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劍《人類源流史》西亞古代民族∶阿拉伯人與阿拉伯帝國2

麟劍《人類源流史》西亞古代民族∶阿拉伯人與阿拉伯帝國2

阿拉伯人與阿拉伯帝國2

二、阿拉伯古國

1、賽伯伊王國

賽伯伊王國,建立於公元前約750年至公元前115年,即《聖經》所說的“示巴王國”。

最強盛的時候,它甚至統治了整個阿拉伯半島南部。賽伯伊人是最早的航海家和國際商人,灌溉了南部阿拉伯絕大部分土地的著名的馬裡卜大壩,也是由他們修建的。透過《聖經》上著名的示巴女王和所羅門的故事,約略可以看出這個王國的繁榮與富足。在其後,代替賽伯伊王國的希爾木葉王國,其統治則一直持續到公元6世紀上半葉左右。

2、希木葉爾王國

希木葉爾是也門阿拉伯人建立的一個王朝,在銘文中作Hmyr,在希臘文獻中作Homeritai. 他們佔有阿拉伯半島的西南端,首都採法爾(Zafar),位於今耶裡姆(Yarim)東南約14公里處。

在3世紀最後數十年內,希木葉爾國王沙瑪爾•尤哈里什(Shammar Yuharish)結束了薩巴伊和哈德拉毛王國的獨立地位。由於卡塔班王國已經從政治地圖上消失,整個也門便統一在他的管轄之下。此後的國王稱號為“薩巴伊、賴伊丹、哈德拉毛和也門國王”。阿拉伯作家們稱他及其後繼諸王為塔巴(Tabba)。因為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的幾個世紀中也門處在希木葉爾王國的統治之下,。

希木葉爾王國與其他王國稱呼國王的名字為“馬利克”或者“穆卡拉布”不同,希木葉爾王國稱國王為“祖”,如“祖•裡丹”。扎法爾城是其首都。希木葉爾王國存在了640年,公元前115年建國,公元525年滅亡。

公元400年,希木葉爾王國統一阿拉伯半島南部,有關國王的遠征故事充斥文學,真偽難辨。

公元300年左右,希木葉爾王國進入第二時期。國王被稱為“薩巴伊、裡丹、哈德拉毛和葉姆納特之王”。第一個採用這一尊號的國王舍姆爾•葉爾阿什,是希木葉爾王朝最有名的統治者。

3、納巴泰王國

納巴泰王國由阿拉伯遊牧部落的一支納巴泰人建立於公元前6世紀,統治核心區大致相當於今約旦,首都佩特拉城。哈里斯三世(公元前87-62年在位)時期國力強大,頂住了羅馬大軍的進攻,並以稱臣的策略保持了國家的獨立。此後一段時期,納巴泰與大希律王的猶太王國不斷爭戰。

公元前50-1年,納巴泰王國憑藉其東西方貿易中轉站的優越地位,繼續保持繁榮,在城市建設、工藝藝術等方面保持較高水準。作為羅馬名義上的保護國,納巴泰曾於公元前26年派兵參與了羅馬對阿拉伯半島的遠征。公元前32年之後,納巴泰與另一個羅馬的保護國—猶太王國多次發生戰爭,互有勝負。

統治核心區位於今約旦的納巴泰王國,在哈里斯四世(公元前9-公元40年)時期達到全盛,其疆域向北擴張到大馬士革,向南擴張到阿拉伯半島上的希季爾。此後,該國開始走下坡路,106年被羅馬吞併。

4、帕爾米拉帝國

帕爾米拉帝國,又名帕爾米拉,即今天的敘利亞。公元前64年,Seleucid帝國崩潰,一個新的國家出現在羅馬帝國和帕提亞帝國之間,這就是帕爾米拉。由於帕爾米拉特殊的地理位置(一部分領土位於絲綢之路上的沙漠綠洲),他們很快建立起了自己的地方軍事力量(相當於沙漠軍事部隊,保護商旅),並且通過絲綢之路的貿易獲得豐厚的利潤。早些時間,帕爾米拉曾經是羅馬軍隊的一分子,但在公元270年的一場封地 戰爭中背叛了他們的盟友,羅馬人公元在273年年滅亡了這個國家。

5、加薩尼王國

加薩尼王國(الغساسنة‎,Ghassanid Kingdom,或譯為伽珊王國、加薩尼德王國)是由阿拉伯人的一支——加薩尼人與公元三世紀建立的基督教王國,是拜占庭帝國的重要屬國。位於今天的黎凡特地區(敘利亞、約旦一帶)。位於絲綢之路上,以商業著稱。於公元636年被阿拉伯帝國滅亡。

(1)從也門來到敘利亞

加薩尼人自稱是古代南部阿拉伯的後裔,居住在希木葉爾(今也門)一帶,因馬裡卜水壩的崩潰,田園荒廢,於是從也門遷徙至黎凡特地區。他們在一個名叫“加薩尼”的湖邊紮下帳篷,安家落戶,因而自稱加薩尼人[1] 。加薩尼人遷徙到黎凡特的時間尚不清楚,但加薩尼人認為是在公元3世紀後分兩撥到達的。當時他們的族長是穆宰伊基雅,他的兒子哲弗奈(Jafnah)是公認的加薩尼王國的奠基人和第一代國王,被稱為哲弗奈一世(Jafnah I ibn `Amr)。

這個部族逐漸在大馬士革以南的豪蘭(Hauran,今敘利亞南部)建立政權,並逐漸被本地的敘利亞人同化,皈依了基督教,並且開始使用阿拉馬語。

(2)附屬於東羅馬帝國

在加薩尼人之前,拜占庭帝國在黎凡特地區的代理人為撒裡哈人。加薩尼人生活在撒裡哈人的管轄區內,因而必須向他們繳貢。2世紀末,隨著加薩尼人的強盛,雙方發生了戰事,加薩尼人打敗了撒裡哈人,擺脫了他們的控制。哲弗奈追殺了數名撒裡哈的首領,最終成為黎凡特地區未得到拜占庭皇帝認可的實際統治者。

關於加薩尼人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公元五世紀末葉。根據拜占庭人的記載,公元473年,加薩尼人的族長Amorkesos和拜占庭帝國簽訂了協議,成為拜占庭帝國的藩屬國(foederatus),作為拜占庭帝國與阿拉伯半島遊牧民之間的緩衝國,阻擋貝都因人劫掠。到了哈里斯二世時期,加薩尼國王更是被封為帝國貴族。

加薩尼人在保衛商道安全、監視萊赫米人(Lakhmids)、為拜占庭提供部隊支援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加薩尼王國逐漸控制了黎凡特東部大部分,其南部邊界甚至曾經延伸至漢志北部的紅海岸邊,並逐漸成為拜占庭帝國最重要的藩屬國。

(3)鼎盛時期

加薩尼的哈里斯二世(約當529—569年)在第六世紀時與希拉的萊赫米國王孟迪爾三世(554年卒)成為這個時期阿拉伯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這個哈里斯(al-Harith,阿拉伯編年史家給他取了一個諢名,叫al-A‘raj,意為跛腳)是第一個可信的名字,而且是加薩尼編年史上最偉大的人物。跛腳的哈里斯曾打敗了他的勁敵——萊赫米的國王孟迪爾三世,拜佔廷皇帝查士丁尼為了獎賞他的功勞,於529年任命他為敘利亞各阿拉伯部族的首領,並且封他為patricius(貴族、大主教)和phylarch(部族首領),這是最高的品位,僅次於皇帝本人。這是這個頭銜在拜占庭歷史上被第一次授予一位外族人。在阿拉伯語裡,這個頭銜只簡單的譯成malik(國王)。

哈里斯在位的時期很長,但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消耗於戰爭,而那些戰爭,都是為拜佔廷的利益服務的。544年前後,孟迪爾三世和他打仗,把他的兒子俘虜去,當作犧牲,供獻烏扎(Al-Uzza,或譯歐扎,阿拉伯古時重要女神,酷似古希臘的愛神阿芙洛狄特)。但在十年之後,哈里斯就替兒子報了仇,在肯奈斯林地區的一次戰役中殺死他的仇人。這次戰役,大概就是阿拉伯傳說中的哈麗梅之役,哈麗梅是哈里斯的女兒,她親手給加薩尼的百名敢死隊員撒香水,並且給他們穿上鎧甲,加上白麻布的壽衣。

563年,哈里斯到君士坦丁堡去覲見查士丁尼一世。這個貝都因族長的儀表,在東羅馬皇帝的近侍的心目中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哈里斯二世信奉基督教一性派。然而,此前一性派已被拜占庭帝國官方裁定為異端。在君士坦丁堡的期間,獲得查士丁尼的同意,任命一性派(Monophysite)的主教敖德薩人雅各•伯拉德伊斯(即葉兒孤卜•白爾德儀)為敘利亞阿拉伯人的主教。這為後來拜占庭和加薩尼人之間的矛盾埋下了伏筆。

(4)與拜占庭的關係惡化

哈里斯二世的繼任者是他的兒子孟迪爾(al-Mundhir,約569-582年),即拜佔廷歷史上的阿拉孟達洛斯。萊赫米人見哈里斯去世,便頻頻舉兵襲擾加薩尼王國。570年,新國君出兵迎戰,打敗了萊赫米軍隊。然而,孟迪爾象他父親一樣是一性派的熱心的保護者,這使得拜占庭皇帝對新國君極為不滿,拒絕按常規撥款給加薩尼人,此外還委派米爾基亞努斯酋長取代孟迪爾,並要他在適當的時候除掉孟迪爾。對此,孟迪爾立即舉旗起義,反抗拜占庭人的統治。他的反抗活動持續了三年,萊赫米人見狀乘虛而入,佔據了大批敘利亞的土地。拜占庭人被迫重新起用孟迪爾。

孟迪爾在成功地抵禦了入侵者,穩住了敘利亞的局勢後,來到了君士坦丁堡,他受到了拜占庭人的歡迎,被稱作“東方人的國王”。

580年,他帶著他的兩個兒子去遊君士坦丁堡,備受提比略二世的熱烈歡迎。提比略二世把他頭上寶貴的冠冕脫了,替他換上一頂更寶貴的王冠。

同年,他襲擊並焚燬他的萊赫米敵人的首都希拉城,獲得了重大的成功。但由於他的父親曾有反叛皇室的嫌疑,他此次雖建立奇功,仍不足以消除皇室的猜疑。在大馬士革和帕爾米拉之間的侯瓦林城,城裡有一座新建的教堂,當他正在那座教堂裡舉行奉獻典禮的時候,被逮捕了,而且被押解到君士坦丁堡去,後來,被拘禁於西西里島。拜占庭當局把自己同波斯人的戰事失利全部歸罪於他,指控他勾結外敵。拜占庭人不僅罷免了孟迪爾,而且還終止了加薩尼王室的年俸。

他的兒子努爾曼(Nu'man)繼承他的王位,帶領著他的兄弟多次侵擾拜佔廷的邊疆。對此,拜占庭皇帝派大軍討伐,逮捕了努阿曼,並將他押到了君士坦丁堡。他的兒子們試圖營救,但是都被挫敗了。

(5)衰弱和滅亡

在孟迪爾和努爾曼之後直到到614年,加薩尼王國叛亂四起,陷入了無政府狀態。敘利亞沙漠裡的各部族,各選擇其族長。儘管大多數的首領都是加薩尼王室的成員,但加薩尼王國的統治實際上已經消亡。薩珊帝國的皇帝胡斯羅•伯爾威茲於613—614年奪取了耶路撒冷和大馬士革,使加薩尼王朝遭受最後的打擊。

希拉剋略於629年收復敘利亞時,究竟恢復敘利亞阿拉伯人的族長職位與否,已不可考了。阿拉伯編年史家認為哲伯萊•伊本•艾伊海木(Jabalah ibn-al-Aiham,約632-638年)是加薩尼王國最後的國王。在636年的雅穆克戰役(Battle of Yarmouk)中,這個國王是站在拜佔廷的一邊對阿拉伯人作戰的,但他後來信奉了伊斯蘭教。相傳,他第一次朝覲天房的時候,正當他巡禮天房之際,一個貝都因人無意中踏了他的斗篷一下,這個退位的國王,一掌打在那個貝杜因人的臉上,把他的鼻樑打斷了。哈里發歐麥爾下令說,哲伯萊必須讓那個貝杜因人打一個耳光,或交付一筆贖金。哲伯萊不堪受辱,就率領家人500餘名,偷偷地逃到君士坦丁堡,重新信奉了基督教。

之後,哲伯萊在拜占庭帝國內復國。其後,加薩尼王國又苟延殘喘了數個世紀,但一般來說已經不被認為是原來的加薩尼王國了。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