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鳳墅黃帖


《鳳墅帖》 曾宏父,宋廬陵人,字幼卿,自稱.鳳墅逸客。他用七年時間刻了一部最多的匯帖,置於家塾鳳山書院,名為《鳳墅帖》。計:前帖二十卷,續帖二十卷,附刻畫帖二卷,題詠二卷,共四十四卷。

前帖及續帖,均自十七卷止,俱以真跡入石,餘取別本摹刻。此帖乃隨刻隨拓,故全本甚少。僅見上海圖書館藏有殘帙十二卷。其中前帖第十五、十八卷,續帖第十和十一卷,以及現已散失之前帖第三、五、十六、十七等八卷,曾為清代梁清標礦藏,後被葉志銑所得,又曾歸姚氏,最後為端方所得。前帖第十一卷及續帖第三、四、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各卷,清代沒有流傳記載,後為張伯英所得。卷首均題“鳳墅法帖”卷第幾或“鳳墅續帖”卷第幾。篆額,篆額下有“東都相帖”、“南渡相帖”、“文藝帖”等楷書標題。卷末均有曾宏父跋及鼎形“鳳山”和“清江開國”印章。此帖集中了兩宋眾多名人的墨跡,堪稱匯帖鉅製。

曾宏父著有《石刻鋪敘》,自敘其刻《鳳墅帖》甚詳,茲錄於後:《鳳墅帖》二十卷,嘉熙、淳祜間勒石,置吉州鳳山書院。七年乃成。初卷七朝宸翰,二卷東都名相名賢帖,三卷東都南渡廷魁帖,四卷熙豐黨人暨崇觀攻黨帖,五卷清江三劉帖,六卷曾南豐暨武城帖,七卷蔡忠惠暨蘇帖,八卷蘇門諸賢帖,九卷歐陽文忠唐三宗贊槁、司馬文正議百官表、蘇東坡翰苑制槁,十卷東都名賢詩讚、六一集古跋,十一卷黃太史帖,十二卷米元章寶晉帖,十三卷南渡名相帖,十四卷南渡執政帖,十五卷南渡儒行續廷魁帖,十六卷紹興正論暨慶元正人帖,十七卷南渡文藝帖,十八、十九卷南渡詩文題跋,二十卷吳紫溪、範石湖、楊逃禪帖。

畫帖二卷,上則宣和墨戲、道子風雩圖、伯時九歌圖等十二段;下則羲之蘭亭圖並敘文考訂。時賢、風山題詠二卷。

續帖二十卷,淳祐間接續前帖入石,編類滿卷方能施工。首卷東都名賢文忠烈等帖,二卷歐陽公梁史斷槁、康節逢春吟,三卷江南李主、吳越錢王暨東都名賢帖,四卷忠義程剛愍、楊忠襄、南渡將相名賢帖,五卷向文簡、呂文靖、宋景文東都名賢帖,六卷羅愈試銜告身女真閩主等偽宣制度外帖,七卷胡文定致堂五峰南渡儒行帖,八卷乾淳續相南渡名賢帖,陸放翁、楊誠翁書語孟章句並詩文,九卷李梁溪遊青原詩,十卷範石湖遊大仰七言詩,十一卷再遊大仰五言詩並帖,十二卷東都宰相張文懿、晏元獻、寵莊敏、蘇司空、陳文恭、王文恭、趙清憲、唐少宰、劉文安書翰,十三卷南渡宰相史越王、鄭親王、秦申王小柬,十四卷名賢範文正、馬忠肅、蒲密院、劉忠定、蔡紫微、鄭左丞、薛恭敏、劉次對、劉微學小柬,十五卷東都文藝,蘇滄浪、陸學士、孔舍人、蕭僕卿、理丞詩文,十六卷文藝,薛錢塘、劉屏山、趙撫守、章莊敏、林和靖、蘇後湖、韓南澗、王復齋、張子湖、羅輿齋、陳少卿、劉正字、趙章泉詩跋。躊躇幾經六璃,自惟藏拙野逾二十載,掛冠又已十年,衰頹八哀,豈能更出門戶。家藏者裒鐫無遺,鄉之故家轉假亦竭,士夫經從,各有好尚,有亦罕攜自隨。儻絕筆以俟後人,誰其同志!不若參取奎畫名墨,表表在人耳目。帖所缺者,輯而繼之,不敢執初志以不見真墨,而略庶可備皇朝文物之盛,乃於後。十七卷首取太祖書大宋一統字、太宗雜書、英宗賜懷璉批,神宗書西郊詩、哲宗罰弗及嗣四字、欽宗書琢玉賦、憲聖吳後書歸田賦。十八卷則東都名賢徐騎省、胡文恭、趙清獻、楊文公、唐質肅、滕章敏、錢文肅、錢內翰、包孝肅雜帖。十九卷東都文藝,石徂徠、張存誠、沈存中、唐彥獻、王仲至、沈獻達、楊無為、石曼卿詩柬。二十卷東都名賢劉巨濟、薛道祖、蘇才翁、毛東堂、周清真、賀廣湖、李文敏、楊龍學、張秘閣詩文。

於是正帖續帖皆滿二十卷,而名畫,題跋又二帖,鳳墅鐫終始大略如此。其間匯次,不能盡如人意者,得之有先後也,未如之何。

前帖十冊,板六百四十四板,石一百七十片,字六萬五千三百九十二字。續帖八冊,板五百七十六板,石一百四十一片,字四萬四千二百六十字。畫帖一冊,板八十板,石十八片,字六千一百九十七字。 題詠一冊,板八十板,石二十一片,字五千二百八十字。總二十冊,板一千三百八十板,石三百五十九片,字十二萬一千一百二十九字。 閒品碑帖

碑者,豎石也,其用途不一:或識日影於陰陽,或系牲畜於廟門,或引棺柩於墓穴。帖者,帛書也,後摹古人書而刻於石者亦稱之。而今之碑帖,非指豎石之碑、刻石之帖,乃碑帖上文字之拓本也。

顏筋柳骨,唐風宋韻。書法,不單為一門應用藝術,還算得上是一劑修身養性的妙方。古人書法成就,早已登峰造極,然而伴隨時間的推移,眾多文人墨跡香消玉殞,傳世傑作也日漸稀少,碑帖作為一種獨有的文化傳承手段,記載和傳播了書法的神韻。

自古研習書法者,多以碑帖為藍本,故歷代文人墨客對以往之名帖,無不洞悉原委,明辨真偽。書家而不明碑帖,恰如農夫不辨菽粟,工匠不識斧鑿。

印之拓本即謂之帖,後人以此帖為臨書之法,所以,碑帖又叫法帖。據考,南唐李後主為保存古代墨跡真像,命人刻石為帖,時年號“升元”,謂“升元帖”,又以帖末有“建業文房摹勒上石”字樣,故又名之為“建業帖”,此帖堪稱法帖之鼻祖。

後來,摹刻碑碣拓本之風大盛,大觀帖、淳化閣帖、三希堂帖、快雪時晴帖等拓本更是一翻再翻,幾失其真矣!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使得碑帖具備了很高的收藏價值。

品評碑帖之真偽,必須熟於舊時拓印所用紙墨之詳情。昔日拓帖之紙,有南北之分:古之北紙,其紋橫,質松而厚,不甚受墨,北墨多用松煙,色青而淺,不和油蠟,故北拓色淡而紋皺,如薄雲之過青天,謂之夾紗作蟬翅拓;南紙其紋豎,墨用油煙,以蠟及造烏金紙水,敲刷碑文,故色純黑而有浮光,謂之烏金拓。古帖受裱多次,歷年久遠,其墨濃者堅若生漆,以手揩之,纖毫無染,且常有一種異香發自紙墨之外。

品評碑帖之真偽,還須瞭解金石碑誌本身起始之狀況。首先得觀察拓本字口是否有神韻、石花是否自然,這便要藏家對該帖石的摹刻、斷裂、及損毀等都要了如指掌。其次得看其首尾有無題跋、有無收傳印記,題記和印章與拓本內容是否相符。若拓本好,但無跋印,那就還須進一步推敲。若拓本真實,題跋、印章亦可靠,那就不失為善本了。倘若拓本有問題,即使題跋可靠,亦只能是偽帖。

就偽帖而言,也須區別對待。古人作偽者多非等閒之輩,或富商大賈求之不得而設法為之,或仕宦巨族仿而制之以廣其傳,故拓印亦極其鄭重,必選佳紙良佳墨,邀能工巧匠為之,絕不會苟且從事,雖為偽作,其紙墨匠工亦必與真者無殊,與今人作偽早有天壤之別了。

因此,收藏當具獨到的眼光,切不可成見太深,只有這樣才能品出個中真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