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士兵在莫斯科凍死幾十萬,為何不搶蘇聯人的衣服穿?

張天承


這個問題問的是何其幼稚,題主以為搶了蘇聯人的衣服穿就不會被凍死嗎?不禁讓俺想到晉惠帝的那句,“何不食肉糜?”

事實上,蘇聯紅軍在整個莫斯科戰役期間有879,879人因受傷、生病和凍傷減員。而626,519人為不可恢復性減員,這其中一部分就是因長期處於室外寒冷環境下(12月溫度降至零下40度)而凍死的。

而德軍方面,據統計在莫斯科戰役期間因凍瘡造成的損失達133,000人。在最前沿,德軍的大多數師中凍傷減員達到了40%之多。

可見1941年底的嚴寒對於交戰雙方而言是對等的,“冬將軍”並不是打倒德軍的最關鍵原因。只不過對於蘇聯來說,他們準備得更充分。

那麼為什麼德軍士兵會在莫斯科城下有這麼高的凍瘡損失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戰前德軍高層對戰爭的走向過於樂觀,認為對蘇戰爭會在冬季來臨前結束,因此在過冬物資的準備上未予以重視。當戰爭被拖到10月時才意識到,但為時過晚。此時下令在德國國內發動民眾捐助過冬衣物、以及工廠趕製的物資,因糟糕的交通運輸補給線而無法及時運抵前線部隊手中。

二、蘇聯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1月17日下達了第428號命令(焦土作戰),即燒燬距離前線40至60公里、距離道路20至30公里處所有居民點的建築,迫使敵人到寒冷的露天環境下露營。蘇聯人這種堅壁清野的做法,讓德國人在沿途無法獲得有效的補充。連房子都不給你,更別提搜尋到足夠部隊所需的禦寒衣物了。

三、儘管希特勒在聖誕節前不久下令採取緊急措施,以改善前線挨凍士兵的處境:從蘇聯俘虜和平民手中強行徵集冬衣;在爆炸物的幫助下挖掘戰壕;為士兵營建帶有供暖功能的據點。但是,無論是從俄國人手中徵集,還是從德國運往前線,過冬物資都沒有達到部隊所需的標準。而德國人也沒有合適的設備和建築材料來營建據點。

也就是說德國人並不是沒有搶,而是搶來的只是車水杯薪,根本不夠用。

另外,從留存下來的歷史照片也能證明莫斯科城下的德軍並非完全沒有禦寒衣物,而是配給不足。

如有疏漏,還請多多斧正。

我是肥鵝,一個熱愛歷史的碼字鵝!


彼得堡的肥天鵝


有機會去實地考察一下。

2010年因工作原因,我在12月坐著大巴從莫斯科前往斯摩稜斯克,走的大型公路就是當年德國人進攻走過的路。當然今天的路況比當年好太多了,70年前這條路不過是四車道,而且經過破壞估計也坑坑窪窪,今天要寬得多了。沿途經過很多村鎮,今天的房子也比當時好多了。按照過去俄羅斯農民的建房模式,有錢的基本是堅固耐寒的石頭房子,紅磚房子,一般農民住的是原木或者泥磚搭建的木屋,而且房頂是用稻草鋪的,一個小鎮最好的房子是教堂,制高點是鐘樓。村鎮以外,不建議颳風的時候去,零下30度的風雪堪比沙塵暴,衣服上眉毛上結霜都很常見。

想象一下當年德國人的遭遇。經過慈父的訓令,凡是德國人有可能進攻到達的路線,人畜一律離開,房子全部燒掉,不給侵略者留下有用的東西。德國人能怎麼樣呢?進入村鎮,估計就剩下教堂還留著沒有燒完,有錢人的房子就剩殘垣斷壁,窮人的房子壓根就沒有了,糧食莊稼?大冬天哪來莊稼,當然有一些農民的地窖可能會存有來不及拿走的糧食,但是不會很多。德國人能做到的就是砍柴,拆了沒燒完的籬笆,燒著取暖,防著帳篷不要被刮跑了,等著後面的馬車拉來吃的穿的。

德國人還有一個地圖的問題。德國人進攻蘇聯的軍用地圖很大一部分取自旅遊地圖,三十年代蘇聯的旅遊地圖並不會明確表明村鎮的位置,這是當時國防的需要,憑著這樣的地圖,找到城市是可以的,公路是可以的,但是野外生存就夠嗆,也許走著走著忽然冒出一個鎮子,也許真的什麼都沒有,也許村子距離公路也就十來公里,但是看不見鐘樓也就真看不見了。


夢中窮人77019246


德軍一開始實際上對於蘇聯的嚴寒是有著防範的,特別是希特勒本人,吸取130年前拿破崙法軍進攻莫斯科遭遇嚴寒襲擊的教訓,對此十分關注。

早在夏季的時候,希特勒就指示總參謀部和陸軍軍需部為東線部隊籌集冬裝,具體標準是每個官兵兩件羊毛背心、護耳、手套、絨帽。但是由於德軍推進速度太快,特別是在莫斯科戰役期間,德軍有限的軍用列車都被軍需部集中用來運送武器彈藥,因為他們認為戰爭在冬季之前就結束,於是運送冬裝的事情就滯後了。當時德軍上上下下都認為莫斯科志在必得,所有人的心思都在打仗,自然顧不上搶劫。等到冬季來臨時,德軍部隊獲得冬裝的只有1/3,大部分冬裝滯留在後方的華沙。

蘇聯人的狀況實際上也好不到哪裡去,西部地區由於物資匱乏,冬裝所需的原材料都需要從遙遠的烏拉爾、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徵集,甚至用軍火從中國換取羊毛。因此,蘇聯人的冬裝問題也遲遲得不到解決,莫斯科戰役進行到十月革命閱兵節後都還有凍傷現象。為了趕進度,蘇聯政府在動員全市居民修築防禦工事的同時也趕製冬衣,並且是直到12月上旬德軍停止進攻後才逐漸完成冬裝的供應任務,由此可見歐洲部分的的蘇聯人冬裝也是十分匱乏,德軍即使是搶劫也搶不到多少,更不用說自戰爭一開始蘇聯馬上轉入戰時經濟體制,大量的居民和工業企業向東部大後方遷徙,實行徹底的堅壁清野,根本輪不到德軍去搶。


大將軍威武K


我是一個德國士兵,我正蜷縮著跟戰友擠在一起,不時用手拉一下身上那層薄薄的毛毯,儘管它並不能帶來一絲的溫暖。俄羅斯的冬夜很冷,周圍的夜也很靜,除了咳嗽聲和不時劃過天際的煙花。天空的雪花還在飄飄灑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 不知道我們尊敬的元首在幹嗎呢,德國也冷嗎?



我們很冷,冷的難以入睡,但我們又需要儘量保持不動來維持自己那好不容易才有的一點兒熱量。我們不敢生大火,我們太靠近前線了,火光會暴露我們的位置,這裡隨處都是蘇聯士兵的狙擊手,他們打的太準了,好多戰友都被打死了。後方的指揮部燈火通明,指揮官們正在制定著新一輪的戰略,我明白,明天又是一場新的戰鬥了。



天亮了,雪還在下。我整了一下軍衣,它很漂亮,比那些該死的蘇聯人的好看多了,但不得不承認,那些蘇聯士兵的衣服特別暖和,它們也是我們最喜歡的戰利品之一。衝鋒馬上開始了,不知道又要有多少戰友回不來了,大雪只是掩蓋了罪惡,卻沒有洗刷罪惡。我不知道這場戰爭是正義的還是邪惡的,我是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



為了保暖,我們搜查了附近可能有物資的所有地方,什麼都沒有。那些俄羅斯人都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還有不時不知從哪裡來的冷槍,讓我們的收穫微乎其微。我們好像拋棄了德意志士兵的榮耀,只為了一塊餅乾,一條毛毯。

戰爭什麼時候結束啊,這該死的俄羅斯鬼天氣!


歷史伶俜者


蘇聯和德國的戰爭實在是太慘烈了。

慘烈到二戰結束十幾年之後,蘇聯依舊不能公佈人口數據,並把人口統計當做自己的國家機密。由於青年人口的大量傷亡,戰後蘇聯出現了大批的三十歲左右的省部級領導人。

也正是靠著蘇聯人的大量犧牲,德國的閃電戰計劃破產、被迫拖去入冬季。那個時候的蘇聯更像一座又一座血肉磨盤,每個城市、每個區域、甚至每一座房屋都要反反覆覆爭奪好多次,哪怕在建築因戰火被損毀之後、德國和蘇聯還要進行反覆的爭奪。

圖為,德國和蘇聯的城市戰爭



沒有人想到蘇聯人如此堅韌、德國人也沒有。

要知道當時蘇聯的總體實力並不強、而德國的攻勢也一如繼往的兇猛。戰爭剛剛開始之後,很多蘇聯人都沒有反應過來,就丟掉了大量國土;很多蘇聯地區的戰士還在苦苦等待援軍、卻被告知身後的數個城市早就淪陷了。

但是蘇聯人並沒有軟弱、更沒有準備屈服,甚至原本因為斯大林大清洗、而有些分裂的蘇聯,也因為德國人的壓力重新團結起來。

沒有人知道蘇聯人準備打多久、沒有人知道蘇聯人的決心。我們只能從一個又一個二戰後封存的軍備庫中看出蘇聯人的意志,直到1960年、蘇聯還有大量的二戰時期的裝備可以提供給非洲朋友。

那個時代的蘇聯,食物不充足、在服裝上甚至比不上沒有準備度過冬季的德國人,但是每個人都有槍、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子彈。



為了更好地發揮蘇聯戰線長、蘇聯冬季寒冷的優勢,為了更好的抵禦德國人,蘇聯採取了強制性堅壁清野的方式、毀掉所有的村莊,所有的蘇聯人都捲縮在大城市裡、靠著僅有的一點點物資頑強地抵抗著。

所以德國人並沒有從已經佔領的蘇聯農村獲得任何補給。

而當德國人進入城市之後、又遭到了蘇聯人拼死地抵抗。其實很多蘇聯城市都曾被德國人攻破,但是德國人並沒有順利佔領城市,德蘇展開了激烈地爭奪,所以德國人即便進入了蘇聯城市、也沒有時間來蒐集物資,即便是蒐集好了、也會在下一次蘇聯人的進攻後被蘇聯人重新奪走。

所以最前線的德軍也很難從城市中得到補給。

此外,因為蘇聯很多地方是凍土、風又大,所以公路設施不好,極大地限制了德軍的運輸能力,尤其是進入冬季之後、德國人的補給效率更低。

不過,德國的衣物問題,不久後就被解決了、並沒有凍死那麼多人。

主要還是蘇聯戰線太長,進入冬季之後、補給難度加大,最關鍵還是蘇聯的民族精神、東斯拉夫人就是猛!

不過,那個時候的蘇聯真的太慘了,雖然在戰爭中是強國,但戰爭過後可以說是千瘡百孔。千瘡百孔之後,沒有得到太多的喘息空間,就有面臨著美英挑起的冷戰。

又有誰知道?

至少那個時期、那個戰爭後的年代。蘇聯人最想要的,其實僅僅只是和平。

世界可以有冬季、可以有寒冷,但希望不要再有戰爭、至少不要再有大的戰爭。


注1:以德國為例子,二戰之後蘇聯並不想分裂德國,只是要求德國統一之後保持中立。但是美國堅決不同意,美國堅持德國統一以後必須加入北約。

然後美蘇就談崩了,美國成立了自己的德國政府,再以後柏林牆就建起來了。

注2:古巴導彈危機也是,美國先在意大利、土耳其建基地,把蘇聯納入自己的射程,然後蘇聯才在古巴建基地。

這幾個例子充分說明,至少在二戰後的十幾年,蘇聯想要的真的只是和平。

至於後來,兩國對抗的日子久了,什麼也說不清了。


垂垂觀察


沒有凍死幾十萬,按照德國的檔案:1941年6月22日戰爭開始到1942年春,德軍後送的凍傷傷員數字為11萬。凍死的數字不會比凍傷的多,且夏季和秋季是凍不死人的,這個數字可以粗略參考為1941年9月30日-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莫斯科戰役期間的凍傷情況。

關於莫斯科保衛戰,德軍也並不是無時無刻都在嚴寒中作戰,德軍遭遇的冬裝問題也並非全部軍隊,他們真正遭遇的問題是後勤。整個德軍進攻階段拉的過開的補給線才是根本問題,搶不搶蘇聯人的衣服並不重要。

甚至蘇聯方面還記載了截然不同的事:朱可夫去前線視察,發現紅軍戰士們很多都穿著德軍的軍大衣禦寒,為此事他狠狠處罰了軍需官。

實際上德軍是裝備了冬裝的,這方面的物資並不是很缺乏,造成前線凍傷凍死一方面因為補給條件惡劣,前線部隊得不到冬裝補充。一方面是嚴寒作戰造成的非戰鬥減員,誰告訴你冬裝充足就不會凍死人的?

德軍總參謀部1941年8月4日就發佈了部隊冬季工作的文件命令,德軍《1941-42年冬季補給命令》列出了足足73項內容,網上流傳的什麼冬衣、防凍液、坦克潤滑油等在10月中就已經撥付到位,只是受限於運輸能力,很難在嚴寒來臨前如數送到前線。

稍微參看莫斯科保衛戰的時間表就知道,德軍是在攻佔了基輔和明斯克後才開始威脅莫斯科,戰役發動在9月底,德軍“中央”集團軍進攻到12月初即告罷手,然後由蘇軍從12月5日一直反攻到1942年的4月20日宣告整個戰役結束。

那麼問題來了,在此期間,真正嚴寒的時間只有12月、1月、2月這三個月,這三個月恰恰是蘇軍大反攻的主要月份。真正坑害德軍的其實根本不是嚴寒,反倒是10月份和11月份的降雨,以及3月份初春解凍造成的泥濘。

德國人是生活在阿爾卑斯山下的民族,他們又不傻,在防寒抗凍方面並不是無意識狀態,而且軍隊換不換冬裝並非作戰人員管轄,而是後勤部門天然的職責,什麼季節預備什麼東西根本不用提醒。莫斯科保衛戰雖然因為希特勒的命令而極為倉促,卻打的是“冬季嚴寒前將蘇聯人趕進西伯利亞”的主意,他們真的會搞忘記冬裝?

事實是德國人不僅準備了冬裝,也相應的做出了不少應急措施,比如標題提到的“為什麼不搶蘇聯人衣服”問題,這方面德軍做的比你想象的更乾脆,他們將沿途佔領區的不少蘇聯服裝廠給接收了,直接強令生產冬季被服、帳篷、車衣。再加上大後方運上來的被服,德軍斷不至於表現的那麼狼狽。

那麼德軍是怎麼淪落到歷史上那麼悲慘的地步呢?1941年11月的莫斯科氣溫也就最低零下7度,相比歷史溫度算是暖和的。然而恰恰是這一年的氣候異常,暖空氣持續的時間非常長,導致了10月份的連綿陰雨。這些雨水為德軍的行軍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卡車被陷住,沉重的物資車輛不得不分散成小份運輸,運力一時之間變得非常緊張。德軍不得不搜刮了大量蘇聯的畜力工具,靠騾車、馬車來運輸給養。

但是騾子和馬匹在這種環境中也頂不上大用。雨水將地面化成爛泥潭,深的地方能沒到人腰,人和動物在爛泥中深一腳淺一腳的行進,體力耗費巨大,沾到身上的泥巴會快速帶走人和動物的體溫,牲口在這樣的環境裡大批量的病死,讓德軍後勤雪上加霜。唯一頂用的東西是蘇聯農場的拖拉機,但這點東西應付起前線幾十萬大軍根本無濟於事。後來逐漸降到0度以下的氣溫,讓這些情況更加雪上加霜。

後勤不足,那麼服裝當然只能押後了,起碼進攻受阻的德軍在當年還能燒汽油取暖。但沒有食物和彈藥真的會死人。德軍在12月5日後開始撤退,當時莫斯科氣溫最低不超過零下20度。隨著後防線的步步建立,以及運輸線的縮短和天氣好轉,德軍的冬裝問題很快就不成問題了。

嚴寒中最重要的事情其實不是人的禦寒,是德軍的裝備不適應嚴寒的氣候。特別是上面提到過的防凍液和潤滑油問題極為突出,這使得德軍在最嚴寒的幾個月很難形成自己的裝甲優勢。許多坦克需要在下面點把火燒上半天才能發動;許多火炮也發生了熱脹冷縮問題變得極為危險。還有坦克裝甲,極寒下又沾手又脆。莫斯科戰役德軍可不是因為沒衣服穿才打輸的。

看,德軍俘虜們的冬裝並不算太糟,嚴寒並非主要的問題。他們輸在糟糕的補給線上,後勤方面解決問題的速度也並非人們想象的那麼無能。


王司徒老百科


怎麼會沒有脫下蘇聯人的衣服呢?1941年的冬季,莫斯科戰場的德軍陷入災難,飽受傷痛且為傷凍所苦。

冰天雪地裡誰都不好受,德國人會拿蘇聯人的衣服,而蘇聯人也會拿德國人的衣服,只不過多數是扒下死人的衣服。不得不說,當年的德軍是比較慘的,莫斯科的天氣異常,一度讓他們產生撤軍的念頭。

1941年下半年,莫斯科的溫度比往年更溫和,帶來致命傷害。10月6日起,中央集團軍的地段下起大雨,持續的降雨讓蘇聯的道路變成泥濘地,大軍不得不收集馬、驢來拉著車輛前行。

後來大雨變成大雪,尤其12月天氣驟然降溫後就更遭了,機械車輛癱瘓在地面、輕武器被凍住、機槍在低於華氏零下40度的氣溫中卡住。12月4日,帝國師偵察營抵達莫斯科市電車終點站,這是德軍已經能抵達的最遠之處,換句話說德軍再也無法繼續挺進了。

12月5日,蘇軍得到遠東生力軍的支持,對德軍發動一次反攻,德軍遭到重大打擊。大家都預感到慘敗的陰影……

“他們可以撤到哪裡?往西50公里或100公里,會比較溫暖嗎?”希特勒鋼鐵般的意志,穩定德軍潰敗的戰線,但是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大。

1941年12月底,德軍折損50萬人、1300輛戰車、2500們火炮以及1600多輛各式車輛。根據德國陸軍的報告,僅僅12月份就有10萬人凍傷。凍傷還能夠接受治療,但是更多的人,直接喪命於低溫。

在深及胸口的積雪裡作戰,有時候多穿一件衣服也不會產生暖意,最好的辦法就是呆在屋裡,當然可以燒火最好。但是,蘇聯人的堅壁清野,早就拆掉莫斯科城外的民房、拖走絕大多數的樹木。不要說沒條件,就算有條件,德國人也不可能大多數人都回屋啊,那豈不是等著被蘇聯人殲滅?

對於德軍來說,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軍需物資要跟上來,吃飽、穿暖、睡好才能提高抗寒能力。至於扒下蘇聯人的衣服,那只是“偶遇行為”,最重要的是自己家的軍需品。

那麼,德國軍需部門有沒有準備呢?這是廢話,強調3便這個詞,軍品、軍品、軍品……

儘管希特勒發動莫斯科戰役有些倉促,但是軍需部門是專業的人士組成的,他們會立即考慮生產各類設備。而且,軍品要應對戰場的各種因素,有附合高質、穩定、普適的要求,你覺得生產者、運輸者會弔兒郎當嗎?

根據檔案記載,武裝黨衛軍在進軍莫斯科的途中,已經沿路規劃好幾處全天候的倉庫,裡面預備有食物、燃料、彈藥和冬衣等。實際上,德國其他部隊也得到軍需的補救,只是因為是頭一年加上戰線過長,並非所有適合在蘇聯冬季作戰的軍需品都被運到前線。

到了1942年時,德國軍需部門克服運輸難度,給德軍前線部隊撥付大量的補給,包括可兩面反穿的高品質夾克、褲子、毛皮帽和白色迷彩罩衫等,還包括防凍液、坦克潤滑油等其他軍用物資。

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凍死凍傷,除了冬衣、燃料、食品等影響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駭人的環境。

德軍在前線熬日子,後方的專家們也沒閒著,他們以最快的速度編寫出一本《冬季作戰手冊》,幫助官兵們在低溫環境下的生活,以及克服戰鬥的恐懼。

《冬季作戰手冊》的許多章節的內容就在講生存訣竅,比如積極探討穿暖冬衣、戶外用餐、建造爐子的正確姿態,提供照顧軍用動物的方法,以及偽裝車輛、隱藏戰車履帶痕跡的方法等等。

這本《冬季作戰手冊》運抵前線後,有效幫助德國官兵解決很多冬季作戰裡的問題,讓官兵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就像1941年裡死去的很多官兵。

因此,德軍凍死凍傷於莫斯科城下,絕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並非只要有充足的冬衣就行,德軍還要考慮食品、燃料以及生活技能。


子屠龍


戰爭中除了武器裝備以及兵力等必要因素,也要考慮到天氣等偶然因素,因為任何一個細節都有可能決定戰爭的成敗。那麼,在德國與蘇聯的戰爭之中,德國的失敗果真全部歸咎於天氣嗎?事實上,只能說當時的德軍生不逢時,遭遇了莫斯科百年難遇的嚴寒天氣。

有人會發出疑問,軍資不足的德軍為什麼會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士兵死亡而不去搶奪蘇聯人的寒衣呢?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戰爭的殘酷性誰也無法預料,德軍肯定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做出過搶東西的行為,但是決定生死的並不是一批批搶來的棉衣,而是在於德軍的後勤補給。

據瞭解,當時德軍本以為會如同以往那樣速戰速決,根本沒有考慮過戰爭會一直拖到冬季,因此初期的戰略物資並沒有考慮到棉衣等禦寒之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遲,德軍意識到這場戰爭的持久性,也曾下令要求後勤準備冬天的保暖之物,以保證戰爭沒有後顧之憂。

可是整個秋冬季呈現陰雨連綿之態,導致後勤補給的物資無法按時送達到戰爭前線。到了後期更甚下起了大雪,莫斯科迎來了久違的嚴寒,禦寒的物資跟不上,武器裝備又因天氣問題故障頻出,整個戰爭看下來都是對德軍不利的局面。

而且蘇聯將領十分熟悉德軍的作戰套路,生生將戰線拉長,讓德軍的閃電戰沒有用武之地。同樣在冬季的時候為了防備德軍的搶奪物資,蘇聯早已通知戰爭沿線人家轉移,將必須物資帶走,不能給德軍留下分毫。

因此,不是德軍軍隊紀律嚴明不讓搶奪物資,而是實在沒有多少東西可以搶,即便搶來一星半點也是如杯水車薪,解決不了整個德軍面臨的問題。


利刃軍事


戰前斯大林對蘇聯紅軍的清洗,以及蘇芬戰爭中蘇軍的慘勝,讓希特勒對蘇聯紅軍的戰鬥力以及蘇聯政治體制的韌性產生誤判,以為會像西歐一樣,德軍在迅速消滅蘇軍主力後,迫使蘇聯政府投降。結果,在前期消滅幾百萬蘇軍後,蘇聯政府根本不在乎可怕損失,拼命從全蘇聯壓榨人力物力,死死拖住德軍前進步伐,加之冬季的提前來臨等緣故,德軍最終沒有在蘇聯打成閃電戰,反而被拖進這個泥潭打消耗戰。

戰前,德軍就沒有準備將戰爭拖延到冬季,結果就是,蘇聯的酷寒,而且1941年的酷寒還創造了當時的紀錄,前線德軍缺乏禦寒衣物,後方的德國政府展開一切努力,為前線官兵提供禦寒衣物,不管是貴婦人的貂皮大衣,還是平民們的兔毛手套,都號召將多出來的禦寒衣物捐獻出來送往前線,同時,德國政府還動用外匯和黃金搶購毛皮衣物,結果,英國方面也這麼幹,大大破壞了德國政府在毛皮收購計劃,最終,前線德軍沒有足夠禦寒衣物。

屯兵莫斯科堅城下的德軍,自然想盡辦法獲得保暖物品,不管是平民的衣物還是破布,統統用上,這裡要說一下,戰爭背後的殘酷,任何軍隊在後勤被切斷或者不順暢的情況下,指揮官即便有心,也無力控制士兵用武力尋找食物和衣物,飢餓和寒冷的威力遠遠超過所謂的信仰。但德軍當時即便如此也找不到,後勤被切斷不說,在德軍剛入侵,蘇聯就搞堅壁清野,戰前儲備的大批糧食和物資,如果沒有落入德軍手裡,都被蘇聯人自己燒燬。

至於從蘇聯老百姓手裡搶,呵呵,那是不瞭解當時蘇聯老百姓的貧困程度,整個戰爭期間,民用服裝全部停止生產,一切優先供應軍隊,蘇聯老百姓的貧困程度,連戰後那些出身農村的日本戰俘都極為驚訝,很多蘇聯家庭真的只能用家徒四壁來形容,沒有床,冬季也只能穿著衣服裹著毯子在地上睡,比沙俄時代更加貧困,德軍就算想搶也搶不到多少。


鷹眼防務觀察


凍死的概念很多,沒有糧食,沒有水,沒有避寒場所,還要天天在冰天雪地摸爬滾打,常人根本無法忍受,所以,一但累躺下了,就再也起不來了。

德軍在莫斯科開戰後,蘇聯方面沿襲了老一套的打法,也就是“堅壁清野”(與法國做戰就用這一招)。糧食一粒不留,水井填死投毒、房屋毀掉,豬馬牛羊家禽全部趕走。所有工廠的設備、物資、柴、煤、油、非戰鬥人口全轉移到後方,從莫斯科往東撤退400公里後,西部地區除了蘇軍和斯大林,再無一個活物,基本上變成了無人區。

這樣的話,別說棉衣,就連避寒的房屋都沒有(樹木都被蘇軍砍光了)。就是想搶也只能從蘇軍手裡搶,可是並沒有攻破蘇聯軍隊的防線,怎麼去搶?況且,一場攻擊波結束後,雙方均死傷慘重,什麼也剩不下,下一輪連屍首都看不到(零下三十、三十五度,大雪瀰漫)。

其實我認為凍死了這麼多人,主要是德國人自認是世界最高等的民族,肯定不會去穿蘇聯人的“棉服”禦寒,所以,凍死就正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