的人僅限皇帝的寵臣而已。到了雍正時期,雍正將密摺制度進一步完善和推廣,從而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得不說:雍正皇帝果然好手段。

雍正王朝中我們看到,青海發生羅卜藏丹津叛亂,年羹堯從陝甘總督繼任撫遠大將軍後,節制四省軍事。年羹堯此時位極人臣,手握重兵。一旦有異心,天下恐將大變。雍正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也為了掌控西北局勢,因此暗中佈局。伊興阿將軍和雍正後來派去的大內一等侍衛穆香阿等,就是雍正的眼線。這些人享有密摺專奏的權利,而雍正腰間的眾多鑰匙,也就對應著他們的秘匣。雍正此時打開這兩人的秘匣,兩人奏陳的情況卻恰恰相反,雍正一番思索,對於西北情勢瞭然於胸了。

這幾名大內侍衛,由於打架鬧事,差點被年羹堯殺掉。九阿哥胤禟求情,年羹堯藉機寬恕了他們,這也間接控制了侍衛們,還拉攏了九爺,可謂一石二鳥。但這一切都逃不過雍正的法眼,薑還是老的辣。雍正的鑰匙庫還有田文鏡、李衛等人的名字。這恰恰說明密摺制度的強大和雍正的老道。密摺是怎樣的呢?密摺就是臣子將寫給皇帝的問題寫在白紙上,然後用摺子封起來交由皇帝查看。雍正時期,密摺的內容更加廣泛。上到軍國大事,農田,水利,請安,謝恩等等,下到百官、百姓的言行都為密摺所涵蓋。這些密摺,一方面打開了言路,使百官互相監視,互相牽制。另一方面,讓皇帝直面諫言,由於其保密性,也保證了上折之人的隱私和安全。當然,這也增加了皇帝的工作量,但是雍正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每天堅持加班到深夜,他的勤政是有口皆碑的。雍正一生所批摺子,成千上萬。不僅如此,有些奏摺所批語言還特別萌,為後世所津津樂道。

雍正皇帝不出門,天下盡收眼底。雖然雍正只做了十三年皇帝,他的一些制度,他的新政卻為清朝增添了新氣象,新生機。雍正不僅為乾隆攢夠了家底,也為乾隆打好了地基。可惜乾隆後期太過驕奢,不然歷史又將是另一番景象。

(往後餘生,歡迎分享關注吐槽)


風雪夢不逝


這是雍正加強皇權的一種手段。

在雍正時代,有的人享有密奏的權力,彼此之間並不知曉,雍正通過同時辦差的人對事情的上報情況,分析得出事情的真實情況,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

在信息手段不發達的古代,居住在深宮的皇帝很難掌握第一手真實的情況,這種做法在古代對於控制下屬,加強皇權無疑是有效的,對於能夠正確處理問題是有積極作用的。

雍正生性多疑,把下面呈上的密奏分類存放,防止其他人看到,一是防止哪些是呈奏的人員名字洩密,二是防止內容洩密。

前蘇聯的剋剋勃間諜機構一直採用較為原始的情報收集手段,但也成為了最有效的情報機構。對於某些陰奉陽違的衙門,將實際情況通過這種手段反映到高層,卻是有效的。

試想,現代社會如果有這種制度,貪官是否要忌憚許多?



藍隊之光


你說的這把鑰匙,是不是腰裡經常掛著那把開櫃子的鑰匙?雍正在接到密摺的時候,就會用這把鑰匙打開櫃子,然後再從中取出相應的鑰匙,打開裝密摺的盒子,只有這樣才能查看其中的內容。

專折密奏是皇上賦予一部分人的權利,主要是雍正用來監視一些事情,這部分的事情非常重要,有助於雍正瞭解前方他不能得知的消息。

比如說年羹堯那次,兩方送來的消息各不相同,對年羹堯的評價截然不同,如果雍正只聽一方,那就很難得出判斷。所以說這是雍正統治朝野的一種手段,自然十分重要,不能讓他人隨意觸碰。


視頻咚咚強


別的皇帝腰間都掛貴重的東西,比如玉佩或者印信等,可是雍正皇帝腰間掛了一把大鑰匙。而且對這把鑰匙還十分謹慎。

這是《雍正王朝》裡面的一個細節。為什麼他要掛這把鑰匙,有什麼講究嗎?

雍正打開櫃子,取下穆香阿與伊興阿的鑰匙,分別打開從西北戰場送來的兩個錦盒,裡面是穆香阿和伊興阿的奏摺。

這就是雍正的一項改革,叫密摺專奏制度。說的簡單點,就是點名誰具有不經過任何衙門或環節的權利,可以直接將瞭解到的情況呈報給皇帝。

皇帝需要第一手資料,需要直接調查,需要數據和情況直接來自於第一線。

從這個情節,我們還可以看出,年羹堯被監視了,而且不止一個人在監視他,而是兩個人在監視他。一個穆香阿,一個是伊興阿。不僅如此,這兩個人還互相監視,還監視允䅯,但凡有什麼異樣的情況,他們都會向雍正專奏。估計彼此也都不知道都有密摺專奏之權。

雍正的密摺專奏制度是進一步加強皇權的需要。要說這一套,都是明朝玩兒剩下的,大明朝的皇帝靠著朱元璋建立的皇權獨尊制度讓大明朝的皇帝是個傻子都能當。

清朝建立後,尤其是皇太極時期,在范文程的影響下,幾乎對明朝的這套政治體制頂禮膜拜,於是全盤照單全收,這無異於為封建王朝的最後命運起到加速落後的作用。

這種層層監視的結果,還導致了君臣的信任消失。信任,則變成可有可無的東西。可以肯定的是,一線調查法是能夠了解很多真實的情況,但是對於一個國家的領導者而言,僅僅想要依賴密摺專奏,而自身不到一線,到將來,又如何判斷誰是誰非呢?

有些制度看起來很起作用。但是一項制度的實行,得具備很多必要的條件。如果雍正換成了明朝的天啟皇帝或者崇禎皇帝等,看看死去的袁崇煥,孫承宗等,看看魏忠賢等,就知道,這種離開信任而沒有實踐的制度是多麼的可怕。

所以說,雍正的鑰匙看似是個人的精明,實則是因為皇權需要,是除卻人類信任的頹廢品。不值得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