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逃難店員到上海近代民族繅絲業開拓者——浙商黃佐卿的傳奇人生

從逃難店員到上海近代民族繅絲業開拓者——浙商黃佐卿的傳奇人生

黃佐卿(1839-1902),又名宗憲,湖州府歸安縣人(今湖州吳興),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絲商,同樣也是上海近代民族繅絲工業的開拓者。黃佐卿出身士紳家庭,幼年曾在私塾念過書,成年後曾在家鄉的一家絲行做學徒。19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太平軍幾度向湖州用兵,湖州一帶的商紳多逃離了這一主戰場,移居到了上海,黃佐卿一家亦是如此。

黃佐卿剛到上海時,就是在昌記絲棧做店員,他便開始了跑洋行、與洋人打交道的生涯,也是自此開始,黃佐卿開始了積累經驗與資本原始積累的歷程。在這一歷程中,黃佐卿憑藉著一口“洋涇浜英語”,遊走於洋商洋行之間,此後他還盤下了昌記絲棧,因此,外商洋人一般都叫他的行名——“昌記”。這為他此後的發展積累了極為重要的人脈關係。

從逃難店員到上海近代民族繅絲業開拓者——浙商黃佐卿的傳奇人生

19世紀70年代初期,黃佐卿已經籌得了些許資本,便在江西路泰康裡開設了“祥記”字號的絲棧。他自任通事,身兼翻譯與經營等業務。而祥記絲棧除繼續經營對輯裡絲等土絲的購銷外,還做著代洋行收購絲吐下腳及蠶繭等一般絲棧不會做的小生意,又漢口等地開設了分行,可謂是買賣興隆,獲利頗豐,黃佐卿也由此結識了不少外商。而有一位就是英國商人吉爾摩(Gilmour),70年代中期,吉爾摩計劃在上海開設了公和洋行,而黃佐卿稱得上是商人出身,且歷年經商,有著自己的經營網絡,因此吉爾摩便想與他合作,請他當洋行的買辦。

在洋人買辦的這段日子裡,黃佐卿看到了中國絲業缺少技術支撐的困境,他感到十分擔憂,這種境地不僅不利於其個人所經營的絲棧的發展,同樣對整個民族的絲業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19世紀70年代末美國旗昌洋行在上海創辦以機械繅絲為主的旗昌絲廠。黃佐卿有感於中國繅絲工業有被外國資本控制的威脅,他呼籲國人自辦機械繅絲廠,並且黃佐卿身體力行,以近二十年積累的資本,投資創辦了上海第一家民族機械繅絲工廠,在他倡導下,從1884年起,先後有坤記、裕慎、延昌、正和、信和、震和、恆豐、永泰等華商絲廠陸續開辦。

從逃難店員到上海近代民族繅絲業開拓者——浙商黃佐卿的傳奇人生

1881年,黃佐卿便在北蘇州河沿岸建起了近代上海第一家以蒸汽為動力的民族機械繅絲工廠——公和永絲廠(通常稱祥記絲廠)。由於當時外國資本能夠享有子口半稅等特權,故而黃佐卿便以其所在的公和洋行的招牌創立了這家絲廠。這是幾乎是當時大部分買辦創辦工廠時的通常現象,在開辦之初往往是藉著老東家的勢頭髮展。

當時上海的絲廠往往是二、三層樓的磚頭建築物,它包括了商行辦公室和工廠。絲廠只使用蒸汽動力,煮繭用的熱水也由蒸汽機供應,且所使用的大部分繅絲設備是“意大利”式或者說是直攥式。廠區本身劃分為5個部分:剝繭、選繭、操絲、清絲復搖、整理屑絲。公和永絲廠亦是如此。黃佐卿在這一絲廠中投入的資本有將近10萬,並從法、意等國購置了100部繅絲車、兩具鍋爐以及吸水器、引擎等一系列全套設備,同時還聘請了意大利人麥登斯(Aug.H.Maertens)為工程師,指導廠務。

從逃難店員到上海近代民族繅絲業開拓者——浙商黃佐卿的傳奇人生

由於公和永絲廠所聘用的女工多為農家女,對於機械繅絲車的操控並不熟練,並且技術也難以提高。1883-1885年間,絲廠收到蠶繭的收成與質量皆不好,蠶繭的繭層薄且出絲率低。生疏的操作技術加上低質量的原材料,絲廠所能生產出來的生絲的質量自然也不會好。再加上運輸成本較高、資金迴轉慢,故而此時的公和永絲廠經營較為慘淡。然而,令絲廠經營更加困難的是在這一時期還爆發了中法戰爭。上海雖然並不是戰場,但這場戰事對於上海對外貿易依舊有些間接影響,生絲輸出減少。

可以說,19世紀80年代,上海絲業方面的出口貿易總體呈現下滑趨勢,雖然到80年代後期時,貿易量有所回升,但這一行業在這一時期處於低迷的狀態下。初辦的繅絲廠受對外貿易困境以及絲價下跌的影響,資本幾乎虧蝕殆盡。1885年,公和永絲廠一度被迫停產歇業。

1887年後,絲廠事業才有了一定的起色。而在很大程度上,這種機遇來自於清政府。19世紀80年代,李鴻章應上海旗昌絲廠的邀請進廠參觀,機械繅絲的優越性令李鴻章上書朝廷:“用機器繅絲,精潔易售,較中土繅法尤善。洋人爭購,獲利可豐。若令江浙督撫就產絲之地招商集股開辦,實係為民興利,並非與民爭利。”他有意重視機械繅絲所帶來的利益,並且有意創辦“官督商辦”的機械繅絲工廠。

從逃難店員到上海近代民族繅絲業開拓者——浙商黃佐卿的傳奇人生

1887年10月,總理衙門將這一覆文抄送到浙江巡撫衛榮光手中,要求最為著名的蠶絲產地浙江省派員前往珠江三角洲考察學習,大力推行鼓勵民間人士引進和經營機器繅絲生產的政策。黃佐卿的公和永絲廠便是清政府“勸導商民,廣為興辦”的鼓勵政策下的其中一個獲利者。

1887年後,“黃佐卿先生乃將公和永一廠大加擴充,絲車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廠房也擴展成為前後兩進。到1992年時,公和永絲廠的資本已經累計達到30萬兩,有職工1,000餘名,車間4個。同年,黃佐卿還在楊樹浦購買了43畝地,其中一部分用來開辦了另一家繅絲廠,定名為“祥記絲廠”(為與公和永絲廠區別,一般稱“新祥記絲廠”),配有絲車416臺,僅繅絲工人便有850名。

並且,公和永絲廠對於生絲質量的提高,使得對外輸出的生絲打開了法國市場的銷路,且有了一定的聲譽。伴隨著歐洲和美國對於上海絲廠的成品需求量增加,絲價的高漲,公和永絲廠的收益頗豐,這刺激了上海繅絲工業的發展。1896年,黃佐卿又在上海創辦了延昌絲廠,與公和永絲廠、新祥記絲廠三者並稱為“三絲”。

從逃難店員到上海近代民族繅絲業開拓者——浙商黃佐卿的傳奇人生

不同於葉澄衷“先百貨,後五金,再銷火油,在不斷尋求跨行業增長點中發達”,也不同於虞洽卿“跑街,當買辦,做生意,辦航運,飛黃騰達匯萬貫家財”,黃佐卿則是一直專注於紡織業,最終成為近代上海機器繅絲第一人。但在官辦產業與外國資本的雙重威脅下,黃佐卿雖試圖遊走於二者之間,企圖在不利的境地中求得一線生機,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一則因其所累積資本與以上二者相比不過是九牛一毛,在絕對的權勢或資本面前,他只能俯首稱臣;二則因其繅絲產業自開創之際便有依附外國資本的態勢,在共同利益大於分歧的時候,二者可相安無事,然一旦矛盾蓋過優惠,而這必然分道揚鑣,作為依附的一方在紛亂的環境中失去庇護,不是改革重生便是沒落破產。而許多民族資本的產業在這一大環境下往往與黃佐卿的產業有著同樣的結局。

從逃難店員到上海近代民族繅絲業開拓者——浙商黃佐卿的傳奇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