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為何中國會輸?

峩是一個矛盾體


關於這場戰爭,袁世凱看的非常清晰。

當時袁世凱認為甲午戰爭之所以大清會被打敗,是因為軍隊不行!

清廷認為袁世凱說的很對,於是在戰爭結束後命袁世凱建設新式陸軍,根據袁世凱的建議清政府以定武軍為基礎每年投入數百萬兩白銀在小站訓練新軍。不得不說,當時清政府對北洋軍還是給予厚望的。

而袁世凱的這支北洋軍,完全是針對甲午戰爭中清軍暴露的弱點進行的針對性的訓練。。

  • 杜絕貪腐問題

當時袁世凱認為,軍隊中的腐敗嚴重,影響到了戰鬥力。所以,他為了杜絕軍官的層層盤剝,在發軍餉的時候親自把錢送到士兵手裡,保證了沒有人能夠從中盤剝,降低士兵的薪水。

後來,兵多了,袁世凱沒有時間吧軍餉交到每一個士兵手裡,於是命自己的親信代替自己去發軍餉,於是士兵們對袁世凱心悅誠服,戰鬥力蹭蹭的往上升不說,對袁世凱也是唯命是從。

(袁世凱像)

  • 對士兵們進行嚴格的選拔。

在清朝,無論對能打的軍隊,在經歷過高峰期之後都會向治安軍轉變。這是因為士兵選拔不嚴格,得不到良好的訓練,久而久之就會退化。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淮軍,那時候他們的戰鬥力還行)


袁世凱的新軍在選拔和訓練上比傳統清軍嚴格的多。袁世凱要求新兵年齡在20-25歲之間,身高在4.8尺以上,一定要身體健康,不能有不良嗜好,比如吸鴉片。

一支軍隊只有紀律性強,才能在訓練的時候保證執行到位。所以,袁世凱還命令士兵們嚴格遵守軍紀,對違反者實行嚴刑峻法。並且將軍紀編成戰歌交給士兵們唱,來熟悉相關條款。

此後,北洋軍成了清朝末年最強大的一支軍隊,並且這支軍隊練成之後被作為模板向全國推廣。一直到國民政府建立黃埔軍校,通過更為嚴格的訓練加以革命理想的薰陶,才讓當時的中國有了一支比北洋軍戰鬥力更強大的軍隊。不過,那已經是20世紀20年代的事了。在此之前的20幾年的時間裡,北洋軍一直是國內最能打的部隊。

(小站兵接受檢閱)

  • 武器先進,統一

甲午戰爭清軍失敗的另一個因素是,武器裝備雖然比較先進,但是由於採購的國家不同,導致五花八門,使用起來很不方便。而日軍雖然單兵武器不如清軍,可是他們的槍械全都是國產二十二年式村田步槍,這就保證了日軍在戰鬥中武器的維護補充都極為方便。

所以,袁世凱建立的北洋軍炮兵全部採用德國克虜伯工廠生產的大炮,步兵使用曼利夏步槍,而不是像之前一樣裝備萬國牌兒武器。

經過袁世凱的嚴格訓練和清廷財政的有力支持,這支軍隊成為清末最強大的一支軍隊。

說實話,假如甲午戰爭的時候,清軍已經練成六鎮北洋軍,這些軍隊在戰爭開始後調往前線,我相信對付當時的日軍肯定沒有問題。因為甲午戰爭是兩個臭棋簍子下棋,清軍不咋地,日軍也不咋地。在平壤戰役期間,一開始清軍還能夠壓制日軍,可惜主將懦弱,士兵也懦弱,最後被處於劣勢的日軍打敗。這樣的情形在甲午戰爭中不是孤例,可以說甲午戰爭的失敗,完全是軍隊不善戰造成的。

當然,軍隊不善戰的鍋得李鴻章背,甲午戰爭的主力是淮軍,這支軍隊當時已經腐敗不堪。在平時,很多士兵只是掛個名,除了領軍餉的時候去報道,很多人一年到頭都不在軍中服役,這樣的軍隊能打勝仗才怪了。

(李鴻章)

如果李鴻章能夠學習袁世凱,對淮軍嚴肅軍紀,讓淮軍有苦戰的能力,估計日軍連平壤都打不下來。

到那時,清朝再依靠綜合國力的優勢,與日軍拼消耗,日本就完了!

遊者走天下


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清朝)會輸其實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其原因有很多種。

一、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民生凋零,戰爭熱情與積極性不高,戰爭前的準備不足。

要知道在晚清的時候,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各種奢侈生活,大大消耗著國庫軍費,軍費減少,給士兵的補貼,裝備補給缺乏,為戰爭的失敗已經奠定了基礎。因為這些,戰爭的準備並不充足,經費,軍隊與日軍都是不能相比的。

國庫的消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招兵募兵的軍種素質不高,再加上鴉片的輸入,人民吸食大煙,降低了自身的體能,對軍隊對人民都是一種巨大的危害。雖然人數眾多,但戰鬥力卻不及日軍,基本上3名清軍不及1名日軍。如何去戰鬥,士軍的基礎不一樣,已經暗示了也會失敗。



二、北洋艦隊自身的問題,缺乏訓練,無組織,無紀律,缺乏戰術,空留一身蠻力無法與訓練有素的日軍作戰。

海軍打的是後勤保障,北洋艦隊沒有經費哪來的訓練,哪來的士氣?除了臨時作戰比有較高的勇氣之外,缺乏必要的戰術,在對抗時無法去抗衡訓練有素的日軍,再加上彈藥的缺乏,怎麼去射擊。這與當時動員了全國力量集中於海軍的日本相比,簡直天差地別,雙方實力的差距,北洋艦隊弱於日本的聯合艦隊,這是北洋艦隊失敗的直接原因。

如果將之比做比賽,雙方都派出了精銳,但是中國隊被日本隊5:0,就是雙方整體實力的差別,甲隊弱於乙隊,有此可見,當時的中國海軍實力要遠遠低於日本海軍。

三、日本的困境中改革,與有備而來,和中國此時的天朝上國思想,形成鮮明對比。

日本領略過西方艦隊的實力後,作為島國,更加註重了海防力量。製造艦隊,培養海防人才。尤其是在明治維新後,日本的海防力量,艦隊力量,整體海軍實力更是上升了一個檔次。

日本在海軍力量上升之後,開始進行“海外雄飛”戰略,侵略野心膨脹。而中國作為臨近日本的大國,面積廣大,便成為了日本侵略海外的首要目標。所以說,日本侵略中國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有備而來的日本,又豈是正在為慈禧太后祝壽的清軍所能比的。

綜上而言,日本的侵略是必然,而清軍的失敗也是必然,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在意料之中的。


老黑說說事


清軍為什麼會輸,這個問題延續了百年,我們大多數講一是講清軍內部腐敗,吃軍餉喝兵血,導致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軍隊內部制度渙散,這可以說是一個清軍戰敗重要原因。我們看同時期英法世界一流軍隊軍械不用說,先進保養的好,更可怕的是信仰強。軍隊大抵分四種,第一種當兵混日子,這是古代王朝末年的軍隊。第二種吃兵糧打仗,這是封建王朝前期軍隊。第三種為了家庭為了自己的前途打仗,這是資本主義列裝的軍隊。第四種有信仰有組織,知道自己的目的,明白自己生命的意義的軍隊,則是我們如今的人民解放軍。

清軍恰恰屬於第一種軍隊,當兵就為了混飯吃,混日子。順風仗打的溜,一遇到硬茬子就當逃兵,而列強資本主義軍隊有一定組織信仰,能堅守陣地打硬仗。況且那時屬於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這是我們普遍認同的第一條原因。

第二條,是清朝政治體制的腐朽。我們常說清軍的近代戰爭,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對落後的封建主義的戰爭,所以清朝一直戰敗。依我之鑑,這種說法太過籠統,為什麼帝制就一定落後腐朽,君不見隔壁日本天皇幾千年一脈相承,當時沙俄也是帝制照樣是歐洲憲兵,英國君主立憲制也是延續至今,德意志帝國也是軍國帝制,法國處於帝制共和不斷交替當中。上述各國在一定程度上,都帶有封建色彩,把清朝的失敗僅僅扣在制度問題上未免太過可笑滑稽了。清朝實際上不是亡在所謂的君主制,而是亡在中央政府對地方掌控力度不夠。兩次鴉片戰爭,英國從印度海運調兵總共用了不到兩個月,而身為主場的清朝不僅調兵緩慢而且數量少的嚇人,簡直是葫蘆娃救爺爺一波一波送,喪失了主場優勢。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央政令完全傳不到地區手中,海陸兩軍難以形成配合,同樣失去優勢。最可笑的是庚子國變,慈溪曾向歐美十一國宣戰,結果東南各省簽訂互保條約,導致列強長驅直入攻陷北京。足以見得清朝對地方掌控力度,雖然我們說封建後期一直在加強集權,可實際上到了王朝末期,中央政府勢力範圍已經大大縮小,這也是清亡的重要原因。

最後但是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清朝不得民心,列強侵華,百姓不僅不抵抗,反而在列強住所旁邊銷售物資,為列強打探情報,甚至在攻城時組建僱傭兵,導致列強軍隊把客場打成了主場,清軍的戰報反而沒有列強的精準。這才是清朝戰敗的根源,失去了天下民心。百姓只知道有家而不知道有國,為了錢不惜賣國求榮,這是相當可怕的。

聯繫現在,以史為鑑。我們現在很多人也和清末百姓一樣被利益矇蔽雙眼,殊不知我們的一切權利都是建立在國家繁盛的基礎上,沒有了國家哪裡的個人的利益,有國才有家,國是千萬家。希望祖國同胞以此為鑑,能真心熱愛我們越來越強大的祖國。








歷史遊戲影視評論


為什麼會輸?還好意思問吶!

世界上哪個國家精英如中國的儒家精英們那樣如此敵視自己的海軍。

世界上哪個國家海軍的發展像北洋海軍發展被百般掣肘,發展如此艱難。

世界上有哪個國家的政府六七年間一顆子彈錢都撥給不給海軍

世界上有哪個國家的人戰爭期間對前線浴血奮戰的海軍將士們喊打喊殺,甚至將士們為國獻身犧牲後還要百般侮辱。

世界上有哪個國家的人如此不依不饒汙衊抹黑自己國家的海軍。

恐怕也就只有中國這獨此一家,別無分店。

當年日本聯合艦隊二戰時全軍覆沒,也沒見日本國民對山本五十六以及壯烈犧牲的海軍將士們如此汙辱造謠謾罵,也沒見日本人揪著東條英機等人不放,不依不饒地罵成日奸,賣國賊!

二戰日本戰敗,日本人認為是全民族的責任,是他們沒有做好,然後老老實實地向美國學習,甲午戰敗,中國人認為是李鴻章、丁汝昌的責任,再不濟就是清政府的責任,跟我們沒有任何關係,然後就是如潑婦般對李鴻章丁汝昌破口大罵。

打自家孩子出氣,這就是中國人處理失敗的方法。比如: 甲午戰爭日本狠揍了中國人一頓,中國人氣不過,於是轉身狠揍李鴻章和北洋水師一頓,然後就釋懷了。

想想 將士們為國犧牲還要被汙衊謾罵,連家人還要被你們侮甚謾罵甚至戕害,將士們寒不寒心,

怪不得甲午之後,中國會出現如此眾多的漢奸。

你們連日本人都不如,就這還想打勝仗!做夢!


暴雨狂風一片海


1994年的甲午戰爭,實際上是日本舉全國之力與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目的是爭奪東亞的主導權。而大清國內方面,各方勢力卻相互掣肘,相互傾扎,甚至希望李鴻章戰敗,藉機削弱他的勢力,所以必敗無疑,分析如下:

一、李鴻章雖然是翰林出身,但是以軍功上位,所以熱衷掌控軍權。因為經歷過平定太平天國和攆軍的戰爭,知道戰爭的慘烈,不到萬不得已,他不願開戰。

二、北洋水師建成以後,北洋水師成為了東亞最強大的海軍,當時的外部威脅也不大,李鴻章可仰仗強大的北洋水師成為朝廷重臣。對李鴻章來說北洋水師只是擁兵自重的籌碼,不是作戰的工具。

三、隨著日本海軍的逐漸崛起,中日海軍勢力此消彼長,總想與大清水師一決高下。兩國海軍只要不開戰,大清水師就會在心裡裡上保持戰略優勢,而一旦開戰,勝負一分,對李鴻章和大清水師是不利的。所以李鴻章不願開戰。

四、隨著李鴻章的洋務運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在朝廷的分量越來越重,而手握重兵,地位無人能撼動,對他嫉妒的人也越來越多,想方設法削弱他的權勢,成為了各方共識。

五、光緒皇帝親政後,急需樹立政績以便立威,以強化皇權。此時,洋務運動成效顯著,國力蒸蒸日上,1874年已從俄國手裡收復新疆,1884年中法戰爭在鎮南關取得大捷,如果1894年再對日一戰,每十年對外打一戰,展示大清國的軍事實力,一掃鴉片戰爭以來大清屢戰屢敗的晦氣。西洋各國不好惹,撿個軟柿子捏捏,東洋日本人最合適,藉此檢驗一下大清海戰的實力。此時,日本也因海軍擴充,急需找個對手練練,雙方一拍即合,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六、李鴻章知道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近幾年實力是此消彼長,兩國開戰風險太大,保持對日威懾,引而不發,是李鴻章和大清國的最好選擇,而一旦開戰,真相大白,他數十年建起的權勢將土崩瓦解,對日戰略威懾蕩然無存。

七、光緒皇帝急於中興,對外立威,日本人急於挑戰大清權威,謀求一戰,大清朝廷上下官員唯恐天下不亂,想看李鴻章笑話,上躥下跳鼓動著光緒皇帝快打,慈禧太后因為已歸政光緒,對北洋水師實力評估也是外行,樂觀其成,只有李鴻章一人,基於個人私利,國際形勢,水師實力,極力避戰。但孤掌難鳴,已無力扭轉乾坤。開戰不可避免。

八、從開戰進程看,大清水師噸位大,火力猛,但軍艦速度慢,機動性差,在渤海內蹲守,採取守勢的策略是合適的,日本海軍噸位小,速度快,採取進攻態勢也無可厚非。日軍希望速戰速決,大清希望以拖帶變。用持久戰,大清不一定輸。但日本海軍是集全國之力與李鴻章的北洋水師較量。其他如南洋水師,廣東水師都是坐山觀虎鬥,把不得李鴻章打敗,他們好出頭。

不幸的是,北洋水師的大本營——劉公島附近的山東陸軍不歸李鴻管轄,最終,日本海軍從山東半島的膠州灣登陸成功,從後方偷襲成功,北洋水師全軍覆滅。


正陽資訊


因為我們的陸軍沒打過日本,我們的海軍也沒打贏日本,結果我們就輸了


告鳥之


中國人團結很多國家怕,抗美援朝戰爭中囯全國動員,上下一心,武器不怎麼樣,打敗以美國為首的幾個國家組成的聯軍。美國牛B ,打敗他的國家就是中國。


陳生富4


朝無戰心,將無戰膽,其他都是添頭


四十方惑


落後就要捱打,清王朝統治者在後期沒有發展經濟,卻在浪費在園明園的工程上,還有甲午戰爭的指揮有問題


黃山蔣欲鵬


輸在人文精神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