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皋之戰楚軍差不多十倍於漢軍,為何結局楚軍慘敗?

範東臣


劉邦仁義,政治上注意爭取民心,能夠知人善任,團結內部,軍事上戰略戰術處置得當,正面堅持,兩翼牽制,敵後襲擾,想盡辦法調動對手,使項羽疲於奔命,四處征戰。且劉邦善於爭取諸侯,分化瓦解項羽的勢力。漢軍將領韓信.彭越.英布等都是才能出眾,獨當一面的傑出人才。

項羽雖然力量強大,威震天下,可是政治上,軍事上,用人上都很失策。分封諸侯,違背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嗜殺好戰,激起人民的強烈反對;缺乏戰略眼光,沒有主攻方向,四處討伐,雖戰無不勝,卻陷入戰略上的被動局面。用人眼光差,一個謀士范增都容不下,決戰階段,他重用的將領龍且.曹咎等均不堪重用,折軍殞命,害慘了項羽。

成皋之戰,對劉項二人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從此楚漢的實力對比徹底改變。


一葉孤舟向天涯


此戰,敵我雙方以成皋為中心展開持久爭奪之戰。而劉邦兩度放棄成皋要地與解放戰爭之初,與毛主席主動放棄延安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兵者當制物而不制於物。

成皋重地,北臨黃河、南傍嵩山,後有糧倉,再據天險,易守難攻。 項羽劉邦均知。

不同之處在於,項羽之心被成皋地重而制約,繼而被劉邦利用。而劉邦卻能縱觀全局,凌駕於此重之上,利用此地之重和項羽待此地之心重。使他疲於奔命,自我消耗。

此時,劉邦在下一盤大棋,他要吞掉項羽這頭巨象。項羽對此卻一無所知。

當項羽佔領成皋,便沾沾自喜的以為佔領了天下,熟不知卻中了劉邦的圈套。 解放戰爭之初,毛澤東暫避國軍之鋒芒,主動放棄延安,不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蔣介石同樣天真的以為佔領了延安,就是打敗了對方。

兩者如出一轍。

為兵者當知地形之重。

地形之重:在富、在險、在制。

不富,不能誘敵。

地險,方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以一人制萬人。

敵前不得進,退又不捨,我方又以四方外圍之兵相擾,敵疲於奔命,久而兵勢必削。

為兵者當知借勢和解勢。

借勢:

劉邦兵困成皋,楚軍雖十倍於漢軍,然當時之世,天下豪傑並起,群雄盤踞四方。劉邦示人以誠,借得四方之兵,為他所用,漢軍之兵力,則實為楚軍之十倍。

成皋難攻,糧草又豐裕,劉邦憑藉天險牽制了對方大部分兵力,項羽對敵之援兵自然兵力寡弱,項羽分兵,便可逐個擊破,逐步削弱。

項羽卻不知圍點打援之法,逐步剪除劉邦羽翼,最後再併力攻取成皋,則再為險重之地,終被圖克之。

解勢:

離間對方,瓦解敵方內部。使項羽君臣相互猜忌,項羽剛愎自用,自恃其勇,匹夫之量,導致內無謀臣獻策,外無勇將可派,成為孤家寡人。

為兵者當知得道多助之理。

項羽背信棄義,殘暴不仁,劉邦約法三章,大得民心。

同樣,毛主席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即使有需求也得開具借條,承諾守信而他日歸還。

反觀由四大家族統治之下的舊中國,統治者夜夜笙歌,紙醉金迷,而廣大人民卻流離失所,食不果腹。

有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今雲:取天下非一人之力,乃借天下之勢也。

問:天下之力,誰能借之?

答:得道得人心者。

敵兵雖強我百倍千倍,他失道寡助,殘暴不仁,眾叛親離。我得道多助,修德政,布仁義,使賢明播於海外,天下豪傑之士競相依附。

敵強我弱之態勢,終可逆轉。

試問:我,又有何懼哉?!


月隱生


我認為成皋之戰楚君慘敗的原因是:

第一點:劉邦重視後方軍事基地的建設,使漢軍在人力物力上能夠源源不斷的得到補充,是可以堅持長期戰爭的。

第二點:在彭城失利後,發現自己的實力沒有楚君強大,及時的改變戰略,轉攻為守,發展持久戰,讓項羽不那麼快佔領成皋。

第三點:在正面與楚軍發展持久戰,只防御不進攻,並且在南北兩面不時的進攻,而在後方的軍隊也沒閒著,也是沒事就偷襲,使楚軍陷入了多方面作戰的困難,楚軍的面積分散的太開了,應該集中作戰,重拳出擊!

第四點:沒事就去騷擾楚軍,騷擾完就溜,讓楚軍在來回追擊中疲憊不堪,誰也經不起長時間的折騰。

第五點:巧妙離間,分化瓦解敵人,並且善於爭取諸侯,最大限度上地在軍事上鼓勵項羽軍隊。

以上五點就是我認為的方面,如果有哪些不同,歡迎在評論區發表看法。


歷史中的故事


一方面成皋之戰充分展示了劉邦高明的指揮藝術,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漢高祖劉邦首創後發制人、疲敵制勝的高妙策略。

另一方面項羽作為一員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然而他最終還是失敗了,這與他政治上、軍事上的失策是密切相聯的,這也成就了後來的大汗偉業!


玖合77710923


佔據的城池太多,的分兵將把守,這就犯了兵家大忌,人再多其勢也哀,漢軍是集中優勢兵力,圍點打援,兵陏少勢不佔優,但策略正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了項羽的幾十萬大軍。


94310417小云


兵不在多在於精,指揮者合理運用戰術,以一敵十有何不可。譬如諸葛亮的空城計,運用的心理戰術使得來敵不敢在犯。這種戰例數不勝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