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盟國三巨頭在一起拍照的時候,羅斯福坐中間是怎麼原因?

志超0210


二戰結束後,戰勝國為制定戰後世界新秩序和分配各種利益。當時的三個大國美國、英國、蘇聯在克里木半島的雅爾塔皇宮內舉行了一次雅爾塔會議。



從照片上看,美國的羅斯福坐在正中間,英國的丘吉爾在左,蘇聯的斯大林在右。從外交的知識上來講,任何一場外交都不是隨隨便便的普通朋友會見。

不論是座次、距離、談話內容等方面都需要字字斟酌。更何況是這樣一場全世界都極具歷史性意義的會議,把羅斯福安排在中間是有具體原因的:

①二戰爆發之前,由於英國為首的歐洲等國對德國採取的綏靖政策,這間接導致德國的擴張和二戰時歐洲戰場的建立。所以英國對於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有一定的愧疚之情。

再加上美國實力已經超過英國,英國自然原意以美國馬首是瞻了。有美國在的前提下英國自然不會坐在中間。


②美國在二戰結束後綜合國力隱隱排在世界第一,擁有壓制其他國家的能力。並且在二戰前期,提供給反法西斯陣營不少物資和武器,不論是蘇聯還是英國都接受過美國的援助。並藉助這些援助才保存了更多的實力。

在二戰中期和後期,美國更是以強硬地姿態參與二戰。在太平洋戰場和歐洲戰爭都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直接為世界反法西斯戰鬥的勝利拉近了一大節過程。英國和蘇聯自然會願意讓美國坐在中間的。

③蘇聯在二戰中的貢獻程度不足美英。在二戰當中,蘇聯被稱為中流砥柱的主要是因為他拖住並且消滅了德國的大部分軍隊。從數量上看,蘇聯的貢獻可能要遠超美國和英國。

但是蘇聯消滅的這些德國的軍隊基本都是陸軍,在當時的戰場上德國的陸軍作用不如海軍和空軍。所以真的嚴格來算的話,蘇聯這個“中流砥柱”是有一點點誇大的(就一點點)。


④民族矛盾並沒有因為一場戰爭而徹底解決。蘇聯人主要是斯拉夫人,而英國等歐洲國家主要是日耳曼人,民族之間的矛盾產生於千年之前。並且千年來戰火不斷。

雖然在二戰當中站在了同一方,但流傳在歷史長河中的仇恨並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只是暫時地表面上看上去和解了而已。因此沒有辦法坐在一起,只能坐在美國的兩邊。

⑤制度問題也是根本問題。當時這三個巨頭國家,美國和英國都是資本主義國家,只有蘇聯這一個國家實行的制度是社會主義(後來演變成蘇聯模式)。

如果讓蘇聯坐在正中間,那可就表示當時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一種認同甚至說尊敬了,這很顯然美國不能忍。在世界上基本大多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實現的。


⑥以退為進。英國和蘇聯自知在綜合國力方面沒有辦法與美國去爭第一了。各國也知道在貢獻程度上確實美國要多一點,那我們就自動去坐在旁邊,不去爭那個中間的位置。

意思就是說面子上我給足了你,那麼在實際好處上美國不要太過分拿了太多,正常一點,或者說多分配一點給英國和蘇聯就行了。他們希望美國能“我敬人一丈,人敬我一尺”。


史之策


在二戰即將勝利的1945年2月4日,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三個國家:美國,蘇聯,英國在蘇聯黑海北部克里木半島的雅爾塔皇宮,舉行了著名的雅爾塔會議。也正是在雅爾塔會議上,三國主持了利益分配和戰後的世界新秩序。


雅爾塔會議,也成為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的一次會議。眾所周知,為了留念和新聞報道,也可能是習慣,三國的最高領袖,也是二戰三巨頭在一起拍了不少照片。

不過,這些三巨頭在一起的照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坐在正中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最高領袖斯大林反倒沒有固定座位,兩個人或左或右。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三巨頭坐在一起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始終坐在中間呢?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這肯定不是巧合,因為三巨頭在一起的照片並非一張,而顯然,所有的照片都羅斯福坐在中間。而對於不同座位所代表的意義,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都是一致的,正中間當然是最重要的位置。羅斯福為什麼能坐居中央呢?

第一,羅斯福能夠坐在中間,當然是美國的實力使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真正向世界展露了,什麼叫工業強國,二戰四年多的時間裡,美國工業生產能力超過了其他全球國家的總和。經過下餃子後的美國海軍更足以單挑全世界。


因此在雅爾塔會議期間,曾經不可一世的德國即將戰敗,損失慘重的英國在不負世界霸主之名。蘇聯的鋼鐵洪流雖然展現了無與倫比的攻擊力,但是蘇聯經過慘烈的蘇德戰爭之後,最精華的地區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再加上戰爭導致的2000多萬人的死亡,蘇聯此時的國力,顯然無法與美國相媲美。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才是唯一一個只得其利而未收其害的國家。遠隔大洋的美國根本沒有遭受戰火的任何侵擾,卻因為世界大戰而成為世界工廠。因此,雅爾塔會議期間,美國的國力以絕對優勢成為世界第一。而羅斯福作為美國總統,當然當仁不讓的成為最有底氣和話語權的人。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包括雅爾塔會議期間,英國和蘇聯依然有求於美國,尤其是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英國和蘇聯提供的海量資源更成為這兩個國家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外援。蘇聯和英國才能在慘烈的戰爭中支撐下來,並逐步反攻,也與美國無與倫比的軍工生產能力和租借法案密切相關。

而在雅爾塔會議期間,雖然盟國已節節勝利,但是此時的英國和蘇聯,依然離不開美國的海量物資支持。所謂拿人手短,有求於美國的英國和蘇聯自然讓要讓羅斯福坐在中間。


第三,英美蘇三國的矛盾也決定了,只能由羅斯福坐中間。如果羅斯福不坐中間,誰能夠坐中間呢?斯大林嗎?這顯然不可能受到英國和美國的支持。尤其是斯大林所代表的蘇聯,實行的是與資本主義截然不同的制度,更不可能受到英美等國的同意。

因此,斯大林雖然有地主之利,蘇聯也在歐洲戰場付出了最大的犧牲,他依然不可能做中間。那曾經的日不落帝國首相丘吉爾,有可能坐中間嗎?更不可能。

首先就二戰的貢獻而言,英國雖然接受了美國大部分的援助,但無論是對於德國的牽制還是消滅法西斯軍隊的數量,都遠不如蘇聯。

而此時的英國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國力也開始大幅衰落,仗之成為不落帝國的殖民地,也出現明顯不穩的情況。因此,此時的英國雖然拿著日不落帝國的架子,但其國力和實力,已經遠不如之前。英國自然也沒有了與蘇聯和美國較量的本錢。

因此,相較而言,國力最為強盛,對英國和蘇聯幫助最大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得到了英國和蘇聯的認可,坐在了三人的中間。


鳶飛九天2018


為什麼羅斯福總統會座在中間想必很多懂歷史的人都不知道,那就讓在下給大家好好講講裡面的道道,

其一我們都知道在外交場合,各國領導人合影留念座次、站次都很有講究,一般情況下,以東道主為中心左右前後都隨便來的。


其二英國和蘇聯在二戰期間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美國的大力軍事援助,美國又在太平洋戰爭牽制著日本大量兵力,還在歐洲對德國、意大利作戰,在這種場合由美國總統羅斯福座中間位置也就很合理啦。

其三在二戰沒開始的時候英國、法國對蘇聯一直是排斥和牴觸的,在加上蘇聯頑強抵抗德國的進攻傷亡慘重,蘇聯一直想讓英美等國、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可英國首相丘吉爾以各種藉口推遲,讓蘇聯甚是惱火,美國羅斯福總統作為和事老調停二人矛盾,所以羅斯福總統座中間最為合適。



其四大家都知道美國羅斯福總統身體下肢殘疾,在這重要場合讓他座中間也是表示尊重合情合理。


大家認為在下說的有沒有道理?如果感覺在下哪裡說的不對可以狂噴,如果沒有那就用你發財的小手給在下點個贊。


世界歷史觀講解


我想來想去,認為可能是由以下幾點原因造成羅斯福坐中間了。

①可能是實力的問題。

二戰中,英國和蘇聯在跟德國的戰爭中,得到了美國的大量援助,為感謝美國對朋友的幫助,和對二戰中美國強大國力的尊重。西方人就認強者,所以讓羅斯福坐中間。

②就是這三人中,羅斯福年齡最大,所以應該羅斯福坐中間。我這樣的中式思維,不知道西方人認不認同,哈哈哈。

③那時羅斯福總統的身體已經不太好了,邱吉爾和斯大林為了照顧羅斯福的感受,而請羅斯福坐中間,羅斯福本來有腿疫。

④就是蘇聯和英國一直是死對頭,在二戰前兩國就一直在意識形態,國家制度上針鋒相對。雖然斯大林和邱吉爾因為戰爭走到了一起,但他們骨子裡的那種互相不信任,還是能從肢體語言當中表達出來的,所以羅斯福這個和事佬就坐中間了。


從照片中確實能看出很多問題,因為斯大林和丘吉爾的不對付


。二戰結束後,丘吉爾的鐵幕演講,馬上讓冷戰上演了,看來英國對蘇聯的戒心一直重重。

而美國這個和事佬,在失去德國這個共同敵人後,因為對英國和蘇聯的遠疏親近,終於跟英國兵合一處,找到了蘇聯這個敵人。


布丁灬楓葉賞秋


“三巨頭”是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方(美,中,蘇,英)裡面的其中三個。照片中,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坐在主座——【當之無愧】 ! !我們任何觀點都是帶有感情色彩的,我的回答也一樣。原因很簡單~~於情,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是中美建交歷史上第一位在整個13年的總統執政生涯期間完全親華的美國實權總統!(任何對羅斯福動機上的揣測都毫無意義,我只注重事實)。於理,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在執政期間領導美國參戰,對盟軍一方的最終獲勝發揮了卓越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 ),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61個國家先後參戰!交戰雙方動員參戰總兵力超過17億(當時世界人口22.3億人)。戰爭歷時6年,最後以同盟國戰勝軸心國告終……

溫斯頓·丘吉爾~


英國是二戰最早參戰的國家,也就是最早得到美國援助的國家,當時英國得到美國312億元美元的各項援助(其中光是航母就30多艘,當時日本大大小小航母全算上才23艘)。

丘吉爾說:“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援助”。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


1943年末的德黑蘭會議期間,斯大林在一次晚宴的祝酒詞中說:“無論如何,西方的援助是極其寶貴的,為美國的生產乾杯,這場戰爭如果沒有美國的生產就會輸掉”。

美國向蘇聯提供了價值112.98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1800億美元的各種軍用物資,和總價在31.5億美元以上的工業和石油,化工製品。



寫到這裡已經可以解釋富蘭克林•羅斯福能坐在中間的原因了,但是我還要往下寫~~~因為有人又會說,美國佬不就是有錢嘛……

太平洋戰場方面……美軍主力VS日軍主力

電影“血戰鋼鋸嶺”劇情不過是美軍太平洋戰爭中的“日常”,開戰初期日軍的海,陸,空軍曾一度打得美軍哇哇大哭,頭一兩年,日軍的零式戰機在太平洋上基本上是無敵的,落單的美軍戰機遇到零式戰機結局就是死!……橫掃亞洲的日軍主力不好啃吧……不過可愛的大兵們還是一邊哭著一邊扛著槍打到了日本本土。



太平洋戰爭,從1941年12月開始到1945年9月份才結束,打了差不多四年,自從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日本就一直將太平洋戰場作為主戰場,投入了大部分的海陸空軍。而在戰爭之初,美國因為被日本偷襲,被玩了一招虎,虎,虎導致自己的太平洋艦隊基本被打殘,失去戰鬥力的時間長達到三個月之久!

日本,一個島國,把包括中國(這個時期的中國基本上可以算中國歷史上最弱國力之一的中國了,要知道日本這輩子前半生都是我們的番國屬國)在內的亞洲打得命懸一線。然而,美國的參戰令日本高層非常重視,在隨後的太平洋戰爭中日本幾乎將自己軍隊番號中小數字精銳甲種師團抽調一空全部用於對美作戰,連天皇的心頭肉被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稱為“皇軍之花”的關東軍都移防太平洋了,只是在亞洲留了個關東軍番號當稻草人用~~後來的都是國內新補充的冒牌貨,都是新兵。

(關東軍可不是善茬,日軍中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老兵最多說的就是關東軍 )

歐洲,北非戰場~~美軍主力VS德軍主力





這條線的仗好不好打你們問巴頓吧……反正狼行千里吃肉,德國人也不是好惹的!

1、火炬行動(北非登陸戰役) ——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在1942年11月8日至11月10日間登陸法屬北非的軍事行動。

2、突尼斯橋頭堡戰役 ——1943年3月17日—5月13日,攻佔突尼斯領土,從而把德軍全部趕出北非。

3、西西里島登陸戰 ——美英盟軍於1943年7~8月在意大利西西里島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登陸作戰

4、意大利戰役 ——1943年9月3日至1945年5月2日,雖然意大利在1943年9月8日投降,但意大利北部一直控制在德軍手中,戰鬥呈拉鋸相持狀態。

5、霸王行動 ——諾曼底登陸戰役,為盟軍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使德軍陷入了蘇軍和英美盟軍的東西夾擊之中,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這場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它是二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並且將“D日”這個軍事用語固定在了1944年6月6日。

6、“龍騎兵”行動 ——1944年8月在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實施的登陸戰役。

7、市場花園行動 ——1944年9月17日至9月25日,旨在奪取跨越萊茵河、瓦爾河等河流上的一系列重要橋樑後,從荷蘭直插德國腹地,爭取在1944年聖誕前結束歐洲戰場作戰。

8、阿登戰役 ——1944年12月16日-1945年1月28日,德軍在阿登的反擊作戰

9、萊茵河戰役 ——1945年,是盟軍為突入德國境內進而完全消滅納粹德國而進行的一次會戰

你們現在明白了吧,三個人中間那個位置不好坐啊!自己花大把大把錢當冤大頭不說,家裡還要死人死得收屍都收不過來……


Qiho


你見過誰家合影把大金主趕到邊上去的?


DDG的老船塢


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到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三大盟國照相的時候,雖然戰局勝負已明,大家都是以戰勝國的身份參加的雅爾塔會議,但就是在這戰勝國裡,它也不是眾生平等的,有實力強點的,有弱點的,就這三巨頭,它也不是一碗水端平的平等。(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雖然英國、前蘇聯都遭受了不少的損失,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執牛耳者仍然是美國,也就是說實力最強大的不管前蘇聯承認不承認,都得美國做頭把交椅,美國在遭受珍珠港損失之後,迅速備戰,同時在軍事上打擊德日法西斯勢力,支持英國、前蘇聯這些為數不多能夠給法西斯添堵的國家。

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不早,但起的作用卻大,就像民國的中原大戰,張學良雖然不是主角,但沒他參加蔣介石就懸了,等到蔣介石打贏了,張學良的地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從1930年到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張學良在國內政局可謂是風頭無兩。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差不多就是扮演了張學良在中原大戰中的角色,因此大家至少在表面上都能高看他一眼,雖然外國人不比中國人有禮貌,但這個座次上對於大小王的反映倒是一致的相同,中間的非富即貴。

再說從社會制度來說,前蘇聯一對二美國和英國,因此這雅爾塔會議雖然是在前蘇聯的雅爾塔開的,但在排座次的時候,還是把羅斯福排在了中間,要不然為這個雙方就得打嘴仗打不完。

再說了誰坐那雖然不能完全忽視,但也沒必要特別在意,因為雙方的目標不在這個座次上,而且當時雙方的關係還是比較融洽的,也不能計較這個,試想在瓜分世界這個大蛋糕面前,只要不吃虧,誰坐那,有較真的必要嘛!


歷史三日談


座次也是代表實力,中間顯然是老大。

英國不用說了,都被德軍打殘了,美國還沒參戰就在暗地裡資助英國了,沒有大西洋的供給線,英國早完蛋了,還有啥實力當老大?!

蘇聯顯然實力很強大,東西兩線作戰,付出傷亡很大,斯大林也不是那麼容易屈居人下的,但對於羅斯福,他很識時務!整個會議期間把羅斯福當大爺接待,處處討羅斯福歡心,羅斯福一高興,就答應了他很多條件,特別是在中國頭上佔了很多便宜,讓外蒙迴歸徹底無望!!!後來蔣介石都罵羅斯福老糊塗了。

所以說斯大林雖然是東道主,但為了蘇聯利益他甘願讓位!


周根鴻


除了國家實力和各國間的微妙關係,還有一點也不能被忽略,那就是羅斯福行動不便,應該是最先就座。


宋效田614


斯大林和丘吉爾誰也不服誰,同時兩國都需要美國的援助。而三巨頭會面的召集人是美國,所以羅大哥就當仁不讓的坐中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