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壽命並不短,為何曹丕與曹叡會如此短命?

郭卓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古代人的壽命,醫療是其次的,關鍵要看個人體質和對身體的保養。

因為古代的醫學水平低,很多病是治不了的。

但曹操的體質肯定是非常好的,就看他北討烏丸,南下赤壁長江就知道。

相反,郭嘉在北伐路上之間病死了,而赤壁之戰前大量曹軍因水土不服病死。

其實曹操本來就是軍人,馬背上的皇帝,身體不好是做不了這個的。

說起來,曹操體質也很好。雖然有腦部腫瘤,但看來腫瘤並不致命,大體是良心的,只是造成頭疼而已。

所以曹操活到了65歲。

要說曹丕的身體也很好,年輕時候跟著曹操作戰。

他之所以40歲就死了,主要是因為感染上了疾病。

歷史記載,40歲的時候曹丕在冬季親征東吳,在長江上受凍染上了嚴重肺病。

回到洛陽以後,沒多久就去世了。

現在看來,曹丕是死於急性肺部感染。如果是今天,掛水用抗生素治療就行了。

但當年沒有這種藥物,基本只能依靠個人的抵抗力。

而曹操死了以後,曹丕就常年處於高度繁忙的亞健康狀態。

曹操只是曹魏的建立者,壯大者完全是曹丕。

創業容易守業難,曹丕為了守業長期高強度工作,體質下降,一病就死了。

至於曹叡,和曹操、曹丕不是一回事。

曹叡不是馬背上皇帝,從坐上位子以後就沒正兒八經打過仗,體質較弱。

而且曹叡此人過於好色,縱慾過度,他的妃子比爸爸和爺爺加起來還多。

但曹叡應該先天有不足,所以這麼多老婆生下的孩子竟然無一成年,全部夭折。

而且,曹叡時代曹魏內部問題多,有司馬懿等實權派,加上外部不斷打仗,國庫空虛,曹叡長期處於煩躁狀態,嚴重影響身體,36歲就死了。


薩沙


曹操後人大多短命,原因如下(僅代表個人):

  1. 與家族遺傳病有重要的關係。
  2. 個人生活習慣混亂。


現在就讓我們具體分析一下:

曹丕曹叡短命,跟曹操遺傳關係基本關聯不大。 :

  1. 曹操長年軍旅生涯在外出徵,臨死前也一直舟車勞頓,從長安返回洛陽前後共五個月,沒有實際養尊處優。
  2. 他熱愛吃魚,四時食制殘本里提到了大量水產的出處,可見曹操本身是熱愛吃魚,同時曹操也是愛吃雞的。


  3. 上九醞酒法奏的出現,以及曹操大量在詩詞歌賦中對酒的描寫,可以看得出曹操有著對酒類有同樣的喜好跟研究。

  4. 長期運動與熱愛吃魚,喜歡吃雞又長期飲酒,曹操同時又是一個節儉剋制的人,飲食上的結構對他的健康影響相對較低,而他的飲食習慣是會傳承下去的,這一點可以看自己或其他家庭,父母一輩的飲食習慣,或多或少決定了子女對食物的口味,因為大人通常都會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給子女吃。 曹丕與曹植對酒都有一定喜愛,曹植甚至發展出酗酒趨勢。

酒類問題對曹丕的健康影響並不是關鍵:

曹丕的死亡是突發的,從病發到死亡,前後只經過一天。 所以曹丕屬於突發性死亡,但中間仍然有能力為後事進行囑咐,說明並不是立刻處於暈厥,能判斷並非心臟病、腦中風死亡,更不可能是瘟疫或其他傳染病。


如果從曹丕生活習慣入手,可以很快發現曹丕的可能死因:

1. 曹丕極度嗜甜,對糖類有很高的傾向,同樣他也非常喜歡吃水果。 夏日詩裡有提到:

  • 嘉餚重疊來,珍果在一旁。

說明水果在曹丕的菜單裡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並不只是一種儀式性道具。

曹丕日後的詩詞與對群臣詔令更印證這一點:

  • 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蒲萄說。當其朱夏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䣺,脆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於曲檗,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嚥唾,況親食之邪!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

非常喜歡吃葡萄。

  • 真定御梨,大若拳,甘若蜜,脆若菱,可以解煩釋渴。
  • 新城孟太守道蜀者肫雞鶩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著飴蜜,以助味也
  • 飲食一物,南方有橘,酢正裂人牙,時有甜耳。

愛吃梨,強調甘如蜜糖,對甜食有研究,蜀人吃東西的習慣都有所瞭解,對橘甜的觀點也很詳細。


  • 南方有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蒲萄石蜜乎,酢且不如中國。今以荔枝賜將吏,口僉之則知其味薄矣,凡棗味莫若安邑御棗也。

可以拿出從荔枝到棗,曹丕不但明白,還懂得分辨優劣好壞,吃出了學問。

  • 天氣和曖,眾果具繁
  • 時酒酣耳熱,方食芉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
  • 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此言被服飲食,非長者不別也。

與朝歌令吳質書的內容又表明曹丕很懂的水果時節。曹丕著名的以甘蔗論劍,也是在吃甘蔗時的一項娛樂活動而已。

對飲食衣著的見解,反映出曹丕是個注重、懂得且學會了如何生活享受的人。



2. 曹丕年長的特殊性質,長期以曹操助手的姿態坐鎮後方政治中心,沒有曹操親自在全國長途跋涉的必要,早年雖然經常運動,但後期隨著曹操集團做大,不得不留在腹地處理事務,較差的身體狀況由是養成。


3. 水果中有大量果糖,更容易轉化為脂肪,而且飽腹感較低,加上同時代內獲取糖分的途徑很少,提煉糖分沒法跟現代意義當零食吃,成本於保存都非常麻煩,所以大量的新鮮水果自然成了喜歡吃甜東西的曹丕主要獲取糖分的途徑。



4. 曹丕處於的環境,在給孫權的回信裡提到:

  • 又因趙諮,致文馬一匹,白鼲子裘一領。石蜜五斛,鰒魚千枚。

石蜜,就是冰糖,在古代就是那種沒加工完的原始蔗糖,提煉成本非常高。

注意: 越國整個一國獻給劉邦的,也不過五斛而已,三國時期固然提煉技術有進步,但要注意一點,五斛依然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一個數量,漢制一斛有興趣可以查查多大分量,提煉一斛又要多少,甘蔗出糖率一般在10%到12%,古代技術只低不高,換算為一半就足夠了,然後按照五斛這個重量,再去換算要多少甘蔗就能明白這是個什麼概念。




而且蔗糖是會過期的,古代蔗糖渣滓與雜質很多,保質更難,提煉必須有大量的甘蔗存貨,也必須要有人使用消耗,要不然純粹就是浪費,一次出五斛,不難反應出曹丕對糖類的使用狀況。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甘蔗主要產地在南方,是喜溫植物,而且沒有現代技術保證下,北方產量是很有限的,但曹魏並沒有控制南方,不可能跟越國一樣種植大面積的甘蔗,只可能是貿易購買南方的甘蔗來使用,或者北方有專門特供的甘蔗用於少數人的使用。

另一方面,曹丕的飲食結構中,高甜值的水果很可能是佔了相當大的一部分比例,任何東西超量進食都有害,水果也不例外。

缺乏運動的環境,以及高度嗜甜的習慣,可能直接導致了有機會大魚大肉的曹丕高度肥胖,進而出現了糖尿病,當然糖本身不是導致糖尿病的唯一原因,糖分的攝入只是一個強力推動因素,高脂飲食和缺乏穩定的運動,導致曹丕可能出現了富貴病,脂肪肝或膽囊問題或許都是存在的。

綜上所述,曹丕很可能死於自己的嗜好跟生活環境帶來的負面疾病。較大可能是曹丕突發急性胰腺炎,附帶糖尿病併發的多器官衰竭,最終短時間內死亡,但依然有清醒意識在短時間內處理後事。


關於曹叡的飲食習慣並沒有什麼記載。

他本人現存的詩詞裡也沒有過多的關於個人生活的記錄,整體上在形象的留存來看,遠不如曹丕與曹植清晰。

不過對比曹丕,我們可以知道曹叡是得了慢性病,而且最早可能是青龍三年以前就已經患病,只是早期沒有任何表現,對曹叡生活影響不大。

  • 初,青龍三年中,壽春農民妻自言為天神所下,命為登女,當營衞帝室,蠲邪納福。飲人以水,及以洗創,或多愈者。於是立館後宮,下詔稱揚,甚見優寵。及帝疾,飲水無驗,於是殺焉。

青龍三年時有神棍出現,曹叡給她很高規格的優待,結合曹叡經常性的對下進行赦免或大赦,可以看出一方面曹叡性格,另一方面則看出曹叡或許有一定程度對一報還一報這種概念有認同感,渴望通過自身的善行或外力幫助解決問題,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迷信,不過更深層的來看,曹叡實際上是期待善行能有回報,比如卞蘭跟曹叡鬧矛盾時,卞蘭批評曹叡的話,進一步猜測,譬如治癒曹叡本身的疾病。

這也是為什麼曹叡後來殺死神婆的原因,神婆沒有真正治癒曹叡,曹叡也不可能僅僅是因為神婆有一些吹出來的事蹟,就真的給她高規格待遇,更可能只是在等有朝一日能用在自己身上,而此時距離病重的景初二年還有一段時間。

等到景初二年時,曹叡健康已經明顯惡化,具體如何,以及有什麼病症,沒有詳細記載,只能確定是早期明顯的慢性病逐漸惡化,然後變成刺激性的疾病,最終積重難返。 如果根據遺傳角度來看,以及帝王無可避免的少運動多糖分多脂肪飲食,再加上遺傳父親的口味或身體基因,那麼曹叡也有可能是糖尿病導致的慢性疾病併發症而死。


具體細節可看漢晉春秋裡提到的一點:

  • 委祖考之業,付二三凡士,寢疾數日

劉放忽悠曹叡時提到了曹叡已經病在床上好幾天,下不來床或犯困。

  • 放曰:“宜為手詔。”帝曰:“我困篤,不能。”放即上床,執帝手強作之。

剛剛因為劉放的話發怒後很快就犯困,很快也明顯是睡著了,糖尿病症狀之一就是非睡眠時間莫名發睏,要是劇痛是不可能入睡的,得過膽囊炎的應該明白。


之後,再給出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先前有提到過的卞蘭,是卞夫人的侄子,也是曹丕的表弟和曹叡的表叔。

他僅有的一段記錄裡,有一段非常有趣且重要的描寫:

  • 魏略曰:明帝時,蘭見外有二難,而帝留意於宮室,常因侍從,數切諫。帝雖不能從,猶納其誠欵。後蘭苦酒消渴,時帝信巫女用水方,使人持水賜蘭,蘭不肯飲。詔問其意?蘭言治病自當以方藥,何信於此?帝為變色,而蘭終不服。後渴稍甚,以至於亡。故時人見蘭好直言,謂帝靣折之而蘭自殺,其實不然。


非常口渴,卞蘭有著非常明顯的糖尿病症狀,卞蘭本身也意識到了是疾病,但仍然用爛酒消渴,曹叡迷信則用巫女的水方來乘水,知道卞蘭的事情後賜了卞蘭,到最後卞蘭渴到最後就病死了。

這段非常短的記載,在古代是用來凸顯卞蘭的性格,但在現代人眼裡,卻是一段記錄卞蘭糖尿病的鐵證。

而且這段內容還反應了曹叡本身也疑似有類似問題,所以才讓巫女用水方乘水,至於是不是也口渴,所以期望從水來入手解決,還將自己認為有用的水給了自己親近的表叔希望能幫到他,這就不得而知了。



青龍三年殺的神婆,恰巧也是因為有神水才被曹叡寵幸有加,曹叡恐怕沒少喝她的水,但等糖尿病凸顯以後,發現病沒有解決,反而加重了,立刻反應過來殺了神婆,早期糖尿病口渴時,喝水既不能看出解決問題也解決不了問題,曹叡本人自然沒法立刻意識到神水有假,所以“有度而遲”,也能推斷青龍三年前曹叡就有糖尿病了。


而他和他父親一樣,糖尿病基因都並非來自曹操,而是母系血源的卞氏,卞蘭口渴糖尿病這一點,其實證實了卞氏家族的遺傳問題,只不過卞氏記載非常少,只有曹丕曹叡有大量記載可以推斷,卞蘭的記錄則是最直接的證明。


可能會有人問,既然卞家有遺傳糖尿病,為什麼卞氏本人活的又長又沒有病症呢?畢竟古代人顯然不可能知道糖尿病具體的發病原因以及如何解決。 答案其實很簡單:

  • 後性約儉,不尚華麗,無文繡珠玉,器皆黑漆。太祖常得名璫數具,命後自選一具,後取其中者,太祖問其故,對曰:“取其上者為貪,取其下者為偽,故取其中者。

卞夫人是個非常節儉的人,既不是裝出來的也不是故意做給曹操看,出身不好過去貧苦,她的性格也是節儉為主,而且為人好又不尚華麗,說明自律性非常的強,跟曹操難怪合得來。

  • 帝為太后弟秉起第,第成,太后幸第請諸家外親,設下廚,無異膳。太后左右菜食粟飯,無魚肉。其儉如此。

這裡說明了為什麼卞夫人沒有發病,活的也久,吃飯請客時,尚且沒有魚和肉,估計平日裡卞夫人可能一方面不喜歡吃,另一方面就真的是節儉了。

這種飲食結構很難引起糖尿病,哪怕有遺傳的糖尿病體質,也很那在卞夫人的飲食習慣下引發,曹操的飲食習慣也相對健康,夫妻整體的飲食都沒有不利於糖尿病的不良誘因,自然不會出現兒子、侄子和孫子的問題,而且女性的飯量必然不大,食物中的澱粉比例也肯定低於男性。

她的弟弟卞秉沒有太多記載,相信也是跟姐姐一樣節儉,畢竟他早年的環境,還有後來的地位都不太足以支撐起糖尿病的誘因出現,一直到曹丕執政後期才給他大加封賞養老,估計有點死前哀榮的意思。

同為卞氏兒子的另外三人,曹植、曹彰、曹熊,其中曹熊不一定死於遺傳疾病,本身也沒有太多記載。 曹丕有明確的發病過程,曹彰能證明是突然暴斃,曹植的模糊不清,只能判斷為有關聯。

所以,綜上所述,曹丕曹叡,繼承了卞氏家族的遺傳疾病,在糖尿病上有高發風險,屬於易糖尿病體質,同時胰腺、膽囊等消化器官也是非常容易出現疾病。

但死因來講,曹丕曹彰應該是直接死於致命性高的胰腺炎,曹植死於失去自律酗酒後的消化道疾病,曹叡則體質更弱,較早年已經患有糖尿病,比較大可能是直接死於糖尿病的併發症。


最後,告誡我們所有的人,飲食合理搭配很重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至關重要。

以上為個人一些觀點,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正。


大羅言酒


曹操兒子短命原因有三點:其一古時候醫療條件不行,很多都是病死的。其二因戰爭而死,戰爭是殘酷的,戰場上刀槍無眼,戰時也很正常。其三好色而死,曹丕就是典型的例子,曹丕病重之時,還召喚其父曹操身前的兩位妃子侍寢,母親卞太后發現後問曹丕是什麼時候召喚的,曹丕回答說是父親剛死就召喚了。氣得卞太后努罵曹丕:“你這樣做,死了連狗鼠都不吃你“。


小舒科技搶先知


古代的平均壽命就是30


還有比香菜更難吃的麼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平均壽命本來就很短,那時候的醫療水平有限,很多人生病了就直接死了,曹操的年紀可以說是非常長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