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期間,如果曹丕聽從劉曄的建議聯蜀攻吳,劉備如何應對?結局會如何?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夷陵之戰期間,魏國朝堂之上曾經有過一番關於魏國如何應對的爭論,當時魏國的意見主要分成三派:

一派以司空王朗為首,主張坐山觀虎鬥;

王朗的意見很明確,理由也很充分:讓蜀、吳兩國鬥個你死我活,魏國再出手干預。當初曹操在世時,劉備與孫權在湘水對峙,雙方劍拔弩張,差一點就打起來,結果曹操因為搶先一步去征服漢中張魯,劉備與孫權馬上就罷兵議和,如果現在魏國干涉,很可能蜀、吳兩國打不起來。



一派以侍中劉曄為首,主張聯合蜀國攻打吳國;

劉曄的意見也很明確,理由也很充分:劉備因為荊州丟了,關羽被殺,劉備攻打東吳的念頭非常強烈,要不是顧及魏國,劉備早就動手了,就算是魏國動手,恐怕劉備都不會罷兵,而吳國攻打蜀漢的意願不強,孫權的意思最多也就是保護江東,不會主動攻擊蜀漢,聯吳攻蜀不現實。

另外關於魏國的軍事部署,都是以東吳為防範重心,重兵主要在與吳國交界的合肥及荊州、襄陽一線,與蜀漢交界的關中地區,魏國軍事力量不強,而且蜀道難行,路途遙遠,運輸困難,攻打蜀漢不現實,需要大規模調動部隊到與蜀漢交界的前線,而且孫權攻蜀的意願不強,弄不好白忙一場。



一派以魏文帝曹丕為首,主張聯合吳國攻打蜀國。

曹丕的意見也很明確,理由也很充分:孫權現在向大魏稱臣,大魏卻聯合蜀漢攻打東吳,那豈不是寒了天下諸侯的心,那還有誰來投靠大魏,曹丕主要是從政治角度來考慮問題的,似乎也有道理。

經過充分討論,最後曹丕放棄了聯吳攻蜀的計劃,原因是蜀漢太難打,需要大規模調兵,而且蜀地路途遙遠,運輸困難,又擔心魏國一旦出兵,劉備就不會發動戰爭,而退回益州,曹丕放棄了聯吳攻蜀的計劃,但是卻選擇了坐山觀虎鬥,魏國先不動,讓蜀、吳兩國先動手,最後由魏國坐收漁翁之利。



個人覺得劉曄的建議非常有道理,符合當時的現實情況。聯蜀攻吳,對於蜀、魏兩國來說,有著共同的利益,對於曹魏來說,三國三國,如果能滅亡一國,剩下兩國對峙的話,那麼魏國必定統一天下,對於蜀漢來說,如果能夠更大把握的拿下荊州的地盤,那麼實力也會增強,唯一不利的因素就是唇亡齒寒,劉備如何能夠避免這一點,那麼就有合作的基礎。

這裡做一個假設,如果曹丕選擇了劉曄的聯蜀攻吳計劃,結局會如何呢?

首先是劉備如何應對?

從劉備的角度來看,肯定是會答應曹丕的建議。因為這樣對蜀漢是有好處的,夷陵之戰是劉備發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奪回荊州,劉備對於荊州是勢在必得,如果能消除曹魏對於此事的干擾,那麼對劉備來說,無疑是利益最大化。



劉備可以請曹魏出兵合肥,但是在荊州前線,曹魏不得發出一兵一卒,由蜀漢攻打荊州,雙方約定,瓜分東吳,荊州、幷州歸劉備,揚州及江東歸曹丕,雙方以江夏為界,江夏以西(除襄樊外)歸蜀漢,江夏以東歸曹魏。

劉備的應對措施,還包括,在蜀漢拿下荊州後,暗中支持孫權,想辦法讓曹魏無法吃下孫權,那樣的話,就不會唇亡齒寒了,同時也扼制了曹魏一統天下的局勢。

因為蜀漢與曹魏缺乏合作基礎,彼此之間會有些不信任,但如果雙方真的合作了,事情發展的局勢應該就是這樣:



劉備發兵攻打荊州,然後曹魏也乘機發兵攻打東吳的合肥及淮南地區,孫權無法兩線作戰,只能選擇放棄一邊,但合肥及淮南是孫權的根本,是不可能放棄,就只能放棄荊州了,東吳在荊州戰場一觸即潰,劉備順利佔領荊州,然後孫權又在暗中與劉備聯合,在孫權的西線罷兵,孫權全力在北線抵抗曹魏,但由於有個時間差,被曹魏佔去所有長江以北的地盤,孫權全線退至長江以南,孫權實力嚴重受損,無力再戰,同時向曹魏和蜀漢求和,由於各方目的都已達到,再打下去也佔不到便宜,三國先後罷兵休戰。

最終的結局就是東吳元氣大傷,曹魏在東線合肥、淮南一帶獲取戰爭主動權,蜀漢奪回荊州,大致維持在關羽失荊州之前的地盤,比這個略大,曹魏和蜀漢都獲取了利益,而東吳的利益卻嚴重受損,然後還是暫時三國鼎立,至於後面如何發展,且聽下回分解。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先說一下我對“一國之君歷史研究”網友答案的不同意見。

我認為,曹丕不可能聯合蜀國,劉備也不可能同意和曹丕聯合。因為這位網友只是看到了現實利益,但沒有看到曹劉聯合可能造成的政治危機。

三國中最尖銳的矛盾來自曹劉,核心在於劉氏家族在國家正統性合法性的鬥爭。即所謂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劉備成為延續漢朝生命最後的依託(哪怕只是口號),兩家如果聯合,都會碰到最棘手的問題,也就是政權合法化的問題。

既然劉備指責曹家謀逆篡位,現在卻又同意聯合作戰,他用什麼理由向恢復漢室的擁護者解釋?劉備代表正義的形象將蕩然無存。

比如二戰時候的英國,丘吉爾等人都敵視蘇聯,但他們不敢公然和法西斯德國聯合作戰去打蘇聯。如果英國那樣做,他就失去反法西斯正義的形象。為了政治上獲取優勢,最後英國還是聯合蘇聯對德國進行作戰的。這就是政治因素的強大影響力。

第二點,劉備為何沒有直接走相對容易進軍的南邊路線對荊州進攻,而是選擇了非常難以展開大兵團作戰的北邊的夷陵方向的進攻,還要派出鎮北將軍黃權帶部隊監視曹魏?為什麼夷陵之戰打了一年,劉備卻不撤軍呢?

這說明劉備打算是從夷陵方向直接進攻東吳老巢,壓迫孫權同意就荊州進行談判,也就是說劉備還是對東吳留有餘地,並不想完全撕破孫劉聯合最後的機會。

要知道,先打東吳也違背了隆中對的初衷。蜀漢即使贏了,失去了東吳,他將難以自保,劉備不會看不到最後的結果。

和曹丕聯合無異於與虎謀皮。

因此,蜀漢不可能和曹丕聯合,他會拒絕曹丕遞過來的橄欖枝,堅持和東吳即使有摩擦還要聯合的基本策略,這也才是蜀漢最有利的選擇。


謝峰聊影視


筆者認為:劉曄建議非常正確!他揭穿了孫權無故求降的原因。《資治通鑑》專門講述了夷陵之戰中劉曄對魏文帝的建議:"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劉備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往乘其釁,故委地求降,一以中國之兵,二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耳。宜大興師,徑渡江襲之。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日"如魏文帝聽從建議,劉奮必勝。因為陸遜沒可能在和劉奮對峙七八個月才回救東吳,只能撤兵和速戰速決,兩種選擇都是東吳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