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吉甫、李德裕為代表的人士,主張堅決討伐,削平藩鎮

我們今天分享一下唐朝著名的兩黨之爭,分別從幾個事件來看兩黨據爭的爭議及為何如此對立。在唐朝後期,中央王朝與藩鎮勢力之間,進行過反覆的較量。在如何對待藩鎮的問題上,牛、李雙方有過多次的爭執與分歧。以牛僧儒為代表的“牛黨”派人士,大都主張以慎重的態度對付藩鎮割據,寧願息事寧人,也不同意輕起戰端。而以李吉甫、李德裕為代表的另一派人士,則主張堅決討伐,削平藩鎮,重振中央一統的權威。

以李吉甫、李德裕為代表的人士,主張堅決討伐,削平藩鎮

比如,唐憲宗元和初年,在劍南西川節度使劉闢叛亂,鎮海節度使李倚違抗朝命的情況下,李吉甫力主以強硬態度和武力征討平叛。在對待淮西度使吳元濟的態度上,李吉甫也主張因時而取之,雖然未及正式開戰,李吉甫就已病死,但他主戰的態度是朝野皆知的。

到武宗時期,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執政時,也釆取了強硬態度,堅決打擊割據勢力劉稹,並收復5州30縣。與之相反,“牛黨”派人士則認為李吉甫是“熾於武功”,不考慮當時的實際情況,不顧恤百姓的負擔與生存。元和十二年(817年),“李黨”派的宰相全力組織討伐準西叛亂時,“牛黨”派的李逢吉、令狐楚等,或秘密阻遏,或公開反對。

以李吉甫、李德裕為代表的人士,主張堅決討伐,削平藩鎮

文宗太和五年(831年),幽州楊志誠驅逐主帥李載義,皇帝問計於宰相牛僧儒,牛回答說:“范陽從安史以來,就不屬朝廷所有,秘親時平定劉總,朝廷耗費八十多萬緡,結果沒有得到尺帛鬥粟的好處。現在楊志誠奪了李載義的權,和當年李載義當節度使的情況相似,朝廷不必干涉,承認他為合法,還可利用他抵抗契丹。何必勞師動眾去討伐呢?”

以李吉甫、李德裕為代表的人士,主張堅決討伐,削平藩鎮

對於當時的邊防安全問題,兩派也有著嚴重的分歧。其中最能說明問趣的,是“維州事件”。維州(今汶川西北)地處與吐蕃接壤之處,隋朝時被羌族佔領。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白狗羌首領內附於唐,因為其地域中有姜維城,命名為“維州”。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被吐蕃攻陷。德宗時,韋皋屢次出兵攻伐,都未成功。

在公元831年九月,吐蕃的維州副使率部眾來到成都準備投降,李德裕安排虞藏儉為維州刺史,率兵入據維州城,並向文宗彙報說:“準備遣散羌人3000名,燒掉13橋,搗西戎的腹心,可以一洗先前的恥辱。”

以李吉甫、李德裕為代表的人士,主張堅決討伐,削平藩鎮

文宗讓尚書省召集百官商議,大多數人都同意李德裕的意見。牛僧儒這時卻說:“吐蕃面積廣大,周邊有萬里,丟失一個小小的維州,勢力不會受什麼損失。近來我們與吐蕃正在修好,約定雙方罷兵,作為堂堂大邦,要以守信用為上。如果人家來責問為何失言,並起大兵前來,不過3天就可以打到威陽橋。到那時,西南數千裡不存,就算得10個維州,又有何用?不守信用,只能有害而無利。這是連草莽匹夫都不可做的亭情,何況天子!”文宗聽了,覺得有理,下詔讓李德裕把維州城歸還吐蕃,並將來降的悉怛謀及其部眾也歸還吐蕃,吐蕃將他們全部誅殺在邊境上,極為慘酷。李德裕因此對牛僧儒恨得入骨三分。

以李吉甫、李德裕為代表的人士,主張堅決討伐,削平藩鎮

在有關政治改革的問題上,“李黨”派比較重視,並採取一些實際措施,而“牛黨”派一般主張穩妥為上,儘量維持現狀,有時還搞點“復辟”。如元和年間,李吉甫認為從秦到隋設官最多的莫過於本朝當時。因此他建議省幷州縣,裁汰冗員。憲宗採納了李吉甫的意見,於元和六年(811年),精簡京官1769名,外官808名。武宗會昌年間,李德裕執政時,又精簡冗官1000餘名。但牛黨”派人士,對此不以為然,惟恐搞亂政局,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持反對態度。唐宜宗大中年間,牛黨成員白敏中執政,立即把會昌年間所減州縣官,復增383名。

牛黨”中的首領人物,大都是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因此,比較重視科舉制的貫徹實施,對科班出身的人當然也高看一眼。“李黨”派的首領人物,如李德裕,就不是進士出身,而是靠祖蔭入仕的。這不懸說李德裕就沒有才幹,麗是他因此對科舉制不那麼重視,對科舉考試中的弊端尤為不滿。一次實會,李、牛二人都在座,牛僧儒因不大看得起公卿子弟,就瞧著李德裕,開玩笑說:“綺紈之子,怎麼也坐在這裡?”

以李吉甫、李德裕為代表的人士,主張堅決討伐,削平藩鎮

李德裕後來對武宗說:“我沒有名第,自然不應該指責進士。但我的祖先在天寶年間因為仕途無路,勉強應試,競然一舉中第,從此厭惡進士科考試中有浮華不實的地方,家中不準再放《文選》(當時進士科考必讀之書)。我認為,朝廷顯官,還是應以公卿子弟擔任為好。”因為有此番見識,早年的李德裕是不應舉的,所有後來他主張對科舉進行改革,等到大和七年(公元833年),他當上了宰相便對科舉中的進士科進行了停試譸賦,罷宰相閱榜等幾項改革。

以李吉甫、李德裕為代表的人士,主張堅決討伐,削平藩鎮

但不久李德裕被李訓、鄭注藉助李宗閔的力量擠出朝廷李宗閔執政後,自然不會貫徹李德裕的主張。後來,李德裕再度入相,又是厲風行地對進士科考試進行改革。

其主要內容有兩項:其一,及第進士不得呼主司為“座主”,及第後只能一次性謁見主司,此後不得聚集參謁,更不能於主司宅第置宴。這擊中了科舉制中“座主”與門生”過於親密的一個要害之處。其二,蔡止“曲江大會”。

所謂曲江大會,是指進上及第者在考試結束後,集體到當時的曲江池遊宴,公卿大家傾城縱觀,有的還專門來挑選東床快婿,有時皇帝也親臨曲江之釁的紫雲樓,垂簾觀賞,進士輩交結朋比的習氣,也得以盛而不衰。李德裕罷“曲江大會”的主要目的,也就是限制同窗朋比,成為日後朝政之弊。而“牛黨”則普邀認為這是李德裕因自身非進士出身,有意打擊進士及第者,故加以反對。

以李吉甫、李德裕為代表的人士,主張堅決討伐,削平藩鎮

今天我們分享唐朝後期兩黨針對藩鎮及內政、科舉等等事例,兩黨之爭歷時四十餘載,從唐憲宗伊始,共經歷六朝,皇帝換了六任。這兩黨有太多故事可以說,其中關於中央王朝與藩鎮勢力之間的矛盾是兩黨相爭的重要起點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