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智慧故事(後唐明宗,唐高祖,衛青,文言白話對照)

出自《智囊》

後唐明宗

【原文】

秦王從榮性輕佻,喜儒學,多招致後生浮薄之徒,賦詩飲酒。一日,明宗問之曰:「爾軍政之餘,所習 何事?」對曰:「暇則讀書,與諸儒賦詩談道。」明宗曰:「吾每見先帝好作歌詩,甚無謂。汝將家子,文章非所素習 ,必不能工,傳於人口,徒作笑柄。吾老矣,於經義雖未曉,然尚喜聞之,餘不足學也。」從榮卒敗。

【譯文】

後唐秦王李從榮個性輕浮,喜好研究儒學,常招攬一些輕薄的傢伙一起作詩飲酒。

有一天明宗問他說:「你公務之餘的休閒時間,學習 什麼事呀?」

李從榮回答說:「閒暇的時間讀讀書啦,或者和一些讀書人一起作詩論道。」

明宗說:「我常看見先帝喜歡寫詩,實在沒有什麼意義。你是將門之子,文章不是你的特長。一定不會很好,傳入別人口中,平白當作笑柄了。我年齡大了,對於經典義理雖然不算十分通曉,不過喜歡看喜歡聽,除此之外不值得學習 。」

李從榮最後果然敗亡。

36、唐高祖

【原文】

李淵克霍邑。行賞時,軍吏擬奴應募,不得與良人同。淵曰:「矢石之間,不辨貴賤;論勳之際,何有等差?宜並從本勳授。」

引見霍邑吏民,勞賞於西河,選其壯丁,使從軍。關中軍士欲歸者,並授五品散官,遣歸。或諫以官太濫,淵曰:「隋氏吝惜勳賞,致失人心,奈何效之?且收眾以官,不勝於用兵乎?」

【譯文】

唐高祖李淵攻下霍邑後,照例論功行賞。

軍吏認為應募而來的奴隸不應和從軍的百姓同等待遇。

李淵說:「在戰場上打仗,刀槍是不認貴賤的;所以評論征戰的功勞,又有什麼等級呢?應該都按照各人的具體表現加以賞賜。」

隨後,李淵又和霍邑的官吏百姓相見,在西河犒賞他們,選拔其中的壯丁,動員他們參軍。關中來的的軍士要求回鄉的,都頒給他們五品官的名銜聽任他們回去。[師法劉邦封趙國子弟四千戶的遺意。]

有人勸李淵官位不要給得太濫,李淵說:「隋朝的君主就是捨不得論功獎賞,以致失去民心。我們怎麼可以效法他呢?而且用官位來收攬民心,不是比用兵更好嗎?」

衛青 程信

【原文】

大將軍青兵出定襄。蘇建、趙信並軍三千餘騎,獨逢單于兵。與戰一日,兵且盡,信降單于,建獨身歸青。議郎周霸曰:「自大將軍出,未嘗斬裨將。今建棄軍,可斬以明將軍之威。」長史安曰:「不然,建以數千卒當虜數萬,力戰一日,士皆不敢有二心。自歸而斬之,是示後無反意也,不當斬。」青曰:「青以肺腑待罪行間,不患無威,而霸說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職雖當斬將,以臣之尊寵 而不敢專誅於境外,其歸天子,天子自裁之,於以風為人臣者不敢專權,不亦可乎?」遂囚建詣行在,天子果赦不誅。

[馮述評]

衛青握兵數載,寵 任無比,而上不疑,下不忌,唯能避權遠嫌故。不然,雖以狄樞使之功名,猶不克令終,可不戒歟?

狄青為樞密使,自恃有功,頗驕蹇,怙惜士卒,每得衣糧,皆曰:「此狄家爺爺所賜。」朝廷患之。時文潞公當國,建言以兩鎮節使出之,青自陳無功而受鎮節,無罪而出外藩,仁宗亦以為然,向潞公述此語,且言狄青忠臣,潞公曰:「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心,所以有陳橋之變。」上默然,青猶未知,到中書自辨,潞公直視之,曰:「無他,朝廷疑爾。」青驚怖,卻行數步。青在鎮,每月兩遣中使撫問,青聞中使來,輒驚疑終日,不半年,病作而卒。皆潞公之謀也。

休寧程公信為南司馬徵川貴時,詔以便宜之權付公。公自發兵至凱旋,不爵一人,不殺一人。同事者以為言,公曰:「刑賞,人主之大柄。懼閫外事不集,而假之人臣;幸而事集,又竊弄之,豈人臣之誼耶?」論者以為古名臣之言。

【譯文】

漢朝大將軍衛青(平陽人,擊匈奴有功,封長平侯)出兵定襄時,蘇建、趙信兩位將領一同率領三千多名騎兵出巡,途中遭遇到單于的軍隊。漢軍和匈奴戰了一天,士兵犧牲殆盡,趙信投降單于,蘇建單獨自回營。

議郎(掌理車騎的官)周霸說:「自從大將軍出兵以來,從未處死過副將。現在蘇建拋棄軍隊,獨自逃回,可以殺他以顯示將軍的威嚴。」

長史安說:「不可以。蘇建以數千騎兵去抵擋數萬敵兵,力戰一天下來,士兵都不敢有異心。如今他脫險回來,將軍反而要殺他,豈不是明示後人,以後遇到這種事不能回來嗎?我認為不該殺蘇建。」

衛青說:「我以赤誠之心帶兵出征,並不怕沒有威嚴。周霸說可以顯示我的威嚴,並不是我的心意。而且論職權我雖然可以處死手下將官,但以我所受到皇上的寵 幸,也不敢在塞外專殺,應該送回京師,請天子裁決,並可藉此訓示為人臣的不專權。這樣做不是更好嗎?」

於是衛青派人把蘇建押解到京師,天子果然赦免了他。

[馮評譯文]

衛青掌握兵權若干年,受到無比的寵 信,皇帝對他沒有疑心,屬下也不忌恨,這是因為他能避開過度的權威,遠離各種嫌疑的緣故。若非如此,身為將領者雖有狄青般的顯赫功勞,還是不能得到善終的,實在不能不引以為戒啊。

狄青擔任樞密使,自恃功勞很大,十分傲慢不馴,袒護士 卒。士卒每次得到衣物糧食,都說:「這是狄家爺爺賞賜我的。」朝廷上上下下都覺得是個問題。

當時文潞公(即文彥博,介休人,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潞國公)執政,建議仁宗讓狄青出任兩處節度使。狄青上書指出自己無功卻受封節度使,無罪卻又外放,很是委屈。仁宗也有這種感覺,就向潞公提及此事,說狄青是忠臣,不該如此待他。

潞公說:「太祖難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嗎,只因為得到軍心,所以發生黃袍加身、陳橋之變的事。」

仁宗也說不出話來。

狄青還不知道,到中書省去為自己辯白。

潞公正面看著他說:「沒有其他原因,只是朝廷懷疑你。」狄青嚇得後退好幾步。

狄青到藩鎮去以後,仁宗每個月派使者去慰問看望他兩次。每次聽說皇上的使者要來,狄青一整天驚嚇疑慮。不到半年,就生病去世了。這些都是文潞公的策劃好的。

明朝人程信(休寧人,字彥實)任南司馬出征四川貴州時,皇帝特別授予他獨斷專行的權力。

可程信從出兵到凱旋而歸,從來不利用這樣的權力。不曾給人官爵,也不曾殺人,共事的人都把此事當做話題談論。

程信說:「賞罰本來是人君的大權。如果怕邊塞路途遙遠,事情不好處理,只好把這種權力委託給大臣代行。做臣子的幸而把事辦成,卻又藉機弄權,這難道是做臣下的人應有的行為嗎?」

談論此事的人覺得這是古代名臣的肺腑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