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資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沒有薪資的生活慘不忍睹啊

曾經有這麼一個人,他寫出了“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悽慘的愛情故事,也道出過“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命運困境。

他才華橫溢,也懂得人間疾苦,寫過很多同情勞動人民的作品,但他也一直堅持著一個“癖好”,那就是愛曬工資,從年輕時做官開始,到老年風華不在,提起工資就樂此不疲,他就是白居易。

早年剛做官,內心激動,為表達喜悅之情便寫到:“俸錢四五萬,月可奉晨昏。”後來官至縣尉,在此期間寫出了:“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此後,他在仕途上一路晉升,工資也不斷上漲,“月慚諫紙二千張,歲愧俸錢三十萬”, “雲我五十餘,未是苦老人。刺史二千石,亦不為貧賤”, “十萬戶州尤覺貴,二千石祿敢言貧”, 為太子少傅時是“月俸百千官二品”,為太子賓客分司是“俸錢七八萬,給受無虛月”。

到了老年生活艱苦,只能“先賣南坊十畝園,次賣東郭五頃田”,“然後兼賣所居宅”,即便如此境遇,他也樂觀的很“

但恐此錢用不盡,即先朝露歸夜泉”,哪怕到了臨終,也不忘曬一下 “壽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 。晚年生活慘到賣房,還不忘調侃一下自己的錢多,心大非他莫屬。

此外,唐朝官員除了有工資收入,還有祿米、人力、職田、月雜給、常規實物待遇和特殊實物待遇等。怪不得當時的人都希望能通過科舉考試,一舉成為人生贏家。

薪資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沒有薪資的生活慘不忍睹啊

但要說在唐朝做官很幸福的話,那麼在宋朝做官更是有錢有閒。由於宋朝官員分為實職和虛職,擁有虛職的官員可以領著俸祿不幹活,實職官員領了基本工資還可以加錢,另外福利還有服裝、祿粟、茶酒廚料、薪炭、鹽、隨從衣糧、馬匹芻粟、添支、職錢、公使錢及恩賞等津補貼。不僅工資豐厚,生活上的補助也一應俱全,在宋朝做官,就意味著發家致富。這樣好的差事,誰也想分得一杯羹。

歷朝歷代,由於社會情況的不同,每個朝代所設立的制度和官員的俸祿也有很大差異。古代社會福利最好,工資最高當屬宋朝,那明朝俸祿則是達到最低狀態。據說宣宗年間,一位知縣上書朝廷:“大小官自折鈔外,月不過米二石,不足食數人,仰事俯育,與道路往來,費安所取資?”一大家子人靠他來養活,再加上各種雜七雜八的費用,根本拿不出其他的錢。

在基本的溫飽只能勉強維持的狀態下,官位不高的官員為了討生活,難免會以權謀私利,身居高位的官員為了維持自己的奢靡生活,灰色收入更是不在話下。

薪資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沒有薪資的生活慘不忍睹啊

到了清朝依舊沿襲明朝的底薪制度,但有所好轉。清朝官員的俸祿分為俸銀與祿米,為了防止貪腐,雍正開始實行養廉銀。養廉銀來自於地方火耗和賦稅,一般是本薪的十倍到100倍,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解決了官員資金缺少的情況。

但是一個官員,除了要養家餬口,還要支付其他的開支,僅靠朝廷發放還是捉襟見肘,於是便有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身在官場,常在路邊走,哪有不溼鞋。

薪資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沒有薪資的生活慘不忍睹啊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觀看古人的薪資發放,宋朝做官的人輕輕鬆鬆就能奔小康,而明清的官員還在溫飽線上掙扎,想要提高生活質量只能“另走蹊徑”,同時也要冒更大的危險,一旦被發現,千金散去不說,落一個貪汙腐敗的壞名聲,家人跟著都要遭殃。

但總有些人樂於冒險,不走尋常路,受到誘惑,被眼前的小恩小惠矇蔽雙眼,結果一失足成千古恨,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薪資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沒有薪資的生活慘不忍睹啊

所以, 在這個以利益定價值的觀念中,一味的追求高薪高職好待遇的同時,也要反過來問問自己,這份責任你有能力承擔嗎?這份壓力是否能承受?所面臨的困境是否能變成你前進的動力?

當然,生活本不易,誰都想不用付出,就得到的高薪,過上衣食無憂的小日子,但輕易得到的,突然掉餡餅的好事,給你你敢要嗎

所有的路都不好走,討好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腳踏實地,靠自己努力換來的收穫更令人放心、安心,也理所應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