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八國聯軍侵華你們知道那八個國家嗎?作為中國人應不應該忘記這幾個國家?

愛的人lxl


1900年庚子事變時,直接向中國派出軍隊的是英、德、俄、日、法、奧匈、意大利、美國等8個國家,基本上代表了當時的主流世界,所以放大一點說,其實是主流世界一起聯手出兵中國。

(佔領北京後,各國軍官在日本公使館的合影)

這些國家中,要麼距離中國比較近,要麼在遠東地區本身就有海軍艦隊或殖民地駐軍存在,其實際上派出的兵力規模(指派出登陸的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及水兵,不包括聯軍艦隊的兵力)大致如下:

(攻佔北京後,駐紮在景山的俄軍)

俄國:10000餘人

日本:10000餘人(第五師團為主)

(八國聯軍中最扎眼的一幕。作為英軍先鋒到達的英軍中國人部隊,招募于山東威海)

英國:3000餘人

德國:2000餘人

(在午門外列隊的美軍)

美國:2000餘人

(聯軍士兵合影。右起第一、第三人是聯軍中的法軍越南人部隊)

法國:800餘人

奧匈:60餘人

(抵達北京的意大利部隊。由意大利在遠東的巡洋艦“馬可波羅”派出)

意大利:60餘人

可以看見,其中以俄國、日本的兵力最多。

1900年8月28日,聯軍在北京皇城進行了耀武揚威的多國聯合部隊入城閱兵式,由俄國負責組織,俄國軍隊司令官李涅維奇將軍作為代表,檢閱了各國部隊方陣,受閱部隊依次為俄軍(800人)、日軍(800人)、英軍(400人)、美軍(400人)、法軍(400人)、德軍(250人)、奧匈軍(60人)、意軍(60人)。

(聯軍在天安門前舉行閱兵式)

作為後話,對於中國近代史上這段錐心刺骨的屈辱往事,除了銘記列強對華動武的蠻狠外。實際上也應該做自我反思,是因為什麼給了列強出兵的理由。在自身並無能力改變世界遊戲規則的時候,不去設法自強,而是一味地好勇鬥狠,空言誤國,不遵循世界規則,最終才落得了悲慘的結局。


海研會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直接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嚴重破壞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並且為日後日本侵華埋下了隱患,在此戰中共計有: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俄國、日本、奧匈、意大利八個國家參與了侵華行動

實事求是的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原本是可以避免的,這場戰爭的導火索是興起於華北地區的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原本為山東地區流行的一種拳術社團,最初帶有反清性質,後來隨著大量外國傳教士的湧入山東傳教,“華洋矛盾”逐漸取代了“官民矛盾”,成為了當地最主要的社會矛盾來源,而義和團也逐步轉變為一個反帝排外的組織。

不過一個民間團體想要坐大,必然離不開官府的支持,眼見義和團勢力漸起,山東地區官府便開始對其加以利用。但是到1899年,義和團在山東的境遇發生了逆轉。

在這一年,袁世凱上任山東巡撫。袁本人對於義和團這種裝神弄鬼的把戲非常厭惡,入魯之後他便在整個山東境內打壓義和團勢力,最後迫使義和團離開山東,進入直隸、北京地區。

到1900年初,眾多義和團拳民活動於直隸一代,在此期間大量的教民和傳教士遭到團名殺害。由於此時義和團早已放棄了“反清”的政治理念,而是打出了“扶清滅洋”的旗幟,於是義和團得到了清廷中許多官員和以端郡王載漪為首的滿洲權貴的支持,這些普遍人希望借義和團之手打壓洋人的勢力。而此後在部分清廷官員的許可下,大量拳民進入北京,並開始攻擊北京東郊使館區,北京安全局勢日漸混亂。

義和團的行為引發了各國的強烈不滿,在天津各國領事館的強烈要求下,清廷同意列強向北京使館增派守衛人員。但是超出清廷預期的是,各國增兵的數量太多了,在首批480多名聯軍抵京後,接著又有2000多聯軍士兵準備乘火車從天津出發開向北京,這嚴重挑戰了清政府的主權,也威脅了清廷的安全,於是清廷下令清軍和義和團阻擊聯軍北上入京。

由於義和團和清軍拆毀了廊坊地區的鐵軌,導致乘坐火車而來的聯軍被迫返回天津,而僅在此後不久,日本駐華使館書記官杉山彬和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接連在北京被甘軍和旗兵殺害,西方列強聞之大怒,先行集結了約2萬人緊急奔赴天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拉開了帷幕。

其實在聯軍登陸天津之前,迫於巨大的軍事壓力,慈禧太后原本已經準備下令解散義和團,希望與列強議和,但是不知為何,慈禧卻幾乎是在一夜之間轉變了態度,執意要與列強開戰。

關於慈禧為什麼轉變態度,正史中沒有記載原因,但後世推測是由於慈禧誤信了由主戰派炮製的“西方列強要求慈禧還政光緒帝”的謠言,這才導致慈禧態度大變,清朝正式與列強進入戰爭狀態。

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共計有11個國家對華宣戰,分別是:

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俄國、日本、奧匈、荷蘭、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

不過在上述11個國家中,比利時、西班牙、荷蘭三國並未出兵,因此參與侵華行動的只有: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俄國、日本、奧匈、意大利八國,所以這場戰爭也就被稱之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初期以外,英國的殖民地澳大利亞和印度也跟隨英國一同出兵,因此總共來了十支侵華隊伍。

(侵華聯軍合照,圖片中缺少了俄國,但有英屬澳大利亞和印度士兵)

(駐紮在故宮的聯軍士兵)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中國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不僅整個北京城遭到了聯軍的洗劫,並且事後簽訂的《辛丑條約》更是將中國推入黑暗的深淵。(注:雖然只有八國出兵侵華,但《辛丑條約》是跟11個宣戰國一同簽訂的)

以下列舉幾條《辛丑條約》條款:

一、中國賠付11國白銀4.5億兩(每人一兩),分39年還清,年息4釐,本息共計約9.82億兩,以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擔保。

二、正式劃定使館區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在使館區內各國可派兵駐守,中國人不得居住,並不受中國司法管轄。

三、拆除大沽及北京至天津沿線的所有軍事堡壘,11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重要地區的12個地方駐紮軍隊。

上述三條是《辛丑條約》中對中國利益損害最大的三個條款,其中根據第三條的規定,作為勝利一方的日本也有權在北京到山海關一代駐軍,日本稱之為“清國駐屯軍”。

清朝滅亡後,中華民國政府繼續承認《辛丑條約》有效,於是日本繼續保留在此駐軍的權力。直到1937年,挑起盧溝橋事變的就是這支駐屯軍。

除此以外,沙俄也趁八國聯軍侵華之際,集結18萬大軍入侵中國東北,相繼製造了“海蘭泡慘案”和“江東六十四屯慘案”,並於11月初佔領了整個東北三省。此後俄軍便賴在東北不走,而且沙俄還試圖繼續向朝鮮半島擴張,進而在1904年引發了日俄戰爭。

這場戰爭的交戰雙方雖然是日本和俄國,但主戰場卻在中國,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對此清政府無力敢於,只得心酸的宣佈中立。

日俄戰爭持續約一年多時間,最後以日本的勝利而告終。日本獲勝之後,攫取了俄國在南滿的權益,得到了在遼寧和吉林駐軍的權力。這支駐紮在南滿的軍隊日後演變成為臭名昭著的“日本關東軍”,而這支軍隊正是“九一八事變”的挑起者。

通過上述的一番署理大家可以得知,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前,日本和沙俄在中國都是沒有駐軍的。但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俄國佔領東北地區,雖然後來在戰爭中敗於日本,可根據日俄《樸次茅斯和約》,沙俄依舊保留了對北滿的控制,即便是沙俄覆亡後,蘇聯依舊控制著北滿的中東鐵路。直到1935年,蘇聯才將中東鐵路賣給日本人,退出了中國東北。

而日本在獲得了在北京外圍的駐兵權後,又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俄國,從而可以駐軍瀋陽、大連等地,而正是這兩支駐軍分別在1931年和1937年挑起了“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苦難。

(七七事變時候,日本在華駐屯軍進入北京)

可以毫不誇張的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為日後日本擴大侵華戰爭提供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跳板。若無此戰,最起碼可以推遲日本侵華戰爭,為中國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寶貴時間。

根據國民政府的國防規劃顯示,如果“七七事變”能夠再晚上幾年爆發,那麼中國將有更多的軍隊完成現代化建設,中國空軍、近岸海防艦隊和裝甲部隊也會初見雛形。到了那時,中國將大幅縮小與日本的軍事差距,不至於像抗戰時期那樣處處被動。

但可惜是的,歷史不能假設,願我們能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祝祖國更加強大。


千佛山車神


八國聯軍侵華中的國家分別是:英國,法國,德國,奧匈帝國,俄羅斯,日本,美國,意大利。戰後我們國家分別與歐美列強10國和日本總共11國家簽署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賠款高達4.5億兩白銀,這筆錢我們國家幾十年都沒有還清,雖然後來有些國家退還取消了一部分賠款數額,或是把賠款用在了中國留學生身上,日本是一分錢都沒有退還也沒取消更沒有用來資助中國留學生。但是這帶給我們的恥辱以及對自己民族的不自信至今依舊存在,就像是揮之不去的夢魘伴隨在每一個國人的左右,所以現在依然有很多人崇洋媚外。

當年這八個國家攻破大沽口進佔天津進而佔領清帝國的首都北京城,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和文武大臣倉皇西逃,馬不停蹄地一口氣跑了幾千公里到達西安。而八國聯軍卻把北京城大卸八塊,由八個國家分區佔領,在各自的佔領區這些侵略者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和瘋狂的掠奪,外國記者曾記載道:北京城的死人由於沒有人掩埋,任其在街道里腐爛發臭,有些人甚至被大火燒出了屍油,,,,。”從這簡短的記載中可以看出這八個國家的士兵殘忍到了何種程度,在那時古老的北京城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人間地獄,這樣的地獄一直存在了一年之久。

那次戰爭徹底打斷了我們國家進行現代化的步伐,鉅額的戰爭賠款更是抽乾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血液,致使在未來的幾十年了我們國家的發展止步不前,甚至某些方面還出現了倒退,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沒有出現生機,徹底成為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在清政府滅亡以前我們與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近一千多份,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國土,數千萬件國家文物被掠奪,國家經濟完全被外國列強把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雖然那場戰爭已經過去了一個多世紀,但作為一箇中國人絕對不可以忘記那些國家給我們帶來的恥辱,要把這幾個國家牢牢地記在心裡,我記得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父傳子,子傳孫,世世代代勿忘此仇。”同時現在的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大力發展我們的國家,這個世界並不太平,我們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讓那些懷有狼子野心的人望而卻步。


愛的人lxl


很多人都知道八國聯軍侵華的事情,但是很少有人能知道八國聯軍是因為什麼原因才對清朝出手的,接下來我們可以瞭解一下。

歷史上的八國聯軍縱然可惡萬分,但是我覺得把八國聯軍招惹來的慈禧也理應被釘上恥辱柱中。

正是因為她和義和團無故挑釁八國聯軍,這才招惹來了八國聯軍,使得北京城的百姓們遭受到了這夥強盜的襲擊。


在當時的國際上,清朝就如同一個富裕、人口眾多、但是武裝力量非常弱小的村莊,而八國聯軍諸國們就如同一個個人數雖少、但是實力卻非常強大的強盜團體。

原本這些強盜團體對清朝這個富裕村莊雖然虎視眈眈,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和藉口對其進行搶奪。

直到慈禧這個昏聵的村長對這些強盜團伙進行了挑釁、暗中讓人殺掉了這些強盜團伙的使節,這才給予了這些強盜團伙們藉口,使得他們把一腔怒火傾撒到了清朝這個村莊上,對這個村莊進行了洗劫。

八國聯軍侵華的前因後果

當時在慈禧的縱容下,大量窮兇極惡的義和團成員洶湧進入了北京城中。

義和團進入北京城後,他們對城內的大量外國民眾、傳教士以及使館所在地發起了衝擊。

除了有武裝力量守護的使館他們沒有打下之外,其他大量的外國民眾都死在了他們的手中。

而除了這些外國民眾,更有百倍數量的北京城百姓因為穿了外國的衣服或者使用了外國的物品而慘遭滅頂之災,被奪去了家產和性命。



正是因為義和團的所作所為以及此前慈禧向西方十一個國家宣戰的事情,使得西方列強們找到了入侵的藉口,後來聯手組成八國聯軍入侵了清朝。

有一點我們要注意的是,原本清朝的老百姓們不清楚情況,還以為這些八國聯軍是好人、同時他們本身又遭受到了義和團的傷害,於是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時候,他們還曾專門為八國聯軍運送過物資、帶他們走密道進入了北京城中。

誰曾想,八國聯軍在進入北京城之後,竟暴露出了他們的本性,化身惡狼四處咬食了起來。

除了追捕義和團之外,他們也對北京城的百姓們進行了大規模洗劫。

而且在走之前,他們還脅迫清朝和他們簽訂了庚子賠款、逼迫清朝承擔上了4.5億兩白銀的鉅額賠款。

不過與我們想象中的不同,這些賠款並不是由清朝的百姓們承擔的,而是用清朝的關稅分39年期限抵押給列強們的。

這筆賠款的本金加上39年期限的利息,最終累積到了9億多兩白銀的數值。

這些國家裡,除了日本是直到1939年才賠償完畢之外,很多國家後來都選擇了向清朝退還賠款或者中止賠款,這筆賠款加上利息的賠償金額實際上是5億多兩白銀。

八國聯軍的八個國家

在1900年的侵華戰爭中,八國聯軍分別是由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奧匈帝國、意大利、俄國八個國家組成。

在這八個國家中,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四個國家現如今並列在聯合國五常中,在國際間擁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力。

美國是現如今世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俄羅斯是世界上排行第二的軍事強國。


日本和德國雖然沒有排列進入五常席位中,但是以他們經濟、科技、工業的實力雄厚,卻絲毫不弱於其他五常。

而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就被分裂成了幾個國家,其中最大的一塊土地被奧地利擁有。

至於我們在多年過後,則成長為了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各方面的實力蓬勃上升了起來。

所以說八國聯軍侵華的八個國家,八國聯軍侵華這個恥辱事件我覺得我們是不應當忘卻的,我們應該時時刻刻地銘記著這個巨大恥辱、時刻謹記著落後就會捱打的國際生存法則,警醒自己不要再落後於人!


孤客生


八國聯軍是哪八國呢?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就是在1900年5月28日由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和奧匈帝國等主要八個國家對清朝發動的侵略戰爭。



其中英國出兵戰艦8艘、海軍陸戰隊2020人和陸軍10000人,但英國的軍隊除了戰艦和海軍是英國人組成的,其餘海軍陸戰隊是全澳大利亞人組成,陸軍大部分是印度人和華人組成。美國出兵戰艦2艘、海軍陸戰隊295人和陸軍3125人。法國出兵戰艦5艘、海軍陸戰隊390人和陸軍3130人。德國出兵戰艦五艘、海軍陸戰隊600人和陸軍300人。俄國出兵戰艦10艘、海軍陸戰隊750人和陸軍12400人。日本出兵戰艦20艘、海軍陸戰隊540人和陸軍20300人。意大利出兵戰艦2艘、海軍陸戰隊80人和陸軍5人。奧匈帝國出兵戰艦4艘、海軍陸戰隊294人和陸軍100人。所以八國聯軍侵華總兵力戰艦56艘、海軍陸戰隊4970人和陸軍49360人。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原因

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看到很多人的回答都是說八國侵華本可避免,而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慈禧和她的清政府,及義和團的不自量力,是他們的行為觸怒了八國,所以才發生了後面的八國聯軍聯手攻破北京城,併火燒園明園的事情。那麼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我可以很明確的回答不是。1900年義和團運動只是八國想要發動戰爭的藉口,實際上在當時各國早就對此時內憂外患的清朝虎視眈眈了。自1895年清朝被彈丸小國日本打敗後,並屈辱的簽訂了《馬關條約》後,各國早就開始對清朝進行了一步又一步的侵略動作。比如在1897年先是德國佔領膠州灣和今青島,後俄國佔領旅順,英國和法國分別佔領威海和廣州灣。而對於次清政府雖然對此無動於衷,但民間的百姓們卻早已對列強的強盜行為恨之入骨。



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以“扶清滅洋”為自任的義和團就誕生了。可以說就是因為各國在中國四處攻城略地才最終促成了義和團的誕生。而義和團之所以會對那些傳教士出手,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教會強佔中國百姓的土地。但是列強明知是如此,卻是充耳不聞,而是直接欲拿中國百姓問罪,對於那些他們國家的人的犯法行為卻是問都不問。

在列強的眼裡,其實那些傳教士的性命並不重要。只是恰好那些傳教士的死給了列強可以勒索清政府獲取更大利益的藉口,所以不到數日,英法德意日等國就開始串通一氣,接連照會清政府要求取締義和團,而到了1900年4月6日英美法德等國更是直接威脅清政府,如果二個月內不剿滅義和團,則各國會直接派兵進入直隸和山東兩省幫助清政府平定叛亂。你說就這樣的請求清政府能夠同意嗎?這要是清政府同意那不就是等於是引狼入室嗎?



此時的清政府顯然無法在2個月的時間內剿滅義和團。列強於是並乘機要求需要派兵入京保護使館,清政府無奈只得同意,但只同意每個使館只能派出二十到三十人進京,不過最終列強卻有足足四百多人入京,同時陸續還有三百多人進京,在天津大沽口更是有24艘戰艦,2000餘人整裝待發。可以說從列強照會清政府到要派兵保護北京使館安全這整件事就是一個陰謀,列強早就有對清政府動手的意思,只不過此時的列強還沒沒有準備好,於是就以此來麻痺清政府。



而事實上就是如此,等主要的八個國家整裝完畢後,又陸續得到各國政府的同意後。英法德意日美奧俄等八國就開始對清政府不宣而戰,先是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所率領的2000餘名聯軍意圖直接乘坐火車從天津攻入北京,但此計劃被董福祥、聶士成等人阻止,聯軍死傷300餘人,西摩爾狼狽逃回天津。於此同時,在大沽口的二十餘艘戰艦和2000餘名聯軍也開始對大沽口炮臺的進攻,最終在被擊沉6艘戰艦和傷亡200餘人的代價下,聯軍得以佔領大沽口。

而就在八國不宣而戰之時,清政府內部的主戰派也終於佔據了上風,慈禧和滿清以光緒的名義開始對各國宣戰。但是需注意的是在清朝對外的宣戰詔書中並沒有明確的說出對何國宣戰,也沒有將宣戰詔書交於任何國家的公使手中,可以說這份宣戰書毫無作用,其作用更像是全國動員令一般。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結果

當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的那一刻,光緒和慈禧就倉皇的逃出了北京,開始了歷時兩年的“西狩”時光。而此時在北京的八國也開始對整個北京實施軍事統治,東四以北由日佔領,東四南大街以東由俄佔領,以西由意佔領。 皇城東北和崇內大街以西東長安街以南由德佔領,皇城東部由日佔領,皇城東南由英佔領,皇城西城由美、法、英和意四國共同管理,外城由英、美和德共同管理。



之後在1900年12月22日,奕劻、李鴻章被慈禧全權委任於十一國談判,最終十一國向清政府提交《議和大綱》十二條,而清政府同意。1901年9月7日,清政府正式與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條約主要內容是“中國賠銀4億5千萬兩;北京使館區及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交由外國駐軍防守,中國人不得入內;拆除大沽炮臺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臺;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與諸國仇敵"組織,違者處死;對德、日“謝罪””等。



而隨著《辛丑條約》的簽訂清政府也正是淪落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付出巨大的賠款後,滿清也喪失了幾乎所有的主權,自此全國各地的官員都需要為列強服務,如果保護不好列強的國民,官員將被革職。同時連都城北京都被列強控制,可以說現在的清朝已不再是有主權的政府,徹底淪落成了列強的傀儡政府。



至於最後所問的問題“作為中國人應該不應該忘記這些國家”。這裡我只能說該忘則忘,不該忘的絕對不能忘。至於最終如何選擇全憑你自己,該如何問你自己的心就行了。


澳古說歷史


歷史是不能忘記的,這些國家同樣也不能忘記,畢竟這些國家大多數還是國際舞臺上的主流玩家。

我們應該慶幸,作為歷史上少有的被全世界大國“圍毆”的積貧積弱的國家,經過100年的滄海桑田,我們已然“換了人間”,成為世界主流舞臺上的唯一成功逆襲者。

這100多年的變化,是給下一代的最好的教育內容之一,經過幾千年的風風雨雨,雖然期間有過被外來國家的欺凌和掠奪,但我們的文明依然保持著強大的活力,從“崇洋媚外”到“崇中媚華”,相信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都會看到這歷史的戲劇化演變,我們也要繼續努力加油幹,把我們的中國文化打造為世界人民心之嚮往的伊甸園。

在回首這段歷史,確實令人唏噓,清末的朝廷,在以慈禧為首的腐朽統治集團的帶領下,變得愈加昏聵,明顯的就是色厲內荏,對老百姓極盡欺壓,對洋鬼子拒之千里,而這個統治集團就在一股“天朝上國”的自欺欺人的狀態裡,變得昏庸乖張,比如向全世界宣戰。

最終,慈禧這個老頑固,最終招來了八國聯軍,在倉皇出逃時,又立刻對義和團變臉,反過來和洋人一起對中國民眾大開殺戒,為了逃避被洋人懲罰的下場,又按照洋人給出的“戰犯”名單,把100多個主戰派大臣砍了腦袋,從此徹底走上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賣國之路。

當然,八國聯軍侵華的責任也不能全推給慈禧,畢竟,列強侵華的野心時刻都在滋長著,只是,不知好歹的慈禧給了他們一個順理成章的藉口罷了。

如今,已經過去了100多年,這100多年,昔日的八國大多數依然是國際社會的主角,加上崛起的中國,目前的世界格局就是安理會五常+三強的存在。

這裡的三強,主要是德國日本意大利,意大利的定位有些牽強,在歐洲只能排的上二流強國,若不是靠經濟體量勉強湊入G8,平時在世界舞臺上還真沒什麼話語權,甚至對歐盟都沒什麼太大的影響力,讓人不禁感嘆當年縱橫地中海地區的羅馬軍團哪裡去了?

至於德國和日本,都是二戰時期的“逆天”存在,憑藉中等強國的體量就想單挑全世界,結果在爽了一陣之後被各國摁在地上摩擦了很久,如今還在美國的“保護”下低調做人,在軍事和政治上被美國封住了“天花板”,也只能在經濟和科技上聊以自慰,過著小富即安的好日子,他們雖然經濟很強,但是因為美國的存在,他們對國際影響力並不大,也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帶著一群小國玩玩。

至於五常,美國自不必說,依靠著軍事、金融、美元、科技、經濟等霸權,樣樣都能單挑全世界,並牢牢控制霸權至少50年-100年不動搖。

至於英國,當年打進北京的時候,控制著世界土地的四分之一,如今,勢力基本上退回英倫三島,勉強依靠一個“英聯邦”維繫著對昔日幾十個殖民地的傳統影響力,當然手握“五常”特權,還算是世界大國。

法國的命運和英國差不多,當年除了英國,就屬它佔的殖民地最多,如今靠著較強的工業實力和科技水平,對德國乃至世界事務還是有一定影響力,不像英國那樣緊跟美國,日子過得還可以。

至於俄國,20多年前就差點要斷氣了,如今還是靠吃蘇聯的老本為生,靠著自己的核武庫和五常地位,保持著世界大國的地位。

哦,對了,還有個奧匈帝國,已經沒了,變成了中東歐一大片國家。

套用毛主席的話: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雲中史記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我國最為屈辱的一段歷史,當時參加侵略的國家分別是: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奧匈帝國。

1898年,因為光緒帝推行戊戌變法,遭到慈禧太后等守舊派的反對,他們想借機廢除皇帝,但由於外國列強的反對,慈禧未能得償所願,故此對諸國心存怨恨。後來由於民間勢力“義和團”對外國勢力的仇視,慈禧便利用“義和團”對諸國進行打擊報復,團民將外國的教堂、電線、鐵路等公共場所全部毀於一旦。



各國大使館對此異常憤怒,於是向清政府要求鎮壓義和團,不過當時義和團運動的局面已經超出了慈禧的想象,不再可控,清政府對此也是無能為力,於是各國開始出兵平亂。


1900年8月,八國聯軍約莫2萬多人由天津進犯北京,清軍大財,慈禧帶著光緒帝倉皇出逃,將北京拱手讓給了八國聯軍,聯軍入侵之後,施行濫殺、強姦、搶劫、燒燬,哪怕是面對手無寸鐵的老百姓,也是暴力殺戮。

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之後,清政府迫於壓力與各國簽訂了歷史上最為屈辱的條約《辛丑條約》,該條約給我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中國社會也因此停滯不前。


所以,哪怕時至今日,我們生活在物質條件富裕且無戰亂髮生的年代,也不應該忘記那些曾經踐踏侵略我們的八個國家,因為他們也讓我們明白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只有自身強大才能避免曾經所遭受的屈辱,不是嗎?


葉落趣談歷史


需要說明一下,當年的八個國家準確的說應該是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意大利王國、德意志第二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美國、日本帝國。

這些國家除了美國以外,其他七個國家和今天的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俄羅斯、奧地利、日本相比,基本上都實現了脫胎換骨的改變,不能簡單的混為一談。這就好比過去的清王朝和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一樣。

這八個國家都是藉助兩次工業革命的風潮興起於各大洲的資本主義陸權國和海權國,不少國家還保留著封建軍國主義傳統,但是有個共同點,那就是熱衷於征服和掠奪,因此也爆發了不少衝突。

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可以說是全球屈指可數的大市場之一,但是卻出現了“天府之國其主不能守”的局面,於是引發了列強的追逐。有的是為了爭奪經濟市場,比如英法德美,有的則是為了爭奪領土,比如日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列強在中國早就有利益矛盾,引發衝突是早晚的事情。比如兩次世界大戰,只不過是把矛盾衝突從中國擴大到了全世界。

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王朝稱之為“庚子之亂”前,實際上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已經掌握在了列強手中。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從19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展的洋務運動使得當時全中國的財富都集中在了東南沿海經濟發達的地區,並且掌握在以東南士紳為首的漢族士大夫手中。這些人和西方列強建立起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彼此依賴,相反同清王朝的關係日益疏遠。作為封建君主專制的代表——滿清朝廷,當然不會坐視大權旁落。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發生碰撞,並且缺乏有效的調節,爆發衝突是在所難免的。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就此興起,滿清朝廷以為“民心可用”,於是公開向八個列強國家宣戰,成為引發列強衝突的導火索。

前面說到,作為洋務運動的主力——東南士紳為首的漢族士大夫集團和西方列強的關係遠比和滿清朝廷的關係要密切,現在兩家開戰,戰火又是被滿清朝廷挑起來的,因此東南士紳採取了不介入的辦法,即“東南互保”。

於是,毫無戰爭準備的滿清朝廷被打了個一敗塗地。坐上清王朝首都金鑾殿內的西方列強們放眼望去,全中國已經找不到第二支可以同他們抗衡的力量,但就在此時,他們內部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原因無他,那就是針對中國領土的瓜分問題。

海權國主張不瓜分,因為他們是中國的既得利益者,掌握著中國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這以大英帝國和美國為首。而陸權國則主張瓜分全中國,因為他們在中國市場份額太少,要使利益擴大化,瓜分中國領土是最佳手段,這以俄羅斯帝國為首。

最後的結果當然是海權國勝出,中國免於領土被瓜分的災難,但是除連領土之外的政治、經濟、交通等國家權力被瓜分殆盡。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實際上是帝國主義列強間第一個矛盾激化的事件,打那以後,彼此之間矛盾越來越尖銳、衝突越來越大,直到走向兩次世界大戰。

兩次世界大戰摧毀了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意大利王國、大英帝國,只有美國靠著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系列國家戰略的成功運作成為當今世界頭號超級大國。

因此,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能忘記100年前上述八個國家給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帶來的巨大災難。更不能以過去的一種狹隘的歷史眼光看待當今世界的方方面,時刻遵守國際生存法則,求富自強,這才是王道!


大將軍威武K


凡是在中國無惡不作的外國人,不管是那個國家在中國作惡,中國子子孫孫都要記住它,如英國用鴉片戰爭入侵中國,讓中國人吸食鴉片,割地賠款,打開了中國的國土,在中國土地上掠奪中國的礦財,外交,金融,貿易,文化,文物,黃金,把中國所有的東西運到英國,在中國國內,中國人沒有人權,沒有生存權,沒有發展權,英國人打中國人,用車撞死人,超強度活被累死的中國人,餓死的人等等,包括美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法國,葡萄牙國等所有國家,俄羅斯侵佔領土達170萬平方公里,又從中作梗讓蒙古國從中國分裂出去,更可恨的是日本人入侵中國,忘想佔領中國領土,在中國使行燒殺搶掠,殺中國人,包括平民和群眾,軍人等所有人,把中國的礦財,文物,黃金等所有中國的東西侵略走,運到中國,有古書籍,都是中國人從古到今的智慧,中國人不要忘記歷史,更不要忘記為了反抗帝國主義者和封建主義犧牲的人物,為了反抗帝國主義犧牲的先輩,是用生命換來的新中國,中國人不能讓腐敗分子有生存的空間,只有這樣,中國人才能達到國富民安,長治久安,永保中國人太平永遠不衰敗,永不讓外國人在中國領土和領海領空中作惡,作惡必讓外國人受到嚴利的打擊,包括軍事上的打擊消滅掉


順心順愛


天津市至今仍保留著當年八國聯軍瓜分天津城的租界。有法租界、英租界、德租界、俄租界、意租界、日租界、美租界、奧租界。在這八個租界內,八國分別建有屬於各自風格的建築。解放後,這些建築都被當地政府和居民用作辦公或生活居住區,多少有些損毀,後經國家逐步收回修繕,現己逐步恢復了歷史原貌,就是為了讓人民不能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八國聯軍侵入天津並佔領北京後燒殺掠搶,無惡不作,種種罪行罄竹難書。奇恥大辱國人豈能忘記,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筆血帳終將討還,這段歷史也應列入教科書之中,讓世世代代中國人銘記於心,砥礪前行,建設一個強大的,讓敵人膽顫,讓國人安心的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