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中,如果張飛沒有被害,劉備會贏嗎?

左傾-45°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手下沒有能夠獨擋一面的鐵桿嫡系將領。當時,有能力獨擋一面的關羽、張飛、黃忠都先後去世,活著的魏延需要鎮守漢中,趙雲必須留守成都,馬超病重,而且也不敢委以重任,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在東征孫權時,就只能由他自己親自率軍作前鋒。

去過宜昌的人應該知道,從秭歸到夷陵這一段,都是狹窄的山谷地段,走水路必須要越過狹窄湍急的西陵峽,走陸路滿是高山險隘,劉備的幾萬大軍根本無法合攏在一處,只能延綿幾十裡。這時如果前面的軍隊發生大潰敗,後面的部隊不僅無法救援,還會面臨大規模的踩踏事件。

當時的劉備有兩個選擇,一是率領大軍走水路順江而下,直搗江陵城,這種戰法殺傷力非常大,因為從秭歸到江陵,那是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可謂是順流而下,一瀉千里。劉備的大軍如果這樣衝下來,孫權的軍隊肯定是擋不住的。



事實上,孫權剛開始一聽劉備東征,那是嚇得六神無主,原因就是孫權以為劉備會不顧一切的順流而下,直逼江陵,如果劉備這樣玩。那孫權肯定會叫苦不迭的。因為,這樣一玩,無論誰勝誰負,孫權都會輸得精光。

但問題是,這種戰法是典型的孤注一擲,因為大軍順江衝下來容易,但想返回去,那就是逆流而上,其難度之大,那是驚人的,最後的結果只能是不成功便成仁。

如果劉備此時有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嫡系將領,比如張飛還活著的話,他就很有可能採用這種激進的方案,讓張飛當先鋒,率領大軍順流直下,急攻江陵,自己則坐鎮秭歸,調度保證大軍後援,同時讓馬良等人返回荊州,招撫地頭蛇們,如果荊州的地頭蛇不想讓自己成為炮灰,那麼只有再次迅速依附劉備,從而讓孫權的軍隊失去依靠。



劉備在最開始東征時,可能就是這樣計劃的。因為當時張飛就是劉備所選的先鋒,只可惜大軍還未出徵,張飛就被殺害,這樣劉備只能自己親自來當先鋒。但這樣一來,劉備就不得不萬事小心,自然不敢在選擇這種激進方案,從而讓陸遜有機會在夷陵一帶狙擊。

而且,因為劉備不敢急攻江陵,也使得馬良在荊州的活動一直不能取得重大的突破,一切是顯然的,劉備自己都不敢拼命,荊州地區的豪門大族又憑什麼玩命去支持劉備,所以馬良在荊州活動了一圈,卻沒有任何重量級的地頭蛇支持他。

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只能選擇第二種方案,就是引誘陸遜主動到秭歸地區決戰,但問題是,陸遜任憑劉備如何挑釁,他就是一副忍者神龜的模樣,而且這一耗,就是整整八個多月過去。

其實,戰爭到了這一步,劉備只剩下撤軍一條路。但問題是,劉備顯然不甘心這樣做,所以他決定用自己當誘餌,結果當時就被陸遜一頓狠揍。更關鍵是,這支前鋒部隊是劉備親自率領的,結果被敵人打得潰敗,後面的部隊就更不用說了,只能跟著四處逃散。


我是趙帥鍋


夷陵之戰劉備的失敗是有人才匱乏的原因的,倘若張飛能夠出戰,以其戰場經驗和勇猛程度來看,如果能夠迅速的破掉孫桓駐守的夷道防線,那麼夷陵山脈至猇亭一線的防禦想必也會瓦解,那麼劉備軍向東出夷陵山脈,也不至於火燒連營。



戰爭走向

劉備大軍東出前期屬於順勢,一方面是兵鋒正盛,一方面也是陸遜戰略撤退的結果,由於巫縣至夷陵這一帶多是山地地形,屬於蜀軍擅長的山地野戰地區,陸遜的戰略退讓是非常合理的,因此蜀軍破秭歸重鎮之後可以一路前行,劉備佔領秭歸之後分兵黃權北上佔領臨沮以防北面魏軍趁勢南下攪局,而自己率軍繼續向東推進至猇亭。

猇亭是陸遜重點佈防的重鎮,與當陽的潘璋、夷道的孫桓互為犄角,身後還有朱然做支援,這樣的防線也使得劉備大軍無法推進。因此劉備選擇防禦最為薄弱的夷道作為突破口,意圖破掉一個犄角,雙線壓制猇亭,也為了圍攻夷道引陸遜大軍救援從而決戰。這兩個計劃有一個成功就算是破掉猇亭的防禦體系了,甚至可以由吳班和陳式的水軍直接向東推進攻打朱然,陸遜的猇亭並非必爭之地。

戰術失效

但攻打夷道的張楠也算是盡力了,孫桓也算是虎將一名,堅守夷道六個月,硬是將戰爭由冬天拖入了夏天。陸遜也是沉得住氣,面對孫權侄兒被圍,一兵一卒的援軍都沒有撥掉,劉備的這一計劃徹底落敗,由於時間推移至盛夏,劉備水陸兩軍皆難忍耐江南酷暑,於是才有了連營茂林之中的無奈之舉。隨後陸遜抓住戰機,以火攻的戰術將劉備連營付之一炬,蜀軍潰敗。



人才對比

劉備東征確實面臨人才匱乏的問題,趙雲是堅決反對東征的,黃忠病逝,馬超病逝,關羽被殺,劉備出征時令江州張飛從閬中出發與其匯合,但不料也被殺害,魏延又遠在漢中,可用之才確實不多,以吳班、馮襲、張楠、陳式為主要武將體系的蜀軍陣容在紙面上都沒有優勢,劉備面對這等窘境,不得不派馬良遊說了少數民族將領沙摩柯助戰。

而吳國由陸遜任大都督,以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為主將,這樣的陣容對比之下,蜀國顯得貧弱了太多。



雖然戰爭的勝負不是由個人來決定的,但人為因素也是戰爭走向的一個因素,倘若張飛能夠隨軍出征,那麼在攻克夷道上,想必會比張楠的效果要好很多,那麼戰爭的走向一定會發生變化,至少劉備大軍不會入茂林連營,向東推進之後走出山地,依水搭營會避免陸遜火攻的一蹴而就。

因此由個人看來,夷陵之戰的謀略上改觀不需要太大,反而武將的配置上如果能夠強勢一些,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效。


棍哥觀史


在夷陵之戰中,如果有張飛,劉備還是有可能取勝的。劉備當時已經稱帝,也就是有絕對的領導權。劉備對於荊州的得失是非常看重的,這個是蜀國的門戶,在戰略地位是對吳蜀兩國都非常重要。這一點劉備跟孫權都是知道的。陳壽《三國志》上面說,是劉備不讓歸還荊州,最終才釀出戰爭。所以劉備去奪回荊州是必然的事情,這是關係蜀國安危的大事情。

那麼劉備傾全國之力,去奪取荊州,加上當時關羽被害,可以起到團結士氣的作用。也就是同仇敵愾上下同心,在這個意義上面有取勝的可能。如果加上張飛,肯定戰爭勝利的可能性更高。首先就是張飛跟關羽一樣,有萬夫不當之勇,同時張飛、關羽、劉備三者的關係不同於一般人,在當時是要取勝的可能。

所以吳國陸遜也是用的深避高壘,也就是這是拖延,就是消耗劉備的士氣。兵法說,備周則意怠,就是這個意思。張飛的死對劉備肯定有非常大的影響,才會導致最後被阻擋在夷陵無法前進,也就是最終肯定會失敗。


電動車財富


小村姑團隊來啦:夫夷陵之戰,劉備之絕唱,不久之後,他便走向了歷史的塵埃,與其說如果張飛之不死,還不如說關羽之未亡!


《三國演義》看到這裡,其實大家心裡都有數了,漢家氣數已盡,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人生的無奈,遇到提出這樣問題的吃瓜群眾,只能夠說他們無法理解歷史的必然和偶然。


但凡普羅大眾,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歷程中一帆風順,和風細雨,遇到任何挫折,只有哀嘆,同樣也替古人擔憂,這是怎樣一番無奈的心腸?可是這就是歷史的必然,因此,哎哎慼慼就是99%的吃瓜群眾在歷史長河中的美妙樂章,曹操、司馬懿這樣的人中龍鳳,最喜歡聽到這樣的悲歌,甘若純醴,我心飛揚!

勇敢的人,從歷史中看到失敗的教訓,懦弱的人,從歷史中看到成功的迷茫,譬如朝露,去日無多,孟德揮鞭,玄德哀傷,諸葛殫精竭慮,司馬狼顧而鷹揚,歷史車輪不為你我而停頓,何必談古人而神傷?


縱使諸君穿越回三國,也無法將歷史改變,關羽敗在剛愎自用,劉備輸在意氣用事,至於張飛,當陽橋畔,小橋依舊,一聲咆哮,喝不斷歷史洪流罷了!


諸葛小村姑


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一個人是無法影響戰爭勝負。

張飛不死也無法攻下東吳,此時的荊州已失去。陸遜所採用的戰術是針對劉備大軍的,張飛又不是謀士,他怎麼會看清這樣的佈局。





劉備大軍遠征東吳,遠離本土作戰,其物資不足,張飛能怎麼辦?張飛是一員猛將,當時是三國第一的存在,但是他對陸遜這樣的儒將,還是不行的,至少謀略是比不過的。


張飛在與不在都不影響戰局,諸葛亮都沒有幫助劉備打贏,何況張飛勒!


百花爭豔只為你



劉備在丟失荊州後,失去了戰略主動權。在曹丕代漢稱帝后不久也稱帝了。劉備稱帝后不久為奪回荊州、重拾戰略主動權,於是御駕親征伐吳。劉備命張飛領兵與自己會合,但是出發前夕,張飛遇害。沒有張飛的伐吳大軍於夷陵慘敗,那如果張飛沒有被殺害呢?

如果張飛沒有被殺害!那劉備的伐吳大軍的士氣會有些許提升,我們都知道部隊的士氣直接影響士兵的戰鬥力。所以,張飛的存在會提升部隊的戰鬥力、士氣等屬性。


而劉備兵敗夷陵的根本原因並不是戰鬥力不足。而是戰略錯誤加上戰術失誤【這是戰鬥力屬性所彌補不了的。除非攻必克、戰必勝】

所以,夷陵之戰,即使張飛沒有遇害,參加了夷陵之戰,也扭轉不了局面。
夷陵之戰的問題,假設張飛參戰的話!這話題沒什麼討論點。除非有一位戰術型、能謀戰局的人物參戰【比如法正、龐統之類的人物】或許夷陵之戰的結局還有得討論。


左將軍


其實還是毛澤東說得對,不打無把握之仗。夷陵之戰純屬劉備打了一場報仇之仗,並沒有什麼把握,豈有不敗之理!由於關羽大意失荊州,遭到了東吳的追殺,導致關羽人頭落地,荊州丟失。劉備頭腦發熱,沒有考慮孫劉聯盟的重要性,悍然出兵攻打東吳,最終以失敗而告結束。即使是張飛不死,也難以取勝。因為張飛只是一員武將,連自己的部下都玩不轉,還能打敗東吳?根本不可能!打仗即要靠戰將的勇猛,也要看士兵的鬥志,更要看指揮官的智慧。論智慧,張飛不如東吳的謀士;論士兵的鬥志,張飛酒後毆打士兵,影響士兵的士氣。所以張飛也無法挽救夷陵之戰的敗局。


張越智872


一,東征孫吳是戰略錯誤。

二,東吳答應交還荊州,送回王妃,兩相恢復聯盟是最好的結果。可是,劉備沒有將有限戰爭打成決戰,犯了戰役錯誤。

三,拉長補給線,結營七百里,被陸遜鑽了空子。犯了戰鬥錯誤。

四,這次戰役與張飛是否在世沒有關係,就算張飛在世,並且,和劉備一起東征,也起不了什麼作用。無非多送一個死人而已。


轉了三十多圈的驢


有1張飛可能在局部戰爭會勝利,但暑漢肯定還是會敗的。


用戶100689086887


戰爭,一旦戰略出現失誤,絕非一將一軍所能挽回敗局的。夷陵之戰,即在戰略上先處於不利地位,又在戰術和排兵佈陣上出現失誤,戰線太長,兵力分散,期限過長,兵士疲倦。蔫有不敗之理,即是張飛在即,亦不可挽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