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晚清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還堅持了那麼久才滅亡?

劉昭烈日記


時勢造英雄。每逢末年,天下大亂,必定英雄輩出,逐鹿中原。

挽大廈之將傾的第1人便是慈禧。其次便是曾國藩與李鴻章,還有一個人,名叫袁甲三,袁世凱的叔祖父。

大清帝國最危險的時候就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內有太平天國與捻軍,外有英法聯軍第2次鴉片戰爭。內憂外患,慈禧打破大清立國以來不重用漢臣的潛規則,果斷啟用曾國藩為大清平太平天國,袁甲三平捻軍,跟列強服軟。

也算是運氣好吧,洪秀全又胸無大志,鼠目寸光,奢靡浪費,把精力都放在了享受上面,建豪華的宮殿,找美貌的女子。最關鍵的是洪秀全不能御下,不能服眾,不能化解內部矛盾,導致太平天國發生內訌,搞得戰爭後期無人可用。陳玉成一死,李秀成疲於奔命,漸漸就無法招架曾國藩和李鴻章的進攻了,太平天國就此玩完了。捻軍就是一群趁火打劫的土匪。根本就稱不上義軍,乾的都是打家劫舍的勾當,最關鍵的是不得民心。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李鴻章又帶領他的淮軍迅速平定了捻軍(袁甲三積勞成疾已經病逝了)

扛過了這一劫之後。大清帝國又掀起了洋務運動,修學校,建工廠,派遣留學生,買軍艦,建海軍。洋務運動30載,給了世界一個很大的錯覺,以至於當時的西方媒體認為,真正的世界大國只有,英,法,俄,清。當時甚至還掀起了一場“清國威脅論”。


真正看清清國本質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日本。甲午戰爭之前大清陸軍不下60萬,一共有4支艦隊,1000噸以上的經驗就有31艘。而日本呢,常備軍只有7.5萬人,兩支海軍艦隊加起來1000噸以上的軍艦隻有21艘。

甲午戰爭之後紐約時報評論說,日本人打開了世界的眼,讓人們看見了大清真正的無能。


同時也打開了世界列強瓜分中國的熱潮。李鴻章死後大清的棟樑就變成了袁世凱。八國聯軍侵華之後,大清開始編練新軍,又掀起了一場變法,名叫清末新政,在大清編練的新軍中,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戰鬥力最強,清末新政中,袁世凱就是變法的主力軍。

當然除了我說的這些還有張之洞,左宗棠等人。對大清的延續也是功不可沒的。

喜歡的話點個關注唄,謝謝啦,如果你有不同的觀點,歡迎留言評論。


有趣豬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晚清政府持續的時間還是比較久的,在此期間,不僅有外患,還有諸如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之類的內憂,那麼,晚清能堅持這麼久才滅亡,有什麼原因嗎?今天就這個話題,我們來聊聊:

外部原因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倒不是要滅掉清朝,只是在十三行的英國商人處處受不公平對待,加上先前的工業革命,需要非常龐大的市場,而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就給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尋到了一個藉口。

換句話說,列強一開始的入侵,是為了打開天朝的市場,而不是抱著滅亡的目的。

第二次鴉片戰爭到中法戰爭這段時間,世界各主要列強都在忙於本國的事情,像法國深陷普法戰爭,美國忙於南北內戰,日本、俄國還在改革……總之,這段時間,列強沒有太多的心思花在清政府這裡。

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這段時間,列強倒想吞掉天朝這塊肥肉,可惜狼多,不好分,於是在維持一種相對均衡的前提下,慢慢瓜分天朝這塊美味的肥肉。

這時候清廷還能苟延殘喘,純粹是因為運氣好。

內部原因

晚清雖腐朽,卻也能重用不少漢臣,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這些漢臣,一能平內亂,如曾國藩平太平天國、李鴻章平捻軍之亂;二能收失地,如左宗棠收復新疆;三能變法自強,如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開展的洋務運動。

晚清能殘存這麼久,也離不開這些漢臣的貢獻,毫不誇張的說,少了這些漢臣,晚清會更早退出歷史舞臺。


金兔歷史


晚清的時候除了太平天國以後再無內憂,只有外患罷了。直到到了辛亥革命,袁世凱趕溥儀下臺以後,滿清王朝才真正的滅亡,前後相差不到百年,因此也不能說堅持很久。

滿清自從入關以來,歷經兩百多年,清朝的統治已經根深蒂固了,加之自漢朝以來儒家思想對百姓的鉗制,使得他們實在忍無可忍了才開始反抗。因而衍生出了太平天國運動,只可惜領導階級腐敗,給百姓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災禍,從而誕生了: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大人物。



經過長期的努力,他們攻克了太平天國為清朝晚期的穩定,奠定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從而他們也位列晚清重臣,不可一世,自此滿清已無內憂,只剩外患了。

至於外國列強,他們肯定不希望滿清政府倒閉,因為換個政府他們就要重新規劃自己的利益,甚是麻煩。因此他們只希望清政府大亂而不是滅亡,因為列強就可以從中趁火打劫。

滿清政府能在內憂外患中生存著,因為關係到多方利益,是不可能說滅就滅的。

我是大話歷史君,想看更多歷史故事的讀者朋友,可以關注我喲!


大話歷史君


誰告訴你晚清內憂外患了?今天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晚清!

1840年被打開國門後,這時候其實並不是末日,清政府也沒有元氣大傷,反而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開始改革,開始裝備各種洋槍洋炮,開始武裝自己,開始在各個出海口修建工事,加強炮臺等,但是改革過程中內憂來了,那就是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發生在我們最富裕的江南一帶,稅收重地,我們的歷史都把農民起義往好的方面寫,實際並不是這樣,太平天國整個過程相當的殘暴,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屠城屠村,各種燒殺搶掠,整個江南就像地獄。既然這麼殘暴,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跟著造反呢?

當太平天國燒殺搶掠的時候,只有加入太平教才能保存自己,因此很多人都是這樣情況下被迫加入。太平軍剛開始就像流寇一樣,到處燒殺搶掠,到處流竄,清軍到處堵堵不住,整個農村都是難民,沒吃的只有餓死,加入太平軍就有吃的,我被搶了家破人亡了,又去搶別人的,以這種方式太平軍像滾雪球一樣迅速擴張起來了,各路圍堵的清軍都不是對手了。

太平天國還沒完,第二次鴉片戰爭又來了,又和英法鬧矛盾,於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又來了,清軍大部分主力都被拖在了江南澆滅天平天國,即便如此,在英法登陸後,我們也有兵力優勢,同樣是洋槍洋炮,但是我們的軍隊不會用,2 萬多人的騎兵衝鋒,被英法聯軍的火炮一炸,把騎兵的馬驚嚇到了,馬不聽指揮亂跑開了,一下子損失3000 人,大敗。最後北京也沒有守住,又簽訂不平等條約。

到這之後國運一下子變了,因為很快太平天國也被殲滅了,和英國的關係變得尤其好,清朝中央又不斷出現像慈禧,光緒,奕清王等改革派,地方李鴻章,左宗棠等一幫人又積極搞洋務運動,又不斷派人出去留學,一直到甲午戰爭之前,將近40年的飛速發展期,和改革開放這40年發展期很類似,現在我們感受到的是什麼?是大國崛起,那時候同樣感受到的大國崛起,中間和法國打了一仗,還打贏了,而且年收入達到了8000萬兩白銀,再次位居世界第一。

在這樣的時代,你能說晚清是內憂外患嗎?你能說晚清不作為嗎?只是後來甲午戰爭被日本一下子打亂了發展的步伐,甲午戰爭後那才真正的進入內憂外患,國內冒出了革命派,又被列強欺負,也就沒有撐多少年,1912年滅亡!

所以清政府還是很有作為的,只是甲午戰爭陰溝裡翻船了。


狼煙火燎


主要是運氣好,還有西方列強幫助,西方欺負但不佔領,他們就是敲詐勒索,國內人民如反抗太平天國但是列強要的是弱不禁風的大清,不要太平天國於是幫助鎮壓。讓清朝苟延殘喘一段時間


韓索來麼



榕容寅


愚民工作做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