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龔自珍的兒子帶著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是真的嗎?他為何要這麼做?

歷史大變局


龔自珍,清中期愛國詩人,號定庵,漢族,仁和人(今浙江杭州)。龔自珍:官至內閣中書。清代思想家、文學家。是近代改良主義的先驅者。(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



龔橙:龔自珍長子。(生卒1817年~1870年)。職業藏書家,自幼聰穎,但一身放浪不羈,性情孤僻,寡言少語,好為狎邪遊。喜好收藏古籍,對藏書無所不窺,為學問浩博精深。龔橙:精通滿漢兩語,後又精通洋文,正因為被人推薦赴滬投靠英國人,才有圓明園火燒一事;此一燒燒了百年,就是當代人論起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也感痛心。

相關龔橙,坊間褒貶不一。貶意的傳說是由龔橙當年為八國聯軍“帶路”去圓明園搶掠國之瑰寶,然後又將圓明園一把火燒了。其後,龔橙也掠取無數珍寶。

這一說法緣於民國初年,這裡有二個原因。一.龔橙的確謀職於滬上,也的確供職於英法聯軍處辦事;受僱於英使館參贊威妥瑪的“記室工作"(即高級文秘)。這與龔橙精通英文不無關係。那麼,為什麼這盆惡水會臨他潑下呢?這就與其職業接觸的後臺與人物密不可分。此外,龔橙一身放浪不羈,生活糜爛,揮霍無度;於滬識得一女,系青樓妓女,據說是滬上之名妓。然而,龔橙專寵這位小妾。龔橙晚年故還為自已取號“半倫”,何謂半倫呢?原來正因龔橙只愛這個小妾,棄卻了君臣之道,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道,只乘五倫中的半倫也!故有龔半倫的來歷。龔橙一身風流倜儻,傲才自喜,目中無人。


纏著小腳的清代妓女。

龔橙晚年於滬窮途潦倒,但難改秉性,還是揮霍放誕,不改年輕時的習慣。據傳清廷李鴻章聞知龔橙落泊還專門派人送去200兩月銀。有道是:江山好移,本性難改,龔橙依然吃喝嫖賭,一派貴公子的豪氣。

從以上二點,讓後人足可懷疑他是典型的漢奸,如此惡水潑在龔橙身上豈有質疑之理?

那麼龔橙到底有沒有“帶路黨”嫌疑呢?放到現在,一大批學者正在為其正名。當然要有證據明證哦!有人說,龔橙當初確在英法聯軍處謀事,不過,圓明園這麼大名氣,難道八國聯軍不知道?還要人帶路?其實此說亳無力度。又有人拿出了龔橙好友王韜的《淞濱瑣話》中的記載,證實那些信息的來源也存在值得懷疑的地方?

歷史畢竟逝者似水,許多事難以說得清。不過龔半倫在那年代混得如此潦倒,且又與英法聯軍為伍;為了繼續風光的生活,為了養活滬上的小妾,此人當一下漢奸或謀取私利亦在所必然,方才遺下千古罵名!


星空89831416


龔自珍的兒子名為龔半倫,最近網上傳聞他帶領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其實這些也只是為了博人眼球,拿真正的歷史上談論龔半倫簡直是無稽之談,不知道是什麼人從哪裡得到的證據。

龔自珍雖然飽讀詩書,滿腹才華,可是他生活在一個腐朽昏庸的清朝廷,官場內全是貪汙腐化之人,所以他費盡心思考了六次才中進士。得到官職的他甚至官場的險惡,於是大力上諫請求改革,無奈個人能力太小,只能是不了了之,對此他還特地寫下了曠世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考取進士已經是幾十歲的人了,後來生下長子龔橙,老年得子,自然是欣喜萬分,對這個兒子特別的寵愛。龔橙自幼天資聰穎,飽讀詩書,本想著如父親一般考取功名,結果初試不第,被刷了下來。龔橙自此也是放棄了這條道路,他的理由就是不能像父親一般考了又考,最後搞得自己一大把年紀。

於是恃才放曠的龔橙開始放飛自我,整日混跡於賭場和妓院,除此之外他還特別的羨慕洋人,經常和洋人打交道,由於他本身就天資聰穎,所以他的英語學的很快,甚至於可以流利地和外國人進行對話,這也為他後來進入圓明園埋下了鋪墊。


龔自珍去世後,再也沒有人可以管著他了,於是龔橙在這個時候給自己改了個名字,是為“龔半倫”。龔半倫開始天天混跡於煙柳場所,但是龔自珍是一個清官,積蓄很快就被龔半倫給花完了,這個時候龔半倫去投靠上海公使威妥瑪,開始了自己的翻譯之路。

一次轉機給龔半倫帶來了新的出路。由於清政府與英法兩國外交談判失敗,英國使者額爾金通報本國,於是爆發了英法聯軍戰爭,由此導致了火燒圓明園的事件。

到底是誰把刀尖指向了龔半倫?

《圓明園殘毀考》中記載龔半倫隨著英法聯軍進入圓明園,並且還第一個騎馬進去的,結果沒多久整個圓明園就被洗劫一空。後來談判的過程中,龔半倫甚至成了英法聯軍的代表,當時的恭親王大怒,說道:“爾等蒙受隆恩,卻在此為虎作倀”。龔半隻回應“世道不公,是整個清朝逼得我走上這條路。你罵我是漢奸,我卻認為你是賣國賊!”


所以這些筆記小說中都記在這一類說法,不過這也是少數文人進行描筆,真正的歷史上卻無此記載。

那麼龔半倫到底做了沒有?恐怕是沒有這回事,因為英法聯軍早就謀劃了這場戰爭,外交失敗只不是他們的藉口,而且圓明園那麼大,英法聯軍怎麼會傻到找不到這個地方。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龔半倫的確是英法聯軍的翻譯,他也趁機闖進了圓明園,趁機拿走了幾樣東西,畢竟自己後半生不至於發愁。在這件事情發生後不久,龔半倫就辭去了自己的工作,隻身跑到上海過日子去了。


所以不要太相信最近網上的傳聞,這些只不過是瞎編亂造。至於晚清的一些小說中的記載,不過是清政府給自己的失敗找的一些理由罷了。當然真正的歷史我們現在卻不得而知,只能是為我們的圓明園事件默哀,同時也慶幸我們生活的國家的強大。

打字不易,不喜勿噴。以上都是個人原創,希望能夠得到各位的喜歡,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請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我一定會在第一時間回覆你。感謝各位的關注,謝謝。


歷史清單


有關龔自珍的兒子龔半倫帶著英法聯軍去火燒圓明園的段子,出自於清代的一些野史筆記和小說中,大多言語簡略,並沒有實據,而且倘若真的是龔半倫做下這種不堪的舉動,清王朝事後也未必就會對他無動於衷。

有關聯軍為什麼要選擇圓明園為目標,事實上英國遠征軍司令官格蘭特曾經在一份正式公函中說得非常明確,下面將中譯本錄出,供大家參考:

敬啟者:

頃奉昨日第123號尊函,敬悉一是。餘所以欲毀圓明園宮殿之故,今願為左右一陳之。

第一、被囚諸人,手足縛系,三日不進飲食,其受如斯野蠻之待遇即在此地。(指被清王朝囚禁的西方外交人員就關押在圓明園)

第二、若對清王朝不顧國際公法之殘酷行為,不予以久遠印象之教訓,英國人民必為之不滿。若現即與之媾和訂約,撤兵而退,清王朝必以吾國人民為可以任意捕殺無忌,在此點上必須警醒其迷夢也……

圓明園宮殿之為要地,人所共知,毀之所以予清政府以打擊。造成慘局者為清政府而非其國民,故此舉可謂嚴創清政府。


海研會


並沒有證據能證明龔自珍的兒子龔半倫給英法聯軍帶路,更可能是謠傳。

龔半倫英語好,與英國人關係不錯,戰後談判時做過英國人的顧問,曾與滿清的代表恭親王對罵,所以滿清的官方抹黑他是漢奸。

就火燒圓明園這個事件來看,個人覺得是滿清政權自作孽,負完全責任。


梵音海½


國之將亡必有妖孽而已,大清到最後的時候,已經沒有凝聚力啦,對內殘酷鎮壓,對外卑躬屈漆,沒有國格了,何來人格,國將不國的一個表象而已


繁花似錦45608966


沒有根據 疑罪從無


綜合素養加油站


一隻流浪的糕羊望著無草的草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