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姓氏的家族,因“宵小”輩出,後代不齒紛紛改姓,以至於滅絕

十六國末年和北朝初年來自柔然汗國和北魏的巨大軍事壓力導致高車人數次南遷,北魏在60餘年間曾對高車發動過8次戰爭,俘獲了大量人口和物資。柔然汗國公元5世紀初興起後,也曾多次攻入高車牧地掠奪,高車人不堪忍受,遂歸附北魏,主動南移,斛律部便是在這種形勢下南遷的。

這個姓氏的家族,因“宵小”輩出,後代不齒紛紛改姓,以至於滅絕

天興五年(402),柔然社侖為北魏擊敗,轉徙廣漠之北,進入高車牧地。斛律部部帥倍侯利舉眾掩襲入柔然,柔然大敗,但高車人因缺乏嚴密的軍紀和組織,獲勝後並未乘勢追剿,而是“分其廬室,妻其婦女,安息寢臥不起”,予社侖可乘之機,後者趁機反攻,斛律部反而大敗,走脫者十之二三,倍侯利遂率餘部奔魏。斛斯氏作為斛律部所屬氏族於是便於此時跟隨倍侯利歸附北魏,於是被北魏政府以部落聚居的形式安置於拓跋帝國位於河西的廣大牧場之中,作為牧人進行生產,斛斯氏族人便是牧子的一部分,歸魏後以部為氏,於是成為“斛斯”姓氏。

斛斯姓氏家族的第一代斛斯敦,其先人入魏前曾任部落的莫弗大人,於是斛斯敦得以在魏明帝時承襲祖職,擔任管理牧子的左牧令。然“河西賊起,牧民不安”,魏末北鎮鎮民暴動,牧子作為官府牧場奴役的牧人與北鎮民起兵相互支援,均是北鎮階級鬥爭的一部分,於是斛斯敦作為牧官直接成為了牧子鬥爭的對象。

斛斯敦的兒子斛斯椿,字法壽,身為左牧令斛斯敦之子難免受到威脅。在牧子起兵後,慌亂之中斛斯椿便帶領斛斯一族投奔北魏權臣爾朱榮,該事件是斛斯氏家族登上主流政治舞臺的起點。

這個姓氏的家族,因“宵小”輩出,後代不齒紛紛改姓,以至於滅絕

據《北齊書·傳》記載,斛斯椿生性巧言諂媚,投靠爾朱榮後,甚得其歡心,於是隨爾朱榮平定葛榮、討伐元顥。因征伐有功,封陽曲縣公、東徐州刺史。高歡在韓陵之戰中大敗爾朱氏,斛斯椿再次見風使舵,盡殺爾朱氏部曲,降於高歡。然斛斯椿嘗見高歡斬爾朱仲遠帳下叛逃歸附的橋寧等人,恐為高歡見棄,轉而離間孝武帝和高歡,自掌軍政大權;在教唆孝武帝出兵征討高歡失敗後,西逃關中依附宇文泰。入關後授尚書令,侍中之職如故,封常山郡公,後歷位司徒、太保,卒時位至太傅,死後追贈大將軍、大司馬。縱觀斛斯椿一生,他擅於投機,多次倒戈,在北魏末年的亂世中縱橫捭闔,反覆於群雄之間,最後歸附宇文氏,竟得善終,可謂一代奇士。

斛斯椿有四子,斛斯悅、斛斯恢、斛斯徵、斛斯演。除少子斛斯演為高歡所殺外,其餘三子均隨斛斯椿入關,變節投靠宇文泰。

到了隋唐,斛斯氏家族又出一“奸雄”斛斯政。斛斯政的父親斛斯恢是斛斯椿次子。斛斯政頗有乃祖父斛斯椿的風範,史載“政明悟有器幹,尤擅巧言諂媚”,初為親衛,因軍功被授予儀同,得楊素賞識。大業(605-618)中,任尚書兵曹郎,每有奏事,無不稱煬帝之心意,漸為器重。

但斛斯政與楊玄感兄弟交往甚密,並參與謀劃楊玄感叛亂,楊玄縱等逃亡亦出自斛斯政的計謀。此事東窗事發後,斛斯政居然變節叛逃高句麗。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煬帝率領百萬大軍第三次御駕親征高句麗,高句麗國王遣使請降,並將叛隋投奔高句麗的斛斯政送還以示誠意,隋煬帝班師還朝,並將斛斯政鎖至京師“縛政於柱,公卿百僚並親擊射,臠割其肉,多有啖者。啖後烹煮,收其餘骨,焚而揚之”。

這個姓氏的家族,因“宵小”輩出,後代不齒紛紛改姓,以至於滅絕

這個姓氏的家族,因“宵小”輩出,後代不齒紛紛改姓,以至於滅絕

斛斯政之死是斛斯家族沒落的起點,也是斛斯氏後人心中永遠無法抹滅的恥辱,在尊祖敬宗的唐代社會中斛斯椿後人的墓誌甚少提及先世、父、祖便是明證,甚至更多的斛斯椿後人齒于姓“斛斯”,於是紛紛改名換姓,他們大多由“斛斯”改為了其母姓部落名“斛律”。

據記載,原高車部落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六大部落,各部落下又有氏族,而斛斯氏歸魏之前,就屬於斛律部落下的姓氏。因此斛斯氏族的後人由於不齒姓“斛斯”,而由“斛斯”改為 “斛律”也算是“認祖歸宗”了。不過,“斛律”後再漢化為漢字單姓“斛”。而如今“斛”姓仍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全國“斛”姓人口僅剩餘千餘人,主要分佈在山西省的呂梁山一帶地區,其中在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武家莊鎮天神廟村基本全村姓斛。

縱觀斛斯氏人從北朝到隋唐沒落的發展歷程,尤為突顯的是斛斯氏先人在亂世之中縱橫捭闔,亦正亦邪的梟雄風範,他們在亂世之中深諳生存之道,或巧言令色,投主所好,斛斯椿性佞巧,北魏末年五易其主,斛斯政“每奏事,未嘗不稱旨”,在涉及到切身利害之時亦屢有背信棄義、叛變投誠之舉,斛斯政在隋末參與楊玄感叛亂,後叛逃高麗。由此可見這樣一個沒有家學素養,罕有儒家道德束縛的北人家族,憑藉機警、善變的處事風格在中古之際輾轉於群雄之間,迥異於同時期標榜“門風信義”的漢人大族,以至於急速沉沒於“精英”階層之外,甚至導致整個姓氏家族的“滅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