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將李廣威震匈奴,為何漢朝三代帝王不封李廣為侯?

感動一句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在匈奴強而漢朝弱,李廣任邊郡太守的年代,匈奴懾於他的威名不敢入侵,並尊稱他為飛將軍,可見李廣的厲害,再加之他有平定七國之亂之功,這樣的人封侯是再正常不過了,可偏偏事與願違的是終李廣一生,封侯與李廣無緣,其實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於李廣生前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這個錯誤就是在平定七國之亂時,李廣私下接受了梁王授予他的將軍印,這件事情在漢景帝看來李廣的表現傳達給他的意思就是目無君上,不聽君命,心有二主,不管李廣是不是這樣想的,在漢景帝看來李廣就是這樣的人。

一旦漢景帝給李廣定下這個基調,不管李廣功勞再大,漢景帝都不會給他封侯,到了漢武帝時代,湧現出一大批軍事天才,相比之下李廣就沒那麼重要了,對於李廣這樣的沒落將軍,漢武帝有軍事天才可用的情況下犯不著為了他而違背自己已逝父親漢景帝的意思,綜合因素之下李廣悲劇了。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正所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作為漢飛將軍的李廣,一生戰功赫赫,卻未能封侯,最終在鬱悶中自盡而死,令人惋惜不已,那麼為何這位名將一生都未封侯呢?


揚名大漠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史記.李將軍列傳》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李廣的這段以石為虎,箭沒入石的故事展現了一代名將的功夫極為了得,甚至後世小說《水滸傳》中將射術精湛的花榮稱之為小李廣。而“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的記載體現了其對於大漠匈奴人的震懾力。

元狩二年,李廣率四千騎出右北平與張騫會合。途遇四萬匈奴騎兵。李廣命其子領數十騎直貫胡騎而歸,以壯聲勢,穩定軍心。又命軍士布圓陣外向禦敵,無奈敵軍勢眾,漢軍傷亡慘重,李廣見狀以強弓專射敵軍指揮官,敵軍瞬間失去主心骨,軍心動搖,漢軍得以突圍。

政治白痴

漢景帝削藩引起發“七國之亂”時,景帝派周亞夫平叛,李廣也隨軍出戰,作戰勇敢,立功無數,但身為驍騎都尉的李廣接受了平叛最前線梁王劉武的接見,並接受了梁王劉武的賞賜,七國之亂是由地方諸侯王向中央政府發動的叛亂,梁王雖未叛亂,但也屬於諸侯行列,在這樣敏感的政治氛圍中,身為中央軍的將軍,平叛之際卻與諸侯王關係這麼好,漢景帝又怎能睜隻眼閉隻眼呢,雖然李廣在平叛中立下不少戰功,但回朝後卻沒有受到封賞,這就是政治敏感度不夠的下場。


同樣的道理在於李廣治軍,身為將軍與士兵同甘苦沒有錯,但重戰功惰軍紀的治軍理念雖然受到軍士的愛戴,但忽視了軍隊的職能,漢軍是漢帝的軍隊,不是李廣的私家軍。對比程不識治軍,賞罰均按規章進行,約束士兵的言行舉止,士兵雖然不喜歡,但代表著漢家的軍容面貌。李廣的兵只服李廣,程不識的兵只服制度。封建社會最忌諱的便是將軍與士兵打成一片,也最忌諱軍隊至認將不認君。李廣難封也是有這個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不懂政治。

劣跡影響

“禍莫大於殺已降,此及將軍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東方朔《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曾殺了已經投降的八百羌人,按說殺降根據戰略需求無可厚非,白起曾殺四十萬降卒也流芳百世,但此降卒均不影響李廣的軍事安排,卻無端被殺,李廣這一行為也成了他的劣跡所在,實為不講道義,毫無將軍的風範。


李廣曾打獵時,夜歸路過霸陵亭,霸陵尉不讓其通行,李廣算是記下此事。當李廣被任命為右北平太守後,便請命令霸陵尉一起戍邊,最終被李廣殺害。此事顯得李廣心胸狹窄,沒有將軍該有的氣量,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等劣跡可能會成為李廣仕途的絆腳石。

能力堪憂

“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史記》

李廣作戰是很彪悍,但李廣出名多因以少勝多,勇猛無敵,但此為將者為勇,但為帥者卻顯得唐突。李廣曾因孤軍深入,被匈奴抓獲,經裝死才僥倖逃脫,若非花錢買條命,別說封侯,連庶人都做不成。李廣只能做小規模的戰役,如果論大軍團的指揮,李廣還是很難勝任的。

李廣在其一生重要的四次大戰中,戰績是兩次全軍覆沒、一次迷路、一次沒戰績,其中一次被生擒便是第一次出征匈奴之時,身為出征時最有經驗的將軍,卻被活捉,成就了衛青直搗龍庭的一戰成名。

最後的機會

公元前119年時,匈奴王庭北遷,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李廣也想抓住這次機會一雪前恥,請命出戰,跟隨衛青西線作戰。衛青先以李廣為前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食其為右將軍、曹襄為後將軍,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一路向王庭方向逼近。



在得知龍庭具體座標之後,衛青果斷改變軍事部署,命李廣改走東路迂迴,公孫敖領前軍,這裡衛青的決策也就葬送了李廣最後的機會,因為公孫敖曾拼命救下即將被處斬的衛青,衛青也是為了報恩才將摧毀王庭的機會給予公孫敖,李廣雖有萬般不甘,卻也不能不從主帥的安排。


頭功的機會雖然沒有給李廣,但如果大軍成名,憑藉李廣的多年苦勞,混個功名侯爵也不是沒有可能,但老天對李廣再一次開了一個玩笑。漢軍到達王庭所在地後與匈奴展開了肉搏戰,匈奴王領二百殘餘突圍逃跑,原因是李廣遲遲未到達約定的戰場,造成合圍策略的失敗。李廣未到的原因則是在東路的茫茫大漠中迷路了,等到戰爭結束,李廣才趕到匯合地點。六十多歲的李廣一怨衛青的安排,二怨上蒼的懲罰,於悲憤中自殺謝罪。

李廣身為西漢名將,終其一生未被封侯,有了後世所言“李廣難封”,但這一切並非客觀原因造成,主要由其個人因素決定,萬事皆由內因而起,外因而終,歷史不會磨滅一個人的功績,當然也不會放過一個人的錯誤。


棍哥觀史


總所周知;李廣是西漢政權時期著名的一代將領,自漢文帝開始,可謂是三朝元老,一生戎馬生涯,與匈奴經歷大小戰役七十餘場,多次擊退匈奴的騷擾,匈奴聞風喪膽,聽聞李廣大軍,都避之大吉。西漢政權時期,北部匈奴蠻夷頻頻入侵邊境,西漢政權的統治者往往用盡一生都在與匈奴蠻夷周旋於戰爭之中,而西漢政權將士與匈奴的屢屢交戰猶如家常便飯一般。

我們的主角,李廣。他戎馬一生和匈奴人戰鬥了四十餘年,前後參加了七十次大小戰鬥,曾任邊疆八郡的軍事首長,管轄疆域跨度自渤海灣一直延伸到現在的甘肅省的天水市。可以這麼說,李廣從政生涯實實為西漢政權邊境穩定付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戎馬一生卻未獲封侯褒獎,最後還蒙羞含冤自盡。 李廣仕途的經歷和悲催的結局在中國軍事史篇上可以說是難得一見的一種奇聞。而李廣難封更是當代社會中的我們懷才不遇時,動不動就掛在嘴邊的憤慨激昂之詞。古往今來,世人都會對李廣難封這個千古之謎產生種種質疑和不解。查閱歷史資料我們不難發現,在團隊作戰人員綜合素質能力和戰鬥力裝備上,李廣等諸多老將屬於不是嫡系作戰部隊,自然不能與皇親貴戚的嫡系王牌軍相提並論。衛司令和霍師長的軍隊不單單是嫡系的王牌主力軍,更是皇親國戚。王牌主力軍聘用的都是層層遴選的精兵銳卒,軍之嬌子。武力裝備上也是精挑細選,一流的配置。所以說,王牌師出兵奔襲徵繳匈奴人,可以說是所向披靡。
站在當下社會的生活或職場而言,李廣難封侯是因為其不得志,是因為其不善於人際交往,還有人說他是政治菜鳥。而司馬遷在【史記】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描寫李廣;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眾所周知,漢景帝和漢武帝執政時期較為依賴儒家思想,亂世靠武將,盛世依文臣。李廣與朝中眾臣關係平淡,臣與臣之之間,君與臣之間也少有來往。也就是說缺少一點人情味的李廣也是不得賞識的一個關鍵原因。雖說李廣能力出眾,但他卻不懂得官場權謀交際之術,作為一個機構的領導竟然不會察言觀色,還不會阿諛奉承、溜鬚拍馬,這可是封建統治政權中最不受待見的一種人。
不要說在古代,就是放在當下社會中、職場中,這種人註定默默無聞,勢必在仕途升遷上寸步難行。就更不要說得到政權掌門人的認可。李廣這種不合群的官場生存之法,不要說官運亨通了,你能順順利利地走下去,就實屬不易。萬一在遇到個職場小人背後捅你一刀,那結局可能就是個悲劇。無論身居何位,不要自立一派,要懂得找貴人。入幫會,拜山頭,常走動,多溝通,勤彙報,只有這樣你才能讓你的仕途穩步高升。公元前119年,李廣以主力師長的身份隨同集團軍司令衛青決戰塞外匈奴。偵察兵探知匈奴單于的確切位置後,衛司令決定親率敢死連隊正面突擊匈奴單于。隨命師長李廣和雜牌師趙食其向匈奴的東路迂迴包抄,輔助攻擊。主力師降為輔助陪襯部隊,李師長抗議。但抗議無效,衛司令斷然駁回。李廣迫於將令難違,無奈執行。不知由於什麼原因,東路大軍在茫茫大漠之中逐漸迷失了方向,在約定的作戰時間內沒有準時到達指定伏擊位置。戰後,衛司令奏報最高統帥部,派人成立聯合調查組,將李廣的參謀長等批量質押審訊,同時準備將李廣送至西漢政權最高軍事法庭接受審判。
殊不知;李廣戎馬一生,忠義誠勇。面對黃毛小兒種種懷疑和刻意侮辱,悲痛和憤怒頻頻交織在心頭。大喝一聲,士可殺不可辱,拔刀自剄。由此可見,李廣為官一任,戎馬一生不能封侯,不能說是運氣不濟導致的。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就算李廣有老天眷顧,討伐匈奴百戰百勝,他在高深莫測的仕途路上未必能一帆風順。

俗語說道;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嘴舌笨拙、剛強正直,不逢迎,無偏私的李廣壓根就不是那些擅長權謀之術官場高官的敵手,他的死恰恰就是最好的一種驗證。因為飛將軍李廣是一個地道的武將,作為軍人的夢想就是衝鋒陷陣,帶兵打仗、殺敵立功、封侯封爵。然而,長江後浪推前浪,看著一個個年紀輕輕、經驗不足、實戰能力欠佳的黃毛小兒都漸漸封官加爵,而自己的封侯封爵卻遙遙無期。於是,封侯無望人生已再無眷戀,與其備受心魔繚繞蠶食而孤老西去,不如留一個讓後人敬仰的萬世英名。


趙劉果兒


這個很好回答,漢皇帝三代君王都怕他呀!其實李廣這樣的人沒有心計,是因為他本身就沒有野心,所以平時就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以至於遭到君王懷疑,所以都防備他!其實李廣後人的忠實程度現在都大白於天下了!說明李廣家族是非常誠實的,但是還是被漢皇帝懷疑?就因為李氏家族都太優秀了,反而造成社會文化的誤解?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造成的。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害民不淺呀!所以中國帝王家天下不到300百年就一一滅亡了!也可以說是悲劇。其實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誤導。真正的壞人會表演,如劉邦、司馬懿、李世民、司馬光等等;而真正的能人不善於表演罷了,如商鞅、項羽、周亞夫、李廣、王安石、岳飛等等!因為他們都沒有野心謀略及陰謀,是靠真本事吃飯的就不去表演。而反觀西方社會是正好相反;西方人一開始就崇拜項羽那樣的真英雄,如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愷撒大帝、拿破崙、俾斯麥等等,所以西方社會的君王都能得到後人的敬仰,而恥於小人。換句話說,中國傳統文化一開始就是黑白顛倒的,雖表面非常華麗,但實質是怎樣的上等人都知道,就老百姓不知道,所以真正“篡權”的都是上等人,或者是自家人;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拒絕真正有本事的大英雄(儒家文化的不競爭是典型的誤人子弟文化),那就一定使沒有本事的陰謀家得逞!久而久之都習慣了,因此才出現李世民那樣的殘害親兄弟,還成了歷史英雄?



大峰上雨


李廣,是西漢時期的一個名將,他在漢文帝時期就和匈奴打仗,後又經歷漢景帝、漢武帝時期。其間他在和匈奴打仗的時候,匈奴對他頗為畏服,因此李廣在當時很有名氣,被稱為飛將軍。


然而李廣雖然名氣很大,飛將軍李廣之名也威震匈奴,但是他卻生前不得封侯。後來李廣在漢朝對匈奴作戰的時候,因為迷路而沒有能參戰,他因此在羞愧之下自刎。

那飛將軍李廣威震匈奴,為何漢朝三代帝王不封李廣為侯呢?

李廣之所以不能被封侯,是因為漢朝那時有無功不得封侯的規制,而李廣那時雖然有功於大漢,卻不到封侯的權限。同時也因為李廣名氣大,是被名聲所累。


首先,在漢武帝之前,大漢對匈奴的策略都是以防禦為主,那時李廣已經為將,而因為大漢是以防為主,所以李廣也因此充當的是防守之將。

防守就是抵禦敵人,打退敵人,這是很難立下大功的。李廣充當這樣的角色也有很長的時間,他的名聲也越大越大,被稱為飛將軍,威震匈奴,然雖如此,卻無大功,因此不得封侯。

其次,到漢武帝時期,大漢和匈奴的形勢發生了改變,那時大漢已經是以主動出擊為主。而此時的李廣已經年齡偏大,同時他又常年是做的是防守方面的。


此時漢武帝對匈奴主動出擊,他也決定起用年輕的將領,擔心李廣年齡偏大,又不能突然適應以攻為主的策略。

所以李廣那時雖然能參與對匈奴的作戰,但多數則不是主力、前鋒,如此李廣也是很難立下大功。

最後,李廣雖然打的不是前鋒,但他在匈奴名氣很大,而年輕的將領開始時則名氣不高,所以匈奴往往會把李廣當做主要的對手,有時則會對李廣進行數倍於他的兵力包圍他。如此李廣不說立功,能全身而退就很不容易了。

李廣雖然威震匈奴,然而在無功不得封侯的原因下,所以李廣未能封侯。


後來漢武帝對匈奴發動了漠北之戰,在李廣堅持請求下,漢武帝答應讓他出任前將軍,然而當時李廣已經年老,然而這次的漢武帝發動的戰爭太重要的,他不想這次戰爭出現意外。所以漢武帝就暗中的告訴衛青,說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能讓他和匈奴單于對陣。

而後李廣帶兵卻因迷路而沒能參戰,最終李廣羞愧自殺,就這樣李廣走完了他的一生,也失去了最後一次立功的機會。

當然李廣雖然沒能被封侯,但他終究是西漢時期的一個名將,他也深受後世的推崇,在唐朝設的古代六十四名將、宋朝設的古代七十二名將和百將傳中,李廣皆位列其中。


中孚鑑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唐代大才子王勃在其千古之作《滕王閣序》中把自己比做馮唐,李廣一樣的人 ,空有一身才華而無用武之地。了麼為何李廣難封呢?

首先,李廣並非衛青,霍去病那樣的大名將,軍事才能天下少有,封狼居胥,逐匈奴千里之外。而且封侯難度很高,一生並無真正拿的出手的大勝利。還有過迷路,被俘這些難堪的經歷,即使人緣再好,硬性條件達不到也沒辦法。



而且此人打仗不怎麼聽指揮,且不按章法,隨意而為。不愛列陣,不注重防禦措施,喜歡硬碰硬,這都是為將者的大忌。漢武帝看到李廣的缺陷,認為他並無大將之才,所以後來讓衛青,霍去病擔任統帥,李廣僅為偏師。讓人失望的是,人生最後一戰還是老毛病犯了。李廣一直以老將自居,不服衛青指揮,認為自己位於衛青之下,不服氣。而且作為在北方草原作戰多年的將領竟然會出現迷路的情況,讓人大為不解。最後皇帝派文官來質問他時,他竟然不堪受此待遇,瞧不起文官,自殺結束了自己戎馬一生,這也表現了李廣心胸狹窄的一面。



李廣為何被後世所歌頌,除了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評價非常高之外,唐代詩人的詩中也多有美化之言。因為唐朝皇帝姓李,把李廣當成先祖,那麼文人們自然要大加讚揚以討皇帝歡心,所以從唐代開始出現了許多歌頌李廣的詩。

綜上 ,李廣為勇將,悍將,但有諸多缺陷,不可獨當一面,且有些高看自己,難封就不理解了。


青山見我柳如是


李廣在漢文帝時期被張武臨終前發覺,而那時候的李廣說自己本就是將門之後,隨後隨文帝參與了七王之亂的平定,在漢景帝時期戰功赫赫,但是文帝一生除了平亂就是治理災荒,景帝時期天下基本處於太平階段,基本沒有戰爭,李廣兩代人已經是將軍了,而到了漢武帝,李廣已經是七十多歲了,漢武帝也提拔他兒子李敢做了御林軍總管,也算是功德微微了,而李廣唯一參與的一次平定匈奴的戰爭因為迷失了道路而在沙漠中全軍覆沒,沒有和霍去病會和,最後被俘虜,在悲憤中自殺,所以他錯過了封侯的時候,因為漢朝三代君王一直想推行的推恩令最終都沒達到好的效果,非有功者不可為侯,而文帝景帝處於一個特殊的時代,他們對於權力的抑制也能強烈,這也是李廣難封的基本原因。


百味讀者涼亭


李廣自身:在政治上幼稚(從七國之亂中可以看出),傲慢心胸狹窄(殺霸陵尉,自殺),求功心切(算命),自恃勇力(射鵰人事件)。

對匈戰事:李廣驍勇過人,但對匈作戰,靠的是長途奔襲,準確判斷,而李廣卻屢屢誤期失道。

政策:漢武帝主動出擊匈奴,而李廣是多年的邊郡太守,習慣防禦,也許不能適應新的形勢。

正如文帝所說,李廣是生不逢時的,也許李廣非大將之才,但終身未能封侯,也實在遺憾。

至於漢武帝,我覺得他對李廣談不上重用,也絕非打壓,李廣數次出征,實在是沒有達到封侯的條件。有衛霍在,漢武也絕不可能給李廣更好的機遇了,這是可以理解的。


水告聊事


軍功不夠 軍功夠了又犯錯誤 政治覺悟太低。仔細看看李廣其實最出彩的是兩次防守戰。一次是七國之亂 協防滎陽。結果沒等漢景帝封他,他先接受梁王的將軍印。第二次是河朔之戰。他防守右北平,吸引單于主力。掩護衛青偷襲河套。按理說雖然達到了戰略任務。可漢軍律封侯得看軍功斬首俘獲。他死命防守丟城失軍。封侯基本上不合法。


青瓷雅居


周亞夫、竇嬰有大功於漢,不得其死,霍光立宣帝而族滅,漢家主,少恩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