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歷史上馬略改革後,沒有精銳步兵了,這是怎麼回事?

勇敢的心123654321


這肯定是胡說啊!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之後,共和國時期的羅馬軍團,在各方面都達到了第一個巔峰。從意大利、西班牙、希臘和北非歷練出的高素質軍官團和老兵,精良的武器裝備,以及成熟的戰術體系,讓共和國隨之進入了極為迅速的軍事擴張期。但這樣的好景不長,共和國版圖的擴張,使得原有的公民兵體系,越來越難以承受長時間的海外作戰。而羅馬軍團長久以來倚重的自耕農兵員,本身也在不可逆的土地兼併過程中,遭受著嚴重的打擊。從人力來源的數量和水準上說,羅馬軍團都在巔峰之後逐漸開始衰退。

這樣的衰退,終於在公元前2世紀晚期,連續地在戰場上體現出來。在辛布里戰爭與朱古達戰爭中,羅馬軍團的表現完全無法令人滿意。在戰爭中獲取了地位的蓋烏斯·馬略(Gaius·Marius),決心對羅馬軍團進行完全的改革,一系列原有和新建的舉措,將被正式作為制度固定下來。

馬略改革最主要的內容,是將羅馬軍團從服兵役的公民兵,改為職業軍人。獲取固定報酬、由國家負擔裝備的新軍團士兵,能夠脫產獲得更好的訓練,同時在海外作戰時維持更高的士氣。同時,軍團的兵源也有所擴張。此前,僅招募有產者的規定就已經在多次緊急情況中被打破,此次馬略則正式取消了徵兵範圍對個人財產的限定,貧民將不受阻礙的進入到軍團的行列中。此後同盟者戰爭的結束,使得意大利半島各地區獲得完整的公民權,所謂意大利同盟軍團的說法也逐漸不復存在。

馬略改革除了從根本上完成了軍團的職業化建設外,從戰術角度來說,則主要是對波利比烏斯時期一些逐漸產生的改良,從制度上予以了確認和強化。比如步兵大隊這一級單位的正規化,三線步兵裝備和戰法上的統一,以及輔助部隊的正規化、獨立化等。

新的共和國軍團,在沿用步兵大隊—步兵中隊—百人隊體系的同時,做出了一些小的改變,原有的青年兵、成年兵、後備兵間的區分不復存在,各中隊統一了裝備和作戰樣式。不過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成年兵等稱謂還是單純作為榮譽地位的符號,被保留下來。每個新的軍團理論上擁有10個步兵大隊,除了保有鷹旗的第一大隊,擁有800人的雙倍兵力外(分屬2個步兵中隊,共5個雙倍兵力百人隊),其餘9個步兵大隊均各下屬3個步兵中隊,每個中隊擁有2個百人隊,大隊的戰鬥人數定額為480人。非戰鬥人員同樣被部署到各級單位內部,百人隊下轄的最小單位十人隊(contubernia)擁有8名士兵和2名非戰鬥人員,組成實戰中的一個縱列(軍團最常見的百人隊縱深是8排)。整個軍團理論上擁有4800名重步兵和1200名非戰鬥人員。

原來屬於軍團內的所有輕步兵和騎兵,則很有可能被剝離出來,統一獨立使用。至少在凱撒時期,各軍團理論上沒有軍團屬的騎兵,這也與羅馬人越來越廣泛使用外籍騎兵不無關係。由外籍士兵組成的輔助部隊(Auxiliary),作為一個獨立的部分,在軍隊中享有越來越高的地位。

馬略的成功改革,成為共和國晚期擴張的基礎。馬略、蘇拉、盧庫盧斯、龐培、凱撒等一系列軍事指揮官,利用這支新的職業化軍隊,在本都、亞美尼亞、敘利亞、高盧等地區進行了了飛速的軍事擴張。

總之,馬略改革的前提是,羅馬共和國的軍隊已經不適應新的戰爭環境。否則馬略有多蛋疼?非得去改革?而很明顯,馬略改革之後,羅馬軍團的實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冷兵器研究所


羅馬共和國的所謂“精銳”一開始就是由社會精英和中產階級組成,軍團中的士兵自身就是有頭有臉的人物,而且有一定的個人財富。相對應的,他們的武器、口糧等開銷都是自己承擔,所以有充足的後勤以及裝備優勢。這些人在和平時期還要靠軍人身份撐場面,從而最終實現自身的政治藍圖。

但隨著羅馬共和國的擴張,僅憑中產階級完全維持不了戰爭的繼續,於是這些中產階級開始破產,精銳部隊的數量開始下降,如此一來戰爭的持續時間被延長,直到日耳曼人打過來的時候羅馬人才發現曾引以為傲的精銳部隊根本無法戰鬥。

馬略改革改變了羅馬共和國固有的軍事體制,只要是羅馬公民就可以當兵,無論貧窮富有,同時軍團配備了統一的武器、口糧以及定期的日常訓練,軍人的身份的影響力逐漸減小。況且單憑個人的財富必定無法支撐軍團的長期開銷,當軍團開始走向職業化、規模化、統一化的時候,精銳部隊自然會消失。


鷹眼戰情室


其實呢,這只不過是一種粗略的概括,我們是把意思給理解錯誤了。

馬略改革的重心咱先不提這個,咱先說一下,在馬略改革之前,古羅馬重步兵方陣究竟是怎樣組成的?它的組成成分又是什麼?

在這之前,古羅馬步兵方陣是由古羅馬公民義務組成的。古羅馬公民參與古羅馬軍隊贏得公民的身份以及相應的社會地位和權利,所有的武器裝備全部自費,戰功越高,那你獲得社會地位也就越高。但是同樣道理,如果你擁有了相應的社會地位,你也不需要出去作戰。

所以古羅馬步兵方陣是分成三排的第一單是年輕的,而且沒有什麼社會地位的年輕的士兵,第二排是經驗豐富的老兵,第三排是貴族士兵以及服役時間很長了,而且擁有相應社會地位的老兵。

第一排那當然沒什麼社會地位,也沒創造什麼社會價值,身上裝備自然破爛了一點,但是在第一排容易獲得戰功,所以去第一排的年輕士兵比較多。第二排算的上是整個隊伍的中心,也是中樞地帶,這個第二排需要穩定住前線,並且扛住。前面的壓力。與此同時,後方出現問題的時候,第二排也要快速支援的後方,所以都是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兵第三排就是貴族士兵。他們已經有相應的社會地位了,參與軍隊拿的東西也不夠,他們揮霍的,所以對於他們來講保全自己的小命兒,那是最重要的。由於長時間的作戰或者家境比較好,他們購買的裝備自然比前面的一排要好得多,所以他們被稱為精銳步兵。

這是一個諷刺的詞語,諷刺的就是這些在後排貪生怕死的貴族大佬爺,隨著羅馬共和國的不斷擴張,整個羅馬城裡面哪個不是大爺?都不願意在前線進行作戰了,那這個時候我的軍隊從哪裡獲得優質的兵員呢?

馬略改革的重心就在兵源,馬略改革的重點就是所有的士兵全部都職業化,(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根本咱們只是業餘時間出去打架或者殺人現在你們只要加入軍隊,你就是一個士兵,你就是一個職業的士兵,你就必須待在羅馬兵團裡面直到你的服役時間結束為止。

與此同時,你的所有的裝備,你的所有的糧食全部都有軍隊負責裝備統一配發,可能再出現在這之前,有的人裝備好,有的人裝備差,這種情況軍隊裡面一視同仁,並且除了羅馬城來的公民以外,其他地方的士兵也可以加入到古羅馬重步兵方陣裡面,獲得戰功以後可以一視同仁地拿到相應的獎勵。

除此以外,其他的兵種也得到重視。由於古羅馬他的國家的土地越來越大作戰的地區和地形也千變萬化,所以需要適應不同的地形做出改變,因此,原先的重步兵方陣肯定是不行了,在地中海區域,依靠地中海發的海運重步兵方陣可以指哪打哪,但是在家地區不一樣,所以就必須輔助一些獨立的兵種,比如說騎兵或者是一些弓箭兵。

但是馬略改革的重心仍然還是在兵源,精銳步兵是一個貶義詞,沒有精銳步兵是說明這個軍隊裡面已經開始消除一些階級化。


漩渦鳴人yy


“精銳步兵”其實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馬略改革之後的羅馬人一是拋棄了三列陣,二是確實沒有在裝備和訓練上對軍團步兵區別對待的習慣。可能這種一視同仁的感覺,讓人覺得軍團兵之間沒了區分,所以就沒有精銳部隊了吧。

這就牽涉到“精銳步兵”的定義了。要說在裝備和訓練上特別與眾不同的正規軍團步兵,那可能確實是很難找到。羅馬人在帝國時期的禁衛軍在地位上倒是很特殊,在政治上非常關鍵,拿到的薪水也非常高,但他們的裝備和訓練和其他部隊並沒有顯著的區別,甚至戰鬥力也許還不如一部分其他軍團。

但是有些部隊雖然不是作為精銳被培養的,卻擁有傲人的戰史、繁多的戰績,可以在整體上被認為是一支精英部隊。一個很好的例子是

克勞狄烏斯的第七軍團。在說這個名字的時候“克勞狄烏斯的”這個前綴不能丟,因為羅馬人會有多個軍團是擁有同一編號的,它們之間的區分全靠名綴。比如“第四馬其頓軍團”和“第四西徐亞軍團”,編號一樣,但一個是西徐亞人編成的,一個是馬其頓人編成的,完全不是同一撥人。

克勞狄烏斯的第七軍團,Legio VII Claudia,(VII在此讀作Septima,Claudia是男性名字Claudius的變形,不是後來歐洲流行的女性名Claudia。)是一支傳奇軍團。它在公元前65年由龐培創建,在帝國時期繼續存在,是帝國時期的羅馬所擁有的最古老的軍事單位之一。它一直存在到了至少4世紀末期,有可能還更久。在這麼長時間裡,克勞狄烏斯的第七軍團參加過凱撒的高盧戰爭,幫凱撒打過內戰,打過凱爾特人,參加過羅馬對不列顛的軍事入侵和佔領,還為日薄西山的四世紀羅馬守過多瑙河。克勞狄烏斯的第七軍團不是一支被特殊培養的部隊,但卻擁有這樣的履歷,應該多少可以算是精英了吧。

其實仔細想想,百戰之下,必出精銳。精銳不一定是被先天攢出來的,也有後期磨出來的,從戰爭中撈出來的。不嘔心瀝血地去培養精銳,並不意味著一定不會出精銳。雖然我拿一個軍團舉了例子,但實際上並不只有這個軍團有這等戰績。甚至在晚期的西羅馬,還有針對帝國邊境附近的蠻族據點發動的小分隊襲掠。在阻礙機動的森林中,這些小分隊輕裝潛行,快速機動,打了就跑,執行這些任務的部隊雖然沒有光鮮亮麗的特殊裝備,但又何嘗不是某種意義上的“精銳”呢……


史話戲說


馬略改革之前。羅馬共和國的軍隊以步兵為主,在其對外征戰,擴張領土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隨著羅馬對外戰爭的繼續,單一的步兵方陣很難滿足多種軍事行動的需要。於是,在馬略改革中,軍隊配備了專門的工兵部隊和機械裝備,以便在攻城戰中發揮作用。雖然作戰隊形的中心還是以步兵方陣為主,但是卻增加了弓箭手、拋石手、騎兵等輔助兵種,使羅馬軍隊在日後成為一隻多兵種協同作戰的職業化軍隊。


提督的漫步


這個精銳步兵是一個軍種的名詞,指得的是老共和國時代,以自費裝備為主的貴族士兵,裝備齊全而且能夠長時間自費提供糧食,補給,士氣堅定,用來遠征的士兵,所以被稱為精銳步兵,這是對比裝備匱乏的輕步兵和無力長時間作戰的城鎮衛隊來說的。並不是說馬略改革後步兵不精銳,而且相反來說軍團兵的素質能力在整個羅馬時代都是拔尖的。


回聲殿堂


精銳步兵是有的。被認為弱小的宋朝,其中央禁軍就是歷史上唯一能用步兵對抗騎兵的精銳,他們吃虧在可以擊敗騎兵,但不能殲滅騎兵,實在是騎兵想跑追不住。


種花家的白胖子


馬改其實對應的是社會現象,羅馬社會在出現深刻的社會變化,之前的軍制依靠的是富裕的公民群體,當羅馬社會不再能提供可靠而高質量的兵源的時候,就需要靠其他途徑來保證了。不過募兵制雖然能在軍事上救急卻不能影響到羅馬社會那些不好的變化,遲早有一天連募兵都得不到可靠的兵源。

羅馬雖然不是死在這個上,但四五世紀對蠻族作戰總是力不從心卻是這個緣故。


韋格蒂烏斯


改義務兵制為募兵制,建立以軍團為單位的步兵制度,統一部隊建制,就沒有所謂精兵部隊了。


小子一大口


改革就是往好的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