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五千年(82)戰國之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近代考古顯示戰場位於今山東省郯城縣馬陵山附近(另有大名、鄄城、範縣、濮縣諸說),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使戰局始終居於主動地位。 馬陵之戰發生於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又用“減灶示弱”的方法,將魏軍10萬人殺得潰不成軍,並俘虜了魏太子申。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

中國上下五千年(82)戰國之馬陵之戰

桂陵之戰後,魏國雖元氣大傷,但經過幾年的休整後,魏國逐漸開始恢復對外進攻。因為《史記》中對於魏惠王和齊威王年代的錯誤記載,導致對於馬陵之戰的時間爭議頗多,不過通過和《竹書紀年》相關內容比對可以基本確定,馬陵之戰發生在逢澤會盟後一年。逢澤會盟應是馬陵之戰的直接起因。魏公在商鞅的推舉下決定稱王,在宋國都城外擺出天子儀仗,效法齊桓公九合諸侯,列國皆赴會,但是韓國、齊國並沒有赴會,於是魏惠王下令襄疵領兵攻打韓國,後齊國出兵攻魏救韓,魏惠王就派遣太子申領兵與齊國戰於馬陵。馬陵之戰的時間點應該是魏惠王二十七年十二月,結束於次年。

具體經過

中國上下五千年(82)戰國之馬陵之戰

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師及鄭孔夜戰於梁、赫,鄭師敗逋。 ”魏國派遣襄疵攻打韓國汝南的梁、赫,韓國派將軍孔應戰,韓國戰敗,後求救於齊,於是就用了司馬遷筆下,齊國在韓國五戰全敗後才出兵救援的記載。

韓國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允諾,人心振奮,竭盡全力抵抗魏軍進攻,但結果仍然是五戰皆敗,只好再次向齊告急。齊威王抓住魏、韓皆疲的時機,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直趨大梁。孫臏在齊軍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戰時那樣:充任軍師,居中調度。

魏國眼見勝利在望之際,又是齊國從中作梗,其惱怒憤懣自不必多說。於是決定放過韓國,轉將兵鋒指向齊軍。其含義不言而喻:好好教訓一下齊國,省得它日後再同自己搗亂。魏惠王待攻韓的魏軍撤回後,即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雄師10萬之眾,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

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魏軍尾隨而來,孫臏針對魏兵蔑視齊軍的實際情況,在認真研究了戰場地形條件之後,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並在馬陵利用有利地形選擇齊軍中1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規定到夜裡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並讓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皮剝掉,在上面書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字樣。

中國上下五千年(82)戰國之馬陵之戰

龐涓在接連3天追下來以後,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灶,武斷地認定齊軍鬥志渙散,士卒逃亡過半。於是命令部隊丟下步兵和輜重,只帶著一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至馬陵,見剝皮的樹幹上寫著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點起火把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便萬弩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龐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前後殲敵10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