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奪取益州,為何在龐統提出的上中下三計中選擇中計?

wm30947889


大家好,我是歷史真鑑。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提起龐統這個人,想必很多朋友或多或少對於他都有一些瞭解,他是劉備陣營裡面可以說是前期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謀士之一。在他年輕的時候這個人就特別喜歡結交友人,不僅如此他對於選擇友人的標準也是極其挑剔的,只有擁有一定才能的人才有資格成為他的朋友。故而他對於看人觀人心有著自己那種獨到的見解,在很多時候他對於一個人如何去評價,身上都存在什麼樣的優點缺點他都能說得十分的透徹,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會看人的謀士。

其實不僅僅是在與人結交的方面,其實他在打仗的地方也非常讓人佩服,甚至能與號稱臥龍的諸葛亮在同一水平線上。甚至可以說能夠做到用兵如神的境界,他曾經提出的很多計謀也完全不會輸給諸葛亮。在當初劉備在想要進駐巴蜀之地的時候,他還曾經為劉備出了三個計謀,這三個計謀分別為上策,也就是最優的辦法、中策,稍遜為上策的辦法、和下策也就是不得已的辦法。我們通常人可能都會直接選擇上策而行之,但是劉備卻不同,他這個人卻只選擇了中策,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那就讓咱們來看下他為什麼這麼做。

首先關於龐統提出來的上策就是在短短的幾日之內要挑選出優秀的敢死部隊,然後趁著夜幕來臨的時候偷襲蜀中程度,在這個期間之中可以說劉璋沒有一絲準備的時候就提前偷襲,以最小的損失來獲取最大的利潤,這樣的做法從表面上來看顯然是最好的。

中策則是,採取最為穩定的戰術,首先要擊殺六張的手下楊懷,事成之後在一點一點慢慢的攻打成都。

下策則為,首先先穩住劉璋,給予對方一種假象的現象,使用一種比較保守的謀略。

那麼為什麼劉備這個人只選擇了第二種比較穩定的中策呢?首先我們單純的從龐統提出來的上策可以得知,這樣的方法太過於簡單,甚至可以說考慮問題有很多細緻方面的不周到,如果當時劉備自己的不對想要使用偷襲這樣的策略至少要穿過數百里道路崎嶇的山路,可以說把握也並不是十分顯著。畢竟劉璋這個人已經在巴蜀這樣的地方蟄居了幾十年的時間,想要偷襲可以說成功的概率並不大。

可以說劉備其本人在選擇這些方法謀略的時候肯定也都有著自己更為全面考慮的地方,首先如果單純的選擇了下策的時候,自己如果再一次發兵,那麼肯定就會遭到對方提前進行的防範行為,如果已經被對方提早盯上了,可以說這絕對也不是一件好事。根據後來的情形發展,也證明了劉備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很有可能如果他選擇了回去,劉璋就要投靠了曹操那麼之後的情況也不會太好過。

經過之後仔細一段時間的考慮之後就不難發現,關於上策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損失最小,甚至可以說是最為妥當的辦法,但是中間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下策看起來雖然最為安全,但是經過這麼多年對方的發展,劉璋這個勢力可以說也並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並且他們在益州的時候想要採取這樣的方法也很容易可能會出現洩露消息的可能出現,所以經過最終的綜合考慮,可以說使用中策是最為保險的一種方法了。畢竟在這樣的一種亂世之中還是要自己去選擇一種比較穩定可靠的方法比較得當,所以說他選擇了第二種策略是正確的。


歷史真鑑


在我看來,劉備選擇的並非中計,而是上計。

先看龐統的上中下計分別是什麼?

龐統的上計是:挑選精兵,晝夜前行直接偷襲成都,可以一舉而定;

中計是:誘使白水關守將楊懷、高沛前來相見,然後襲殺他們,再提兵向成都進發;



下計是:直接向東退到永安白帝城,然後再彙集荊州兵馬,慢慢前進一步一步攻打益州。

並且龐統強調,如果在此地猶豫不前,將會有大難,不能在此地久留。

劉備當時在哪裡?

在葭萌關,也就是現在的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葭萌關離成都有將近300公里,如果按照龐統的上計,從葭萌關偷襲成都至少要走7天,這還算是算順利的,劉備當時已經算是深入益州之地,在劉璋的地盤上偷襲劉璋,怎麼保證不被發現?



而一旦被發現劉備就是腹背受敵,當時的白水關在葭萌關的東北方向,而且兩關離得很近,只有幾十公里,如果不解決白水關,那麼白水關守將楊懷、高沛可以後方攻擊劉備,劉備前方要遭受來自成都的攻擊,後背又要被白水關攻擊,如何取勝?況且楊懷、高沛還是龐統口中的益州名將。

劉備的選擇在當時來看,並不是中計,而是上上之計。當時劉璋令劉備攻擊漢中張魯,並且讓劉備都督白水關,劉備走到葭萌關不走了,葭萌關和白水關是進入成都的兩個最重要的陸路關口,而且離漢中很近。



這個時候張松因為私通劉備的事,被劉璋知悉,劉璋大怒與劉備決裂,劉備這個時候就面臨如何進攻劉璋的戰略選擇,從劉備的選擇來看,是完全正確的,並且是三個計謀中的上上之計,先趁情況沒有惡化的時候,以都督白水關的名義招楊懷、高沛前來相見,上級召見下級,這個很正常,他們也會來,只是沒想到一貫仁義的劉備,也來了這麼一手,召見後並殺害楊懷、高沛,然後就派人佔領了白水關,堵住了外敵進入益州的門戶,劉備可以安心向南,一路打到成都,而沒有後顧之憂。

事後也證明,劉備的選擇完全正確,只是沒有想到,在圍攻雒城時,龐統中箭身亡。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當時劉備被劉璋以老弱病殘兵4000進攻曹操而羞辱,大怒之下要取西川。所以這個時候向龐統問計,而龐統給出三計:1、挑選精兵強將,日夜兼程直取成都。2、假裝回荊州,在路上殺了守關將領,而後站了關隘,繼而取涪城,最後再取成都。3、撤回荊州,再圖益州。

我們稍加分析也可以看出,其實這上中下三策,上策而言,必須馬上整兵出發,而且風險極其大,一旦失利,可能逃無可逃退無可退。而中策來說就比較穩妥,佔領了關隘再進軍,可謂進可攻退可守,雖然慢了一些,但是至少來說勝率很高。再看下策,撤回荊州,再圖益州。這一條的話,基本上就是說,我們過幾年再看情況。想來,這個時候劉備已經四十多歲了,沒有多少個幾年給他等,而且往後的日子還不好說,能不能有機會再入益州都不知道。

而且,按照先前和諸葛亮的隆中對來看,益州是必取之地,反正都要取,不如這次機會大好。

所以,劉備選擇了中策,不急功近利也不痛失機會,而且中策穩紮穩打,謹慎有餘。這個時候劉備兵力不足,信心也不高,所以中策是他最好的選擇。

並且,龐統清楚劉備的實力,也清楚劉備的心理,所以,中策應該是龐統為劉備量身定做的計策。因而,故意加大了上策的風險,也故意延長了下策的時間。


古都愛記事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明白劉備當時在想什麼?《三國志龐統傳》中記載:“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沈吟不去,將致大因,不可久矣。”這三個計策我覺得正常人都會選擇第一個,可為什麼劉備不選呢?其實和當時劉備的形象有很大關係,用如今的話來說就是自我人設。劉備給人的印象是:大漢皇叔,謙和待人,誠信友愛,禮賢下士,一副謙謙君子的形象。這也是劉備招攬人才的招牌。如果按龐統第一條計策,奇襲成都拿下劉璋,那我想劉備的人設就會瞬間崩塌,劉備以後還拿什麼去收天下人才。再看下策,回荊州而徐圖之,我想這條大多數人是不會選的,劉備更不會選,當年諸葛亮《隆中對》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這基本就是劉備奪取天下的宏圖,如今荊州已在手中,劉備沒有理由不取益州,如今劉璋已“引狼入室”,如此良機劉備怎會錯過?我想在當時劉備心中一定是很糾結,典型的“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心態。所以劉備選了中計,假裝退兵半路找個理由再殺回來。不過這個理由卻很殘酷,鳳雛龐士元中埋伏死在了落鳳坡。龐統的死終於給了劉備一個發兵的理由:“我們從不開第一槍,這是你劉璋逼我的,我們只好被迫自衛反擊”。

從以上分析中知道,上策太過毒辣不利於劉備的形象,下策又太拖拉白白錯過良機,只有中策最穩當,既保全了自己的名聲又得到了益州。


小x樹s林l


因為劉備不是兵家,雖然他一生都在南征北戰中度過,但是不客氣的說,劉備的用兵,就是個中等水平,他的長處更多的在於治政,而非用兵。

兵家打仗,只會考慮如何取勝,而不會考慮其他。例如霍去病,數千裡奔襲匈奴,居然不帶多少糧食 ,漢武帝也不贊成他這樣,非常擔心,甚至在他出擊匈奴前,親自幫他準備糧草,但霍去病就是不多帶。

漢武帝跟劉備一樣,考慮的事情太多,但漢武帝又跟劉備不一樣,他儘管會擔心,但還是信任霍去病不多帶糧草也能取勝。

龐統獻上中下三計,上計日夜兼程,直取成都。這在戰術上非常厲害,在敵人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長驅直入,直搗黃龍,而且成功的可能性極大。因為如果用上計,只要幾天就能到達成都,即使路上被劉璋發現,龐統也說了劉璋闇弱,他在這幾天時間裡根本反應不過來,我們就殺到他眼鼻子底下了。

劉備認為上計太急,下計太緩而用中計,完全是因為顧慮太多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龐統是對的,當劉備到了成都時,劉璋當即開城投降。


觀史以明智


劉備嫌上計太急,下策太緩。上計急襲成都,成功率不能保證,且在蜀地民心支持率還沒有那麼高。選擇這條不是很把握。
龐統像

至於下策只是退守荊州,等於白忙一場,劉備自然不會同意。中計講誘斬楊懷,高沛,佔據涪水關,然後逐步攻克,佔領成都。這個計策還是很可行的。只是也是曠日持久,還折損了鳳雛,這是預想不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