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的後周是怎麼稱呼其他並存的政權的,其他已經滅亡的政權又是怎麼稱呼?

洛十與可可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幾個時代最為混亂:一為春秋戰國時期,二為東漢滅亡之後的三國時期,三為西晉之後的南北朝時期,四為唐朝滅亡之後的五代十國時期,五為中華民國時期。

但其中最為混亂的時期當屬南北朝時代和五代十國時代。

而這兩者之間的混亂程度當屬五代十國時期最為嚴重。

在春秋戰國時代,雖說諸侯列國相互攻伐,但都各自據守著自己的地盤,雖是戰爭但相對比較有秩序。

三國時代的前期也是非常的混亂,但它和後來的民國時期一樣,屬於軍閥之間的混戰,還沒有嚴重到稱王稱帝的程度。


但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就不然了,不僅在相互之間相互攻殺,而且還都稱王稱帝、建立政權並且還有國號。

在唐末黃巢起義失敗之後,原黃巢義軍中的叛徒朱溫投降官軍,隨後又與在鎮壓黃巢起義中的沙陀王李克用展開了激戰。

後朱溫依靠強大的實力在河南的開封府建立了政權,是為〔後〕梁,這便是五代十國的開始。

公元923年,盤踞山西太原地區的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攻克了開封府滅了老朱家的勢力,建立了〔後〕唐。

後來後唐政權的內部發生內亂,被石敬瑭借契丹兵馬大破後唐,建立了〔後〕晉政權。


不久之後後晉政權和由契丹建立的大遼政權關係發生惡化,建立了大遼政權。

但是在山西太原府的劉知遠也建立了〔後〕漢政權,發兵收復中原。

郭威原為後漢一將,後篡奪了後漢的政權而建立了〔後〕周,郭威無後,遂認柴榮為義子,傳位與他。

再後來就是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

這便是十國的過程,從朱溫在公元907年建立後梁開始,到967年建立大宋王朝為止,共歷時60年的時間。

這六十年的時間,也是在那個時代最為動盪的六十年。

每一個政權存在的時間平均12年,朱溫建立的後梁存在時間最長為16年,後漢最短為3年。

每一個政權猶如匆匆過眼的煙雲,瞬間而過。


但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就是這匆匆而過的五個朝代一直都牢牢地控制著最具人氣的中原地區,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誰控制了中原地區,誰便就控制了天下。

經過最後的角逐,趙匡胤成為了最後的贏家。

除了在中原地區的這五個朝代之外,在中原地區的周邊還存在著十個割據國家。

這十個割據國家分別是南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馬楚、南唐和北漢。

在小說評書裡說的楊家將的楊繼業,在開初就是服務於北漢政權。

它是後漢政權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建立的,在趙匡胤死後,其弟趙廣義相繼掃蕩群雄、最後在公元979年攻破北漢政權,全國遂趨於統一。

在中國歷史上,周代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文化發展繁盛的時期,周代文化對華夏民族以後的走向起了巨大的影響作用。


周代一些分封的國名為後世的華夏民族代代相用,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相同的國號和封號。

比如說,三國時期的魏國和吳國,之後的晉,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東魏,南朝的宋齊梁陳等,這些名號都是源自於周代歷史和文化的一些相同的名稱,而到了五代十國時期,這些亂七八糟的政權又都相繼採用這些相同名號。

在後周政權和趙宋王朝編寫史籍時,為了把這些亂七八糟的政權名號與歷史上的那些名號有所區別,大部分都在政權名號的前面加了一個“後”字,以此來區別於華夏曆史上那些曾經存在過的政權名號。

打個比方說,朱溫建立的後梁政權,他一開始建立的政權是號稱“梁”,李存勖建立的政權是“唐”,在後來編史時為了便於區別而不發生混淆視聽,都在前面加了一個“後”字。

這樣一來,在名號上就不與以前那些朝代的相同的名號發生混亂了。


東方中華不敗



秀才說歷史


自稱大周,並存的政權看關係稱呼。

打的過的貶稱,打不過的謙稱。


難得浮生閒半日


按照國號來稱呼唄,這在歷史記載裡雙方使節遞呈的國書上就可以看出來,比如南唐皇帝在國書上寫道,大唐皇帝致大周皇帝……


靜夜思160519196


只能這麼講,中國歷史就是合合分分,分分合合循環過程,五代十國僅僅是歷史進程中一部分,怎麼稱呼如果只是瞭解看看中國簡史,如果想更深入研究請查閱歷史檔案。


楚天雲平


偽唐,即南唐。

偽蜀,即後蜀。

其他除北漢和南漢以外都是臣服後周的政權,或者說表面上認同後周的藩鎮,如吳越,荊南,楚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