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五代十國”具體指的是哪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

五代十國是我國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它起自唐末的藩鎮割據,並通過相互之間的吞併到了晚唐時期,也就逐步形成相對較固定的割據,

五代十國的稱謂出自《新五代史》。

詳解“五代十國”具體指的是哪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

其中“五代”指的是從907年梁王朱溫篡唐開始,到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結束這一段歷史;而“十國”的存在時間相對於“五代”來說就更久一點,它起自902年楊行密被分封為吳王,到979年宋太宗趙匡義平滅北漢為止的77年曆史。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五代十國具體指的是哪些國家。

“五代”

五代指的是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分別為“梁”、“唐”、“晉”、“漢”、“周”,不過為了區別從前那些已存在的相同國號的朝代,這個五個小朝代均被冠以“後”來記載。

一、後梁

後梁的建立者為梁太祖朱溫,他本是黃巢起義軍的將軍,後又投靠大唐成為一強大的藩鎮,907年廢唐帝自立為帝,定都開封,中國歷史進入紛亂時期。

詳解“五代十國”具體指的是哪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

後梁自開國前就一直和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爭霸,梁太祖朱溫晚年荒淫與兒媳扒灰,被其子朱友珪殺死,朱友珪由於弒父被其弟朱友貞所殺。923年,李存勖滅後梁,後梁共歷三帝,前後17年。

二、後唐

後唐的前身是割據河東的晉王李克用家族,他是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亦是朱溫最大的競爭對手,後梁建立後,晉王仍奉唐朝為正朔。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以“唐”為國號,同年滅亡後梁,定都洛陽。925年滅前蜀,李存勖的勢力本可以一統天下的,不幸在926年死於興教門之變。

詳解“五代十國”具體指的是哪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

後唐政權轉至李克用義子李嗣源之手,李嗣源開創了“明宗之治”。李嗣源死後由其子李從厚繼位,不過李從厚將義兄潞王李從珂和姐夫石敬瑭當成眼中釘。李從珂和石敬瑭聯手扳倒李從厚,李從珂繼位後又與石敬瑭不對頭,都想弄死對方。936年,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自稱兒皇帝,藉助契丹軍滅亡後唐。後唐傳二世四帝,歷14年。

三、後晉

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漢奸,不惜犧牲民族利益侍奉異族。雖然他作為中原皇帝,但是一輩子活在遼人的陰影中。在位第七年(942年),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劉知遠,更不敢得罪“父皇帝”耶律德光,憂鬱成疾而死。

詳解“五代十國”具體指的是哪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

石敬瑭死後,大臣未擁立其子石重睿為帝,而是擁立其侄子石重貴為帝。石重貴向契丹稱孫不稱臣,契丹和後晉雙方開始不停地作戰。947年,契丹俘虜石重貴滅後晉,耶律德光佔據中原稱帝,改國號為“遼”。

後晉傳二帝,歷12年,應了那句“成也契丹,敗也契丹”。

四、後漢

耶律德光在中原稱帝后,放縱契丹兵在中原燒殺搶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回草原。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抓住時機,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後攻克並定都於東京開封。

詳解“五代十國”具體指的是哪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

劉知遠在位一年病逝,其子漢隱帝劉承佑繼位,由於其猜忌郭威,使得郭威反叛被殺,後漢共歷二帝,立國僅三年多(947~951年)。

五、後周

後周建立者為郭威,在位三年病逝傳位養子柴榮。周世宗柴榮是五代時期最偉大的君主,有雄才大略,一生都在致力於全國統一。

周世宗在位六年,他曾說過“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詳解“五代十國”具體指的是哪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

可惜天不假年,但是其在位期間曾擊敗北漢、遼國聯軍,鞏固了北部邊防;擊敗後蜀,收復秦、階、成、鳳四州;三次親征南唐,得南唐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十縣,與後周劃江為界;又親征北漢,收復莫、瀛、易三州和瓦橋、益津、淤口三關,此戰卻導致柴榮駕崩。

柴宗訓繼位後,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後周滅亡,歷三帝,存10年(951~960年)。宋朝建立後,五代歷史到此結束。

“十國”

十國則指的是在中原地區之外存在的十個主要的地方割據政權,時間跨度為唐末、五代及宋初三個時期,下面按照十國建立先後的時間來簡述其歷史。

南吳:902年,唐朝封楊行密為吳王,都廣陵(即揚州),吳國建立,史稱“楊吳、南吳、弘農、淮南”。楊行密死後,吳國的朝政被徐溫和徐知誥(李昪)所操縱。937年,楊溥禪位於宰相徐知誥,吳國滅亡。吳共歷4主(

楊行密、楊渥、楊隆演、楊溥),共36年。

詳解“五代十國”具體指的是哪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

南楚:907年,朱溫建立後梁後封武安軍節度使馬殷為楚王,以潭州(今長沙)為王都,她是歷史上唯一以湖南為中心建立的王朝。馬殷臨終前定下“兄終弟及”的繼位方式,因此埋下巨大的禍根,馬殷諸子爭立,史稱

“眾駒爭槽”

詳解“五代十國”具體指的是哪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

951年南楚發生內亂,南唐乘機攻滅南楚。歷六主,立國56年。

吳越:907年,朱溫封兩浙節度使錢鏐為吳越王,都錢塘(今杭州),吳越國建立。吳越國是十國中最為穩定的割據政權,978年,吳越王

錢俶為了避免戰亂納土歸宋,立國72年,歷三代五王。

詳解“五代十國”具體指的是哪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

前蜀:907年,蜀王王建在成都自立為帝,國號蜀,史稱前蜀。925年,後唐莊宗李存勖發兵攻打前蜀,後主王衍投降,前蜀滅亡。歷二帝,享國十八年。

詳解“五代十國”具體指的是哪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

閩國:909年,王審知受朱溫封為閩王,都閩侯(今福建省福州市),史稱閩國。王審知去世後,諸子爭立,骨肉相殘。

詳解“五代十國”具體指的是哪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

王審知三子王延鈞殺長兄王延翰繼立,王延鈞又被長子王繼鵬殺害,後被其叔王延羲與侄王繼業捕殺,王延羲繼位,王延政又在建州建國稱殷帝。945年,南唐趁閩國內亂時出兵滅閩國,存36年曆六主。

南漢:917年,南海王劉龑在番禺(今廣州)稱帝,國號“大越”,次年改國號漢,史稱南漢。南漢多是暴虐無道、荒淫無度的君主,也如閩國一般兄弟爭立,骨肉相殘,其國君信任宦官,甚至出現滿朝大臣皆是閹人。971年南漢末主劉鋹投降北宋,南漢歷四帝(劉龑、劉玢、劉晟、劉鋹),存54年。

詳解“五代十國”具體指的是哪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

南平:924年,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受後唐封為南平王,建都荊州(今湖北江陵)。高季興在907年被朱溫任命為荊南節度使。高季興身處亂世,卻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則,他喜歡劫掠各諸侯使者的財物,還不知廉恥的向各諸侯國稱帝者稱臣,以獲取賞賜和維持商貿往來,由是被諸國視為“高賴子”。

詳解“五代十國”具體指的是哪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

高季興死,其子高從誨繼立,後經高保融、高保勖,直到第五主高繼衝,於963年納地歸宋,存國39年。

後蜀:934年,劍南兩川節度使、蜀王孟知祥於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後蜀。蜀國在先主孟知祥、後主孟昶統治時期,境內很少發生戰爭,社會經濟有所發展。不過樂極生悲,後主孟昶奢侈無度、荒廢朝政。965年,宋太祖發兵攻蜀,孟昶降,後蜀亡,歷2主共31年。

詳解“五代十國”具體指的是哪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

南唐:937年,徐知誥篡南吳政權建立齊國,939年改名為李昪,並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南唐曾國力強盛,到中主李璟時雖趁機滅亡南楚和閩國,但是楚地和閩地後又被楚人和閩人所佔,算得上是得不償失,國力開始衰敗。後來有割地後周,稱臣去帝號,到了後主李煜時朝政混亂、國力頹敗。975年十一月,北宋攻佔南京,李煜投降,南唐滅亡,傳三世三帝,享國39年。

詳解“五代十國”具體指的是哪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

北漢:北漢算得上是後漢的殘餘勢力,951年郭威曾欲迎立河東節度使劉崇長子劉贇為帝,行至半路便被廢為湘陰公,後周建立後被幽禁而死。郭威稱帝后,劉崇隨即也在太原稱帝,國號仍為“漢”,史稱北漢。北漢是十國中最後一個政權,也是實力最弱的國家,在後周和宋朝的進攻下,屢靠遼兵增援才得以倖存。

詳解“五代十國”具體指的是哪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

979年,宋太宗趙匡義率軍親征北漢,末主劉繼元被迫出降,北漢滅亡。傳三世四帝,享國28年。

十國之外存在的諸多政權

五代十國時期還存在過岐國、北平國、趙國、桀燕等小國以及靜海軍節度使、清源軍節度使、武平節度使、定難軍節度使(西夏前身)等其他節度使的割據政權。

詳解“五代十國”具體指的是哪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

所以近現代有部分史學家與學者對該時期有新的定義,認為北漢乃是後漢的殘餘,而桀燕、岐兩個割據政權列入,那麼就剛好是“五代十一國”,柏楊的著作中就是如此定義的。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用輕鬆有趣的方法,為你解讀有趣有料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